在当代宁波籍的文化大家中,余秋雨无疑是最为杰出的之一,也是社会关注度极高的公众人物。他的盛名,源于他的文化大散文系列作品。他的散文传播面之广几乎无人可及。他的最大贡献,则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作出了既独具思辩又令人信服的阐释。
余秋雨的作品风格,甚合我的胃口。因此,他的出版物不但第一时间出现在我的书柜中,而且占居了醒目的位置。至今,我基本上购齐了他的作品(有些则是他的签赠本)。![]()
对于他的作品,我从泛读到深度阅读,从翻读一遍到反复阅读,除了作品本身的思想内涵和卓然文采,还同我与秋雨先生的交往经历相关。2002年,我到余姚工作以后,就有了与他交往的难得机会。那个时期,他常携夫人马兰来到余姚,要么前来讲课,要么应邀参加一些重大文化活动,也有兴至所致来家乡私访度假的。 说到他的故乡,当属余姚无疑。但也有说是慈溪的,这也没错,因为他的老家桥头镇车头村,在1979年的余慈区划调整中,划归了当时的慈溪县。对此,余秋雨在一次餐聚时这样说道:说我的籍贯是慈溪,可我的祖祖辈辈都是余姚人;说我的籍贯是余姚,可老家桥头镇如今又确确实实是在慈溪。但从历史的长河来看,我应该是属于余姚人。因此,实事求是的表述应该是:籍贯余姚(今属慈溪)。我私底揣摸,在余秋雨的内心中,他是绝对希望自己是余姚人的,因为出过王阳明、黄宗羲、朱舜水和见证七千年中华文明史的“文献名邦”“东南名邑”,余姚作为他的家乡,再顺理成章不过了。![]()
他来老家余姚的时候,我有幸几次接待。他给我的直观印象,一是低调。每次来的时候,就和马兰俩人,风轻云淡,怡然平和,从不惊动媒体。二是健谈。同他在一起,你竖起耳朵听就是了。他的健谈,不是噼哩巴拉语速较快的那种,而是几乎不需停顿的佳句迭出,心平气和中的独到之见,能让人平时听不到而又能听得懂的余氏语言。我就很好奇,他一边畅谈,一边照样喝他的酒,吃他喜欢的家乡菜,嘴巴的两大功能,在同一时段里一点也不冲突,他是怎么做到的呢?三是佳偶天成。他讲的时候,坐在一旁的马兰,常常是静静地听,时不时地侧过脸来,凝视着她的夫君,以我的观察,那是一种崇拜和欣赏的目光。我就想,夫妻双双,日日形影相随、耳鬓厮磨,她难道还没有听够吗?马兰偶而也会插上一二句,余秋雨往往赞许地点点头,目光是温润的,脸色是慈和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佳偶天成,就这样生动地呈现在我的眼前,让人倾羡不已。![]()
有人说他傲气。是的,他有主见和思想,有他的气质和风骨,尤其是对一些腹中无物、哗众取宠、心术不正之人,他常常是傲的。他也从不刻意逢迎官场,甚至也不太在意媒体,于是,一段时间招致了一些无良媒体的无端指责甚至攻击。但有一次,我当场领教了他的谦卑。那是2009年5月,“河姆渡稻作文明与世界粮食安全国际论坛”在余姚举行,他和袁隆平同台出席。我就注意到,在袁隆平面前,余始终给人一种毕恭毕敬的姿态,他的身架,也似乎比平时显得更为前倾了些。在他的演讲中,我记得有这么一段话,是针对袁隆平说的:我这个人用词比较讲究,尤其是对一些颂扬性的词句,轻易不太使用。但今天,我得动用“伟大”这个词,因为,这个词用在袁隆平大师身上,是完全恰如其分的。于是,我就理解了,在一切同“伟大”相关的人和事面前,余秋雨的身架常常是前倾的。![]()
余秋雨的著作,从1992年的散文集《文化苦旅》开始,之后不断推出的代表作有:《戏剧理论史稿》《山居笔记》 《千年一叹》《千禧之旅》《行者无疆》《霜天话语》《霜冷长河》《笛声何处》《艺术创造论》《何谓文化》《借我一生》《摩挲大地》《寻觅中华》《余秋雨学术六卷》《泥步修行》《门孔》《雨夜短文》《中国文化课》《北大授课》《台湾论学》《境外演讲》,等等。余秋雨的文章,对那种概念化、公式化、八股化的文体,是一种冲击和突破。他凭借渊博的文史功底、敏锐的文化感悟力、极强的艺术表现力,以气势磅礴的叙事风格,为当代文学散文创作领域提供了全新范例。阅读他的作品,数千年文明古国的瑰丽气势和浩荡风姿得以再现,除了能够唤起强烈的民族意识和历史忧患,常常获得审美上的满足和享受。对余秋雨现象的解读至今热度不减,这可从他的作品反复再版重印,以及长期位居畅销书籍排行榜前列得以佐证。 研究和评说余秋雨散文的文章可谓层出不穷。以我阅读心得,他对中华文化的阐释和影响是全方位的,其中最为原创、最具价值、最有影响的,是他关于中华文明基因底色、中华民族兴衰起伏、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源头追溯和深层反思。他的一些重要原创观点,并没有在轰动一时后偃旗息鼓,反而随着岁月的磨砺,更加熠熠生辉,显现出持久和蓬勃的生命力。![]()
比如,他最早提出中国文化没有远征和外侵的基因,而基因往往是很难改变的,他的这一观点,现已进入到官方叙事体系。一个文化人从历史的角度来阐释一个民族的个性,说服力无疑更强,也更容易被公众所接受,除了别有用心的政客。他这样说:世界上的航海文明和游牧文明都非常伟大,但都具有天然的侵略性,他们的马蹄,常常忘了起点在何处,又不知终点在哪里;他们的风帆,也许记得解缆于此岸,却不知何方是彼岸。中国虽然也有不小的草原和漫长的海岸线,但是核心部位是黄河、长江所灌溉的农耕文明。的确,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个中国皇帝骄傲到要去打另外一个国家,就是去了,也是送去文明古国的丰富物产,展示泱泱大国的浩荡皇恩。郑和先于哥伦布等西方航海家到达世界上很多地方,却从来没有产生过一丝一毫占取当地土地的念头。 在世界古文明里边,中华文明登台不算最早,但中华文明一旦登台以后,就不再下台了,为什么?因为中华文明从来没有远征过。中华文明不远征、不外侵的基因,成了它不被毁灭、庚续前行的根本保证。2013年10月18日,秋雨先生应邀在联合国总部大厦发表演讲,题目就是《中华文化为何长寿》,引发广泛关注和热烈反响。 比如,对于中国历史文化糟粕的反思和理性批判,构成了他的另一个重大叙事体系。余秋雨的文章中,既有对忠贞、不屈、清白、求索、激越、高贵、昆仑、凤凰、幽兰、秋菊、君子、美人的呈现和颂扬,也有对虚伪、背叛、贪婪、卑鄙、粪壤、流俗、嫉妒、谣诼、小人、犬豕的揭露和鞭挞。![]()
文化苦旅,苦在哪里?一部中国文化史,有不少时间里,把文化大师捆押在被告席上,而法官和原告却是一群挤眉弄眼的无良小人。司马迁之狱、苏东坡之狱、颜真卿之狱、文天祥之狱、李白和杜甫之狱……是中华文明进程中的黑暗和丢人时刻。莫高窟里,那个身穿土布棉衣、目光呆滞的王道士,当他打开那扇轰动世界的大门之时,便是中华文化蒙受历史耻辱之刻。历史上,无数伟大人物铸就的文化长城,多少次就这样轻易地被小人所蛀蚀、被外敌所盗抢。有时候,在文明的外表之下,蒙昧和野蛮依然健在,蒙昧往往有朴实的外表,野蛮常常有勇敢的假相,一不留神,便会跑出来撒野,扰乱我们文明的进程,甚至使我们沦为野兽的同类。怎么走出文明与野蛮的怪圈,怎样避免富有与贫困的倒转,使我们的文明一直向前推进,是可以在余秋雨的文章中去探寻和思索的。 他所游历地区的素材,不但成为纸面上的静态文字,还与当地文化形成了良好的互动交流,推动了一地文化的广泛认知和四海传播,而这一现象级的作品,源于宁波。 1990年,余秋雨来甬讲课,在风雨交加之日拜访了天一阁,著成《风雨天一阁》。文中他把小说笔法、戏剧情节、传奇故事、镜头特写、掌故引证等多种手法融进叙事,使一部范氏藏书的家族秘史变得跌宕起伏、惊心动魄、拍案称奇,而全文的底色则来自他细据详考所得来的史实资料。他把天一阁比喻成“为我们民族断裂零落的精神史,提供了一个小小的栖脚处。”而这个栖脚处能够延续至今,蕴藏着范氏家族和一个地方超越功利的文化接力和使命担当。 《风雨天一阁》问世以来,绵绵书香,缕缕不绝,并时不时地会以一种独特的雅姿惊艳登场。最近一次的登场是在2023年11 月8日,余秋雨携其好友再访天一阁,向天一阁博物院捐赠了当代书法家苏社钦所书的16米书法长卷作品《风雨天一阁》,前有惊世美文,后有风雅墨韵,天一阁再传佳话。![]()
对于心心念念的故乡余姚,他总得留下些什么吧?当然有!据我所知,大有可能成为千古名篇的,当属《丹山赤水题记》。令人颇感意外的是,这一名篇至今尚未出现在余秋雨的众多出版物中。现全文刊录如下,以飨读者: 中国道教以修德养性学道登仙为胜事,而修炼之地必选佳山胜景大小洞天。代代道士布履处处,严校细勘。至唐司马承祯排定四明山洞为三十六小洞天之九,名曰:丹山赤水洞天。后由宋徽宗御书此名赐予四明,天下皆知。 丹山赤水所在,岩峻谷深,石赭溪碧,竹密柿硕,境幽气清,历代诗人多有题咏。李白有“四明三千里,朝起赤城霞”之句;孟郊有“逥出万松表,高楼四明巅”之吟;宋代本地进士孙子秀更有“四明洞天居第九,巨灵劈石开窗牖”之记。尤为难得者,由此胜景衍伸,方圆皆学风醇厚、文物鼎盛,诚可谓洞天有灵,山水有魂。 近来余姚百业俱兴,丹山赤水又获重修,远近旅迹粉然,汇聚千年胜景焕然一新,余曾携妻畅游其间,步悠长木栈,看谷顶云影,听涧声鸟鸣,宛然如在梦中。今在异乡,忽又心驰,特书数语,以记思念。![]()
纸上功夫的背后,是他多年来行万里路的实地考察和亲手触摸。这些游历,从情感触动、视野格局、实证细节等方面滋润他的文化创作。有人评价,他是文化人士中游历地方最多的,足迹遍布全球各地。当然,以他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怎么可能到达这么多的城市和乡村?所以,他的所到之处,都是中外历史肌肤上的一些文明“穴位”,掌握了这些“穴位”的精髓,就能准确地绘就全球文化的经脉图。 从《文化苦旅》开始,他的众多作品,无一不是边游边作、游而后作。比如,最具代表性的当属与凤凰卫视的两度合作。1999年,余秋雨主持凤凰卫视对人类各大文明遗址的实地考察,行程四万公里,探寻中华文明长寿秘诀,写成考察日记《千年一叹》。2000年,他再度与凤凰卫视合作,考察欧洲96座城市,以欧洲文明为坐标,对中华文明进行丈量和思考,写成考察日记《行者无疆》。这两部著作中的文章,都是边走边写边发表,被一些文化人士喻为“印刷机和车轮一起转动”的范例。 在余秋雨的作品中,诗和远方就这样无缝无隙地融合在一起。他的文化感悟,大多来自广袤的山川田野、历史遗迹、荒陵废墟、山道古院、千年书坊,从种种旧闻滥调中昂首走了出来,绘制出一幅幅蕴藏着中外文明历史真相的鲜活地图。![]()
作者简介
李浙闽,宁波日报报业集团原党委书记,宁波日报社原社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