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事
民生
政务
教育
文化
科技
财富
体娱
健康
情感
更多
旅行
百科
职场
楼市
企业
乐活
学术
汽车
时尚
创业
美食
幽默
美体
文摘
麻季远︱向声而行
文摘
2025-01-14 18:30
浙江
向声而行
文:麻季远
没有人比盲人更渴望光明,
没有人比聋人更渴望声音。
一
我记不清,这是我第几次看医生了。
那是1995年的夏天,在杭州第四人民医院二楼走廊,耳鼻喉科诊室门口边上,一位年轻的母亲抱着大概只有一岁的婴儿,蹲在墙脚痛哭。而她的丈夫,也就是孩子的父亲,则斜靠在墙壁上,表情木然,不知所措。
候诊的我看到这一幕,不由得鼻子发酸……我知道,这个孩子的耳朵没得救了!我庆幸自己还可以说话,而眼前这个孩子那么小,肯定学不会说话,那等待他的结果将是十聋九哑,他将生活在世俗的嘲笑和屈辱中。我仿佛看到了我的童年……
在我六岁的时候,奶奶最先发现我的听力有问题,经常听错别人的话,比如把“三分凿”说成“三寸凿”,把“万隆”听成“饭桶”,把“青蛙”念成“青花”……
于是,我成了别人口中的“聋嘭”,这是一张异常沉重、撕不掉的标鉴。只要我一出门,人家就大老远地冲我喊:“聋嘭!屎吃了吗?”我以为问我饭吃了没有,就说吃了。然后,毫无意外,那些看热闹的人笑得前俯后仰……这就是他们想要的结果,我成了他们的笑料。这个时候,我恨不得找条地缝钻进去!
我的失聪,成了父亲心头的一座大山,向来性格暴躁的他,面对我一张口就是“短命鬼”!在那个充满世俗偏见的年代里,我就像一个瘟神!所有的人都认为我这辈子没救了。
渐渐地,我变得胆小木讷,我不想回自己的家,尤其害怕见到父亲。奶奶的羽翼是我唯一的避难所,在我受到委屈的时候,是奶奶的一句“宝贝”、一句“心肝”,抚慰了我稚嫩的心灵。
亲朋好友建议家人带我去看医生。从岔路的区卫生院,到宁海的城关医院、海游的三门人民医院,甚至麻岙的黄公殿卫生院都去看了。各种药丸、药汤,吃得比饭还多。(记忆中有一回,是三门人民医院医生开的药,不知道怎么回事,这药吃下去不消化,一直胀在肚子里造成便秘,最后是村里赤脚医生用肥皂水灌进肠子才拉出来,足足有半痰盂。这个药自然不敢再吃了。)但是,听力并无任何改善,每个医生的说法也不同。限于当时的条件,也没有去过更远、更大的医院。
直到我十二岁那年,在宁波二院,确诊是感音神经性聋,医生怀疑我小时候打了庆大霉素导致,这种聋没有特效药可治疗!而且,就在这一年,我的听力再度明显下降。
如果耳聋仅仅是被世俗歧视嘲笑也就算了,问题在于听力障碍严重地影响到我的学习。自上初中以后,我基本听不懂老师讲课,经常不知道讲到哪里,只能靠自己懵头懵脑对着书本盲猜。人家是听课,我是“看课”。
农村人遇到一点事总少不了要求神拜佛,每一次出门看医生都要先到“老爷殿”里拜拜“老爷”,许个愿。尤其是医治无效的情况下,人们把更多的希望寄托在神灵身上,“老爷殿”里的“香药”泡开水,我都记不清喝了多少回。母亲甚至还带我去求巫婆,要我拜她“老寄娘”,以期“管顾”我耳朵好起来。年少的我,自然也和祖母、母亲他们一样希望“老爷”会显灵,期盼着有一天能出现这样的奇迹:我变得和正常孩子一样了,能听会说,再也不用忍受别人的嘲笑。
可是,奇迹终究没有出现。
……
我还在神游的时候,姐姐碰了一下我,轮到我就诊了。在做了电测听、脑干检测等一系列检查后,我们拿着报告单回到诊室,那位身材精瘦的耳鼻喉科主任王卫大夫,神情严肃,对我姐姐说了很多话,虽然我听不懂,但是从他的表情也能猜到我的耳疾肯定不简单。然后看见王大夫在病历本上写下这么几个字:双耳重度混合感音神经性聋,建议试配助听器。
出了门诊大楼,姐姐蹲在路边拿出纸笔给我“翻译”医生的话:耳朵聋得很严重,无法治疗,可以试配助听器,至于效果也说不来。又“说”,助听器要3000元以上。我的心一下子拔凉了,那是1995年,那时的工资只有几百元,农村有几个人能一下子拿出3000元?
转眼到了1999年,按捺不住对外面世界的向往,我决定跟朋友去哈尔滨打工,虽然当时的木雕技术只学了点皮毛。在我的央求下,父亲同意陪我去配个助听器,希望能改善我微弱的听力,毕竟要一个人出远门了。
我和父亲来到宁波兴宁南路秧田头的惠耳听力,验配师很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做了听力测试后就验配助听器。当我戴上助听器后,确实听到了很多久违的声音,但是语言交流依然困难,只听到对方在说话,但是不明白说什么。验配师的意见是我刚戴上去,需要时间来适应。父亲是个容易悲观的人,脸上写满了失落。
这是我的第一台助听器,美国斯达克的牌子。
从此我有了二十几年的助听器佩戴史,从耳道式到耳背式,又到耳道式。期间也尝试过双耳同时佩戴的,怎奈左耳只能听到很沉的闷响,感觉乱哄哄,所以还是放弃了。
尽管感音神经性聋在国内外都没有特效药可以治疗,相当于被判了无期徒刑;而助听器对重度的感音神经性聋也爱莫能助,但在我的心底里,一直对未来科技充满期待……我很多时候会这样想:古人的嫦娥奔月,那只是美好的遐想,而今天的人类已经有能力登上月球了!那么,困忧人类的感音神经性聋,也应该有一天可以破解!
二
2024年11月22日,在上海国际医学中心,这次还是姐姐陪着我。在做了一系列必要的检查后,医生叫我们到谈话室谈话,并签字。看着长达十几条的各种条款,我有点头皮发麻,签了名字就意味着,万一发生个什么事,医院就可以少负责或者不负责。但是术前谈话签字是做手术的惯例,不签不行。
回到病房,想着第二天就要动手术,心里多少有点忐忑,姐姐察觉到我的情绪变化,问我是不是很紧张?安慰我说这是个小手术,很快的,不用担心。其实,为了这一天,我已经等了很多年了——
虽说很早就知道有人工耳蜗这东西,但是真正了解的并不多。大概是四五年前,某天晚上,弟弟在微信上问我,做耳蜗对我有没有用?如果有用的话和他说。我已经记不清当时是怎么回复他的,反正到底有没有用?有多大的作用?谁也没有给我一个确切的答案。
后来,我在微信上问宁波康复医院做助听器的张医生,本来也是他给我提过的建议,我在他那里配过助听器,只是更严重的左耳,无论怎么弄都没有效果,记得他当时说了一句话:还有一种办法可以让你听到,就是人工耳蜗。我当时并没有把这句话放在心上。这一回,我决心去了解一下耳蜗的具体情况。他给我发了一个微信名片,让我加她,想了解耳蜗就问她。于是,我加了她的微信,她叫朵儿(化名),是宁波地区的耳蜗项目负责人。说实在的,我当时是抱着打听和观望的态度,并非是必须要做植入手术。
不久,诺尔康公司在宁波二院附近的一家酒店搞活动,朵儿邀请我去参加,顺便在二院做一个检查,毕竟做耳蜗植入手术是有禁忌症的,不是谁都可以做。我答应了。那天上午,二院耳鼻喉科是一位姓胡的主任医师坐诊,他听了我的述说,得知我已经整整聋了39年了觉得很可惜,优先给我开了检查单。下午,在酒店我第一次近距离了解耳蜗这种电子设备,出席活动的有慈善中心的领导,胡主任也在,整个活动好像是一位叫苏珍的美女主持的,她是双侧耳蜗植入者,让她来主持这个活动应该有种现身说法的意味,反正我觉得要是能达到她这个水平,已经很棒了。散会后,我拿着检查报告单去找胡主任,他说我符合手术条件的,并在纸条上写了几句话:让我回老家去打个证明,再去找他,他帮我向基金会申请补助。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我一直下不了决心,这件事就被拖了下来。
在这里要非常感谢朵儿!可以说没有她,我今天能不能做耳蜗植入依然是个未知数。
自从那次活动后,我一直在做与不做之间犹豫不定。一方面,确实有经济上的原因,因为小孩读书买了学区房,房贷压力有点大,实在挪不出更多的钱来做耳蜗植入手术。如果决定做的话,起码要中高档的,我不想做那种最便宜的基础款,担心后续麻烦。另一方面,也在担忧万一植入后效果不好怎么办?毕竟是在脑袋上挨刀的事。甚至有一些听障朋友更是劝我不要去冒风险,“说”做了也不一定能听懂。其实,这些担忧都有道理。
但是,这些年来,朵儿一直都没有放弃我,每次有什么优惠活动她都提醒我一下,耐心解释,不厌其烦,真有点信徒传播福音的劲儿。包括有一次可以去安徽植入进口的,以及最近耳蜗被国家纳入医保采集的事,她都说了。纳入医保采集后,恐怕做不了想做的那些款式,因为不是所有的型号都会进入采集范围,那意味着到时需要自付更多的钱。朵儿不断地做我的思想工作,因为我的左耳空窗期实在太长了,再拖下去随着年龄越来越大,会变得更麻烦。她甚至说了,只要我想做,经济上的困难由她来帮我向基金会申请补助,说现在国家政策好,让我不要有什么顾虑。
话说到这个份上了,我还有什么理由推脱呢?我不是一直在渴望着改变几十年来孤寂的生活状态吗?我不是还有没实现的梦想吗?而这一切,随着听力的提升,我相信一切都有可能!所以,我决定赌一把,万一赌对了呢!
而今,术后一个月过去了,身体已恢复如常。目前是耳蜗+助听器的双模式听力,比之前单独一个助听器的声音听起来更有立体感,虽然听清说话还有困难,还需要走一段很长的路。我相信只要每天坚持做听说训练,以后会越来越好的。本来植入人工耳蜗就相当于新造了一个耳朵,但毕竟是人工设备,需要时间去适应,何况我这个耳朵的空窗期又特别长。
当年在杭州第四人民医院碰到的那个小男孩,现在也该三十岁了,你过得可好?假如你是现在才出生的话,其实不用那么绝望的,你只要趁早植入人工耳蜗,通过语言学习后,你或将和正常人一样生活。至少,不会哑。
科技的发展,终将改变人类既定的生活模式。
部分图片由AI生成
作者简介
麻季远,男,宁海桑洲人,76年出生,人工耳蜗植入者。自幼患重度感音神经性聋,曾长期从事木雕造像工作,文字是其理解世界的“声音”。
大河奔流工作室
文学文化类自媒体。坚持原创,独家授权,全网首发。
最新文章
水乡人家︱在老挝过大年
李浙闽︱秋雨之学:我心目中的余秋雨先生
非雨︱你那里下雪了吗?
韩培生、吴百星︱送给千家万户鲜美日子(诗配画•第八辑)
韩长茂︱远去的今宵
甬上话︱重上洞头岛(下篇)
陈以明︱崇德世泽长:陈杏村祖孙的传奇人生
何良京︱心头最好小海鲜
刘开文、杨学锋︱宁海是解放战争时期浙东武装斗争的出发点、立足点和中心
甬上话︱重上洞头岛(中篇)
吴宁亚︱三角里头:历史与地理交汇处
黄道元︱丽 芬
甬上话︱重上洞头岛(上篇)
王剑波︱大河奔流又一年:2024年本公号发稿综述
心中的清溪水:“领读人”阅读社读书札记一组
陈早挺︱当密码失去有效期(诗四首)
吴铁佶︱《四时桃源》:这一路上的风景,便也是这一世的风景了
麻季远︱向声而行
张晓红︱回家的礼物
蔡能平︱杀年猪
应坚︱棋王(下)
李洋江︱当年我会放电影
王继如︱冻面
廖奠坤︱父亲与酒
吴宁亚︱白水南北两条巷
陈鸣达︱一个没有文化的文明人:追忆父亲二三事
章才根︱又见到了祖母和父亲
陈建苗︱家乡的冬天
李浙闽︱老骥跃枥的生命密码:陈民宪歌词集《此心歌处》读后记
王剑波︱心中的歌声永不落
龚烈沸︱不寻桂子寻先生
韩培生、吴百星︱寻找光芒自身的形象(诗配画•第七辑)
鲍志强︱郭家堰
吴宁亚︱远逝了,去梅园食堂哥俩的背影
甬上话︱见识罗纹砚
孙翰钦︱孤独的守望者
叶亦波︱歌声伴我新疆行:从喀什到乌鲁木齐
吴宁亚︱10号门进去从带河巷出来
黄道元︱会哭的鸟儿
陈鸣达︱药都酒城亳州行
应坚︱棋王(上)
甬上话︱话说指挥尺
吴宁亚︱我家后门是云石街
龚烈沸︱置书杂记(又四则)
何良京︱鮟鱇鱼:外貌丑陋长相凶恶的极品级海鲜
王才平︱怀念日本友人三浦先生
李信裕︱俞寅一其人其画
吴宁亚︱十年寒窗祠堂梦
王剑波︱爱在天地间
李浙闽︱对琼瑶离世的思考
分类
时事
民生
政务
教育
文化
科技
财富
体娱
健康
情感
旅行
百科
职场
楼市
企业
乐活
学术
汽车
时尚
创业
美食
幽默
美体
文摘
原创标签
时事
社会
财经
军事
教育
体育
科技
汽车
科学
房产
搞笑
综艺
明星
音乐
动漫
游戏
时尚
健康
旅游
美食
生活
摄影
宠物
职场
育儿
情感
小说
曲艺
文化
历史
三农
文学
娱乐
电影
视频
图片
新闻
宗教
电视剧
纪录片
广告创意
壁纸头像
心灵鸡汤
星座命理
教育培训
艺术文化
金融财经
健康医疗
美妆时尚
餐饮美食
母婴育儿
社会新闻
工业农业
时事政治
星座占卜
幽默笑话
独立短篇
连载作品
文化历史
科技互联网
发布位置
广东
北京
山东
江苏
河南
浙江
山西
福建
河北
上海
四川
陕西
湖南
安徽
湖北
内蒙古
江西
云南
广西
甘肃
辽宁
黑龙江
贵州
新疆
重庆
吉林
天津
海南
青海
宁夏
西藏
香港
澳门
台湾
美国
加拿大
澳大利亚
日本
新加坡
英国
西班牙
新西兰
韩国
泰国
法国
德国
意大利
缅甸
菲律宾
马来西亚
越南
荷兰
柬埔寨
俄罗斯
巴西
智利
卢森堡
芬兰
瑞典
比利时
瑞士
土耳其
斐济
挪威
朝鲜
尼日利亚
阿根廷
匈牙利
爱尔兰
印度
老挝
葡萄牙
乌克兰
印度尼西亚
哈萨克斯坦
塔吉克斯坦
希腊
南非
蒙古
奥地利
肯尼亚
加纳
丹麦
津巴布韦
埃及
坦桑尼亚
捷克
阿联酋
安哥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