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的清溪水:“领读人”阅读社读书札记一组

文摘   2025-01-17 18:32   浙江  


     北仑区横河工业社区“领读人”阅读社,是一个由产业工人组成的读书组织。读书社每月读一本书,近期将拙著《是谁在呼唤我的名字》列入了阅读书目。现将读书社部分成员的阅读札记摘要编发,以飨读者亦谨表谢忱。
(王剑波)

  
只属于作者的呼唤之歌
陈利娟

      和许多作家一样,散文集《是谁在呼唤我的名字》作者也是“卖”家乡的好手。第一辑乡音乡情,让我们看到了从50年代后期到70年代后期的生活景象。作家写作,唯有卖家乡卖自己,无人打假,因为只要是通过自己视角看到后加工出来的文章,就算史学专家来了也无话可说。这本散文集收录的全是写家乡写童年写成长,十分具有渗透力,让读者能看得进,嚼的烂。
   算上后记38篇散文里,我最喜欢的就是被作为书名的《是谁在呼唤我的名字》。其实我对诗意的散文,抱有一丝偏见,总觉得太过理想化。但读了这篇散文后,让我感到震撼,散文融合了诗意,竟让人有了扎入心房的观感。爱读书的人都明白,如果文字非常深刻或者共鸣感很强,那种在心间战栗的感觉,是多么的美妙。“突然,人群中有声音在喊我。是谁在呼唤我的名字?!我侧耳细听,分不清这声音是男是女,是年轻还是苍老,但可以肯定这是我熟悉的声音。”开头用声音引入,中间插入自己的成长故事,结尾“今天,在金秋的阳光下,这个声音穿越四十多年的时光,带着一代人的沧桑,再次在我的耳畔响起!我不再犹豫,向着人群迎了上去,朝着呼唤我的声音走去……”这是多么恰如其分的呼应,让人看得心潮澎湃,还有泪流的感觉。
  这是一本正统散文集。我认为的所谓正统是什么呢?就是如同范文一般,每篇文章都可以让人仿写摘抄。这本集子里的每一篇文章,都是糅合了一代人的岁月,经过四五十年的煨火慢炖,才提炼出来的,是只属于作者的呼唤之歌。
     (作者系北仑区横河工业社区“领读人”阅读社负责人
 
 


心中的清溪水
俞玲莉

      怀着对书名的好奇,我打开了散文集《是谁在呼唤我的名字》。38篇文章如潺潺的溪水流过,又如畅快的微风拂过,清新亲切又诚恳。我折服于作者温润雅致的文字,以及感性抒发背后的理性思考。
      作者的家乡在宁海桑洲,就是那个有着盛大油菜花事的桑洲。清溪是那里的母亲河,静静流淌了千百年,泽被沿岸人家,就如书中所说,“浇灌着稻麦、南瓜和番薯,孕育出香鱼、石蛙和毛蟹,也滋养了健壮的男人和娇美的女人。”作者生命最初的时光,就在这清溪岸边度过。 
      《难忘风中那盏灯》是作者纪念外公的。外公兴趣广泛,喜欢唱越剧喜欢下象棋,更擅长做生意,杂货、水果、水产干货等都是他的经营范围。那个秋日夜晚,风灯摇动,挑着货担的外公在前,扛着凳子的少年在后,仿佛定格为一张久远的老相片。“他的人生就像一盏风灯,在时代的风和生活的雨中,竭其所能发出光亮,直至心血耗尽,油枯灯熄。”我想,外公的积极与豁达也如一盏明灯,给少年以抚慰和温暖,照亮他的前行之路。
      《老宅里的守望》中最打动我的是这一句:“她(指大外婆)的擦拭非常缓慢,就像在温柔地抚摸自己的孩子,也像在一寸一寸地丈量自己的人生。”新婚丈夫绝情而去,等待,没有尽头的等待,婚姻形同虚设,无依无靠的女人该如何自处?出乎意料的,她没有离开伤心之地,而是凭借自己的努力,以一座栖身之所“三层楼”筑起一生的成就,并为之守候。是的,生活纵有变故,但仍需要继续,这方老宅才是近在眼前可依靠有温度的家啊。


      “远离故土的家族后人,就像蒲公英的种子,随风飘飞,随遇而安,在新的环境中落地生根,繁衍生息。但家族基因蛰伏在身体某处,每到夜深人静的时刻,或者在半梦半醒之间,便会听到故乡隐秘的召唤。”对于故土对于家乡,人们的情感是共通的。正是因为这份《血脉里的眷恋》,让人们对祖先怀着敬重,对家乡的土地爱得深沉。故乡,永远是游子频频回望的港湾。
     《面对低垂的稻穗》记录了水稻从播种培育到分蘖拔节、扬花结谷的一生,背后是奔赴田间地头一刻不得闲的农人。由此想起小时候的割稻经历,双抢时节,不用说大人,小孩也是能出一份力是一份力。烈日当头照,稻浪翻滚处,我左手抓稻秆,右手握镰刀,俯身下去一行一行依次收割,咋看没什么难度,可坚持不了多久,就汗流浃背,腰酸得直不起来。而这只是稻谷成长过程中的其中一小环而已,致敬躬耕于土地奉献全部热情的人们。
     《记忆中的那缕炊烟》里,作者说:“炊烟是家的象征,有炊烟的地方便会有生命。”人间最美烟火气,炊烟连接的不仅是美味的食物,更是家人的爱和温暖。又见炊烟升起,总会想起小时候忙碌在镬灶间的那个身影。梳着光滑的袅袅头,穿着蓝色的确良大襟布衫,腰间围着黑布拦腰,挪动着三寸金莲,往灶膛里添柴,在大锅里翻炒,往八仙桌上搁放食物,那是我的奶奶。当时只道是寻常,待到懂时已惘然,大灶已不在,斯人亦远去,唯有那缕炊烟在心中久久萦绕。
      每个人的心中都怀着一种乡愁,好的文章总能引起人的共鸣,我在阅读中靠近作者的故乡,连带着自己的回忆也一点一点蔓延开来。过滤掉烦恼愁苦的部分,剩下的都是温情片段,这些点点滴滴滋润丰盈着内心,也是成长路上的重要支撑
       作者的求学之路是曲折的。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我的青春跋涉在王爱山岗》这一篇。学校建在大山深处,从桑洲到冠峰有五六十里山路,需要翻越崇山峻岭,困难可想而知。这一群十六七岁的少年奋力跋涉,攀爬的不仅是有形的山峰,更是知识高峰。某种程度上苦难是种财富,生命力因磨砺愈显坚韧,艰苦的环境反而激发出少年如饥似渴的学习热忱。
   好的散文应该是什么样?作者在后记中的阐述,让我深以为然:“有生活,内容充实,言之有物;有诗意,无论华丽还是淳朴,都能给人以美的享受;有情感,真诚、真切,能够触摸到文字的温度;有思想,作品中蕴含着思考的力量与精神的价值。”毋庸置疑,这本散文集就具备这样的品质。追忆、行走、叙事,无不饱含深情又意蕴悠长,我读到的是质朴乡土滋养下一位少年的蓬勃生长,以及一位长者在岁月回溯中的人生哲思。不变的是那善良温厚的底色,是那故乡的清溪水,在心中静静流淌。
     (作者工作单位:宁波大榭开发区综研化学有限公司)
  


乡音乡情感动人心
童真杰

  近日,收到王剑波老师的《是谁在呼唤我的名字》,颇为欣喜。要知道王老师是我的宁海老乡,现在我身处奉化,能遇到这本书不禁有种他乡遇故知的感觉。细细品读之后,满是乡音,特别亲切。
  这份感动既有在《难忘风中那盏灯》中对外公的思念,也有对《是谁在呼唤我的名字》中队长的感恩,但我感触最大的是《记忆中的那缕炊烟》,因为这缕炊烟,不仅是王老师的记忆,同时也承载了我的童年回忆。
  正如王老师所说:“千百年来,炊烟都是家的象征,有炊烟的地方便会有生命。人间烟火,这个词描摹了人与炊烟紧密相依鲜活蓬勃的世俗图景。”小时候我一得空便到田野里奔跑,或是在田野里摘些不知名的小花,或是在小沟里用一个瓶子来浑水摸鱼,摸点小泥鳅来养养。那时候没有手表,远远看向家的方向,发现有一缕白蒙蒙的炊烟从黑不溜秋的烟囱里飘出,随风四溢,与蓝天白云相游戏,我就知道时间不早了,得回家开饭了。
  镬灶间,镬灶头,这是多么温暖的乡音啊!我一读到这儿,内心便暖洋洋的。搨麦饼、糊麦焦、包汤包、炒糯米圆,这些美食在镬灶头上应有尽有。有几年冬至,我因为特殊原因没有回家,吃的都是袋装汤圆,可是我想的却是家乡那一口炒糯米圆。先把糯米圆揉好压平饼干状,放在油锅里炸至金黄酥脆,然后再开始炒小菜,什么肉丁、青菜、黄豆芽、浸泡好的番薯面统统放进锅里翻炒,等炒的差不多时,再把糯米圆加进去炒热,一盆热乎乎的炒圆就做好了。这便是我的童年回忆。
  (作者工作单位:宁波市奉化区尚田街道实验幼儿园)


大河奔流工作室
文学文化类自媒体。坚持原创,独家授权,全网首发。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