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季远︱向声而行

文摘   2025-01-14 18:30   浙江  


向声而行



文:麻季远



没有人比盲人更渴望光明,
没有人比聋人更渴望声音。


  我记不清,这是我第几次看医生了。
  那是1995年的夏天,在杭州第四人民医院二楼走廊,耳鼻喉科诊室门口边上,一位年轻的母亲抱着大概只有一岁的婴儿,蹲在墙脚痛哭。而她的丈夫,也就是孩子的父亲,则斜靠在墙壁上,表情木然,不知所措。
  候诊的我看到这一幕,不由得鼻子发酸……我知道,这个孩子的耳朵没得救了!我庆幸自己还可以说话,而眼前这个孩子那么小,肯定学不会说话,那等待他的结果将是十聋九哑,他将生活在世俗的嘲笑和屈辱中。我仿佛看到了我的童年……
  在我六岁的时候,奶奶最先发现我的听力有问题,经常听错别人的话,比如把“三分凿”说成“三寸凿”,把“万隆”听成“饭桶”,把“青蛙”念成“青花”……
  于是,我成了别人口中的“聋嘭”,这是一张异常沉重、撕不掉的标鉴。只要我一出门,人家就大老远地冲我喊:“聋嘭!屎吃了吗?”我以为问我饭吃了没有,就说吃了。然后,毫无意外,那些看热闹的人笑得前俯后仰……这就是他们想要的结果,我成了他们的笑料。这个时候,我恨不得找条地缝钻进去!
  我的失聪,成了父亲心头的一座大山,向来性格暴躁的他,面对我一张口就是“短命鬼”!在那个充满世俗偏见的年代里,我就像一个瘟神!所有的人都认为我这辈子没救了。
  渐渐地,我变得胆小木讷,我不想回自己的家,尤其害怕见到父亲。奶奶的羽翼是我唯一的避难所,在我受到委屈的时候,是奶奶的一句“宝贝”、一句“心肝”,抚慰了我稚嫩的心灵。


  亲朋好友建议家人带我去看医生。从岔路的区卫生院,到宁海的城关医院、海游的三门人民医院,甚至麻岙的黄公殿卫生院都去看了。各种药丸、药汤,吃得比饭还多。(记忆中有一回,是三门人民医院医生开的药,不知道怎么回事,这药吃下去不消化,一直胀在肚子里造成便秘,最后是村里赤脚医生用肥皂水灌进肠子才拉出来,足足有半痰盂。这个药自然不敢再吃了。)但是,听力并无任何改善,每个医生的说法也不同。限于当时的条件,也没有去过更远、更大的医院。
  直到我十二岁那年,在宁波二院,确诊是感音神经性聋,医生怀疑我小时候打了庆大霉素导致,这种聋没有特效药可治疗!而且,就在这一年,我的听力再度明显下降。
  如果耳聋仅仅是被世俗歧视嘲笑也就算了,问题在于听力障碍严重地影响到我的学习。自上初中以后,我基本听不懂老师讲课,经常不知道讲到哪里,只能靠自己懵头懵脑对着书本盲猜。人家是听课,我是“看课”。
  农村人遇到一点事总少不了要求神拜佛,每一次出门看医生都要先到“老爷殿”里拜拜“老爷”,许个愿。尤其是医治无效的情况下,人们把更多的希望寄托在神灵身上,“老爷殿”里的“香药”泡开水,我都记不清喝了多少回。母亲甚至还带我去求巫婆,要我拜她“老寄娘”,以期“管顾”我耳朵好起来。年少的我,自然也和祖母、母亲他们一样希望“老爷”会显灵,期盼着有一天能出现这样的奇迹:我变得和正常孩子一样了,能听会说,再也不用忍受别人的嘲笑。
  可是,奇迹终究没有出现。
  ……
  我还在神游的时候,姐姐碰了一下我,轮到我就诊了。在做了电测听、脑干检测等一系列检查后,我们拿着报告单回到诊室,那位身材精瘦的耳鼻喉科主任王卫大夫,神情严肃,对我姐姐说了很多话,虽然我听不懂,但是从他的表情也能猜到我的耳疾肯定不简单。然后看见王大夫在病历本上写下这么几个字:双耳重度混合感音神经性聋,建议试配助听器。
  出了门诊大楼,姐姐蹲在路边拿出纸笔给我“翻译”医生的话:耳朵聋得很严重,无法治疗,可以试配助听器,至于效果也说不来。又“说”,助听器要3000元以上。我的心一下子拔凉了,那是1995年,那时的工资只有几百元,农村有几个人能一下子拿出3000元?
  转眼到了1999年,按捺不住对外面世界的向往,我决定跟朋友去哈尔滨打工,虽然当时的木雕技术只学了点皮毛。在我的央求下,父亲同意陪我去配个助听器,希望能改善我微弱的听力,毕竟要一个人出远门了。
  我和父亲来到宁波兴宁南路秧田头的惠耳听力,验配师很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做了听力测试后就验配助听器。当我戴上助听器后,确实听到了很多久违的声音,但是语言交流依然困难,只听到对方在说话,但是不明白说什么。验配师的意见是我刚戴上去,需要时间来适应。父亲是个容易悲观的人,脸上写满了失落。
  这是我的第一台助听器,美国斯达克的牌子。


  从此我有了二十几年的助听器佩戴史,从耳道式到耳背式,又到耳道式。期间也尝试过双耳同时佩戴的,怎奈左耳只能听到很沉的闷响,感觉乱哄哄,所以还是放弃了。
  尽管感音神经性聋在国内外都没有特效药可以治疗,相当于被判了无期徒刑;而助听器对重度的感音神经性聋也爱莫能助,但在我的心底里,一直对未来科技充满期待……我很多时候会这样想:古人的嫦娥奔月,那只是美好的遐想,而今天的人类已经有能力登上月球了!那么,困忧人类的感音神经性聋,也应该有一天可以破解!


  2024年11月22日,在上海国际医学中心,这次还是姐姐陪着我。在做了一系列必要的检查后,医生叫我们到谈话室谈话,并签字。看着长达十几条的各种条款,我有点头皮发麻,签了名字就意味着,万一发生个什么事,医院就可以少负责或者不负责。但是术前谈话签字是做手术的惯例,不签不行。
  回到病房,想着第二天就要动手术,心里多少有点忐忑,姐姐察觉到我的情绪变化,问我是不是很紧张?安慰我说这是个小手术,很快的,不用担心。其实,为了这一天,我已经等了很多年了——
  虽说很早就知道有人工耳蜗这东西,但是真正了解的并不多。大概是四五年前,某天晚上,弟弟在微信上问我,做耳蜗对我有没有用?如果有用的话和他说。我已经记不清当时是怎么回复他的,反正到底有没有用?有多大的作用?谁也没有给我一个确切的答案。


  后来,我在微信上问宁波康复医院做助听器的张医生,本来也是他给我提过的建议,我在他那里配过助听器,只是更严重的左耳,无论怎么弄都没有效果,记得他当时说了一句话:还有一种办法可以让你听到,就是人工耳蜗。我当时并没有把这句话放在心上。这一回,我决心去了解一下耳蜗的具体情况。他给我发了一个微信名片,让我加她,想了解耳蜗就问她。于是,我加了她的微信,她叫朵儿(化名),是宁波地区的耳蜗项目负责人。说实在的,我当时是抱着打听和观望的态度,并非是必须要做植入手术。
  不久,诺尔康公司在宁波二院附近的一家酒店搞活动,朵儿邀请我去参加,顺便在二院做一个检查,毕竟做耳蜗植入手术是有禁忌症的,不是谁都可以做。我答应了。那天上午,二院耳鼻喉科是一位姓胡的主任医师坐诊,他听了我的述说,得知我已经整整聋了39年了觉得很可惜,优先给我开了检查单。下午,在酒店我第一次近距离了解耳蜗这种电子设备,出席活动的有慈善中心的领导,胡主任也在,整个活动好像是一位叫苏珍的美女主持的,她是双侧耳蜗植入者,让她来主持这个活动应该有种现身说法的意味,反正我觉得要是能达到她这个水平,已经很棒了。散会后,我拿着检查报告单去找胡主任,他说我符合手术条件的,并在纸条上写了几句话:让我回老家去打个证明,再去找他,他帮我向基金会申请补助。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我一直下不了决心,这件事就被拖了下来。
  在这里要非常感谢朵儿!可以说没有她,我今天能不能做耳蜗植入依然是个未知数。
  自从那次活动后,我一直在做与不做之间犹豫不定。一方面,确实有经济上的原因,因为小孩读书买了学区房,房贷压力有点大,实在挪不出更多的钱来做耳蜗植入手术。如果决定做的话,起码要中高档的,我不想做那种最便宜的基础款,担心后续麻烦。另一方面,也在担忧万一植入后效果不好怎么办?毕竟是在脑袋上挨刀的事。甚至有一些听障朋友更是劝我不要去冒风险,“说”做了也不一定能听懂。其实,这些担忧都有道理。
  但是,这些年来,朵儿一直都没有放弃我,每次有什么优惠活动她都提醒我一下,耐心解释,不厌其烦,真有点信徒传播福音的劲儿。包括有一次可以去安徽植入进口的,以及最近耳蜗被国家纳入医保采集的事,她都说了。纳入医保采集后,恐怕做不了想做的那些款式,因为不是所有的型号都会进入采集范围,那意味着到时需要自付更多的钱。朵儿不断地做我的思想工作,因为我的左耳空窗期实在太长了,再拖下去随着年龄越来越大,会变得更麻烦。她甚至说了,只要我想做,经济上的困难由她来帮我向基金会申请补助,说现在国家政策好,让我不要有什么顾虑。
  话说到这个份上了,我还有什么理由推脱呢?我不是一直在渴望着改变几十年来孤寂的生活状态吗?我不是还有没实现的梦想吗?而这一切,随着听力的提升,我相信一切都有可能!所以,我决定赌一把,万一赌对了呢!


  而今,术后一个月过去了,身体已恢复如常。目前是耳蜗+助听器的双模式听力,比之前单独一个助听器的声音听起来更有立体感,虽然听清说话还有困难,还需要走一段很长的路。我相信只要每天坚持做听说训练,以后会越来越好的。本来植入人工耳蜗就相当于新造了一个耳朵,但毕竟是人工设备,需要时间去适应,何况我这个耳朵的空窗期又特别长。
  当年在杭州第四人民医院碰到的那个小男孩,现在也该三十岁了,你过得可好?假如你是现在才出生的话,其实不用那么绝望的,你只要趁早植入人工耳蜗,通过语言学习后,你或将和正常人一样生活。至少,不会哑。
  科技的发展,终将改变人类既定的生活模式。

部分图片由AI生成


作者简介    

     麻季远,男,宁海桑洲人,76年出生,人工耳蜗植入者。自幼患重度感音神经性聋,曾长期从事木雕造像工作,文字是其理解世界的“声音”。



大河奔流工作室
文学文化类自媒体。坚持原创,独家授权,全网首发。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