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事
民生
政务
教育
文化
科技
财富
体娱
健康
情感
更多
旅行
百科
职场
楼市
企业
乐活
学术
汽车
时尚
创业
美食
幽默
美体
文摘
李浙闽︱对琼瑶离世的思考
文摘
2024-12-05 18:30
浙江
对琼瑶离世的思考
文:
李浙闽
12月4日,著名作家琼瑶以自我了断的方式,在自己的家中翩然离世,享寿86岁,实现了她“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的人生追求。对于自身善终的真切愿望,在她的遗书中,以极其理性和富于诗意的文字,表露无遗。她的离世,在社会上引发广泛关注和讨论。大家除了追忆她曾给几代人带来巨大影响的作品,在悲伤、不舍、缅怀之余,
更多的是惊叹她的离世方式,表达出一种赞赏、敬佩之情。
的确,她的离世方式,触及一个社会热点和敏感问题,就是在人的生命终点到来的时候,尤其是当到达终点的过程,既要花费大量无谓的医疗资源,又要延长患者的无尽痛苦,且回生无望的情况下,是延长这个过程呢,还是缩短甚至结束这个过程?简单一看,这道理不明摆着吗,当然是选择后者。但目前的现状是,无论是医方还是患方,恰恰多是选择去努力延长这个既浪费资源且痛苦无限的临终过程。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这里面涉及到复杂的大众认知、社会伦理和医学哲学问题,目前还面临着诸多难以克服的认识障碍和操作困难。
人类如何对待死亡?
必须承认,古今中外,除了极少数以外,人都怕死。因为,活着的人没有死过,不会有人告知我们死亡是什么感觉,人们对于没有经历过且没有试错机会的事情当然会害怕。一个人从降生到这个世界,接受到的意识和事物,都是建立在生而不是死的基础上,芸芸众生对于生的渴望和努力远离死亡就再自然不过了。如何理性地看待和面临死亡?宁波老乡、著名院士韩启德在他的著作《医学的温度》一书中这样说:人从出生那一刻起,就向死亡走去,死是每个人的必然归宿,遗憾的是多数人没有认真想过死的问题,因为害怕而不敢正视死。只有把死想透想明白了,才能坦然、从容和淡定地面对死亡的到来。他最近还为大家推荐了一本《善终的艺术》,主题是我们如何对待死亡,就是我们如何对待生命。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应对衰老、病痛、死亡的实用指南。
回生无望的判断标准是什么?
回生无望有判断标准吗,有标准,但这个标准又是多元而不是单一的。比如,脑死亡已经有了诊断标准。但就是针对有了标准的脑死亡,医患双方在要不要救治的问题上,有时也难以形成共识。医院认为,一旦明确为不可逆的脑死亡,病人就没有抢救意义了。但脑死亡病人一般还有自主心跳,有的病人家属按照传统观念,就会觉得心在跳动就是人还活着,人在世上就是好的,所以不肯放弃救治。这在家属感情上也是可以理解的,尽管这个维持治疗对于病人本身来说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还有更为复杂的情况,很多时候,病人还没有到脑死亡的程度,甚至还意识清醒,但这个清醒往往伴随着各种药物、反复手术、多种插管、无法动弹等等所带来的痛苦,有的病人就会感觉生不如死,而当病痛缓解的时候,又有了求生的欲望。琼瑶则因为亲眼见证了她丈夫从衰弱、生病、入院、治疗、不治和插管三年的痛苦经历,而坚定选择了自己不再重复这个痛苦而难堪的过程。
谁来决定放弃救治?
我们不得不承认,尽管医学科技发展到今天这个程度,但仍然是有限度的。所以,韩启德院士说:“人类对自身奥秘的了解还只是冰山一角,医生能做的只是‘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安慰不仅是情感上的抚慰,更重要的是帮助病人解决好疾病观、健康观、生死观,知利害得失,知进退收放,而不是永不言弃。到了生命的终末期,应该安顿灵魂,减少痛苦,维护生命的尊严。”但要结束一个人的生命,毕竟是一件天大的事情。人体是一个无比复杂的庞大系统,而且存在无法类比的个体差异性,一种疾病在不同人体身上的临床表现可以不一样,相同症状在不同病人身上可能揭示不同的疾病,对疾病的预后判断,要不要继续治疗,是个十分艰难的决策。临床上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况,医院认为没救了,病人和家属觉得还有救;或者病人和家属不想折腾了,但医院认为还有救治的希望;或者病人本人承受不了病痛,但病人家属坚持要治疗;或者病人家属不想再花冤枉钱了,但病人本人还想再试试,情况多种多样。由谁来决定治疗走向,尚没有统一的决策标准和规范流程,我想,今后也不会有这样的统一标准和流程,只能是因人而异的个案化解决。琼瑶的离世就是一个个案化解决的方式。
医学进步也带来新的哲学思考。
医学的初心就是千方百计救死扶伤。单从疾病而言,医学科技的不断进步,就是建立在对各种病魔永不放弃的攻克上,在千千万万的临床实践中,寻找变不可能为可能的机会,并从中掌握具有普遍意义的诊疗规律,最后造福众人。具体到每一个病人,医生不仅要看到病人身上的某一种疾病,更要看到坐在你面前是患有疾病的人,能否达到消除病魔和恢复健康的最佳效果,是需要综合考量的。不能邪气打下去了,正气也消灭得差不多了。要认识到医学是存在边界的。有的病人已经到了临终阶段,但人们还要他多活一天是一天;有的病人在没有神志的情况下,又多活了五年、十年,这样的维持生命,到底有没有意义?
我们相信并期待,随着社会整体理性水平的提高、法律法规体系的完善和医学科技的不断进步,人类在追求生命长度和生命质量的平衡点上,一定会得到更加科学的把握。在目前诸多障碍尚难完全克服的情况下,琼瑶以自身了断的方式,赢得众人一片惊叹,也给全社会和医患双方带来一系列值得深思和探究的问题。
作者简介
李浙闽,宁波日报报业集团原党委书记,宁波日报社原社长。
大河奔流工作室
文学文化类自媒体。坚持原创,独家授权,全网首发。
最新文章
水乡人家︱在老挝过大年
李浙闽︱秋雨之学:我心目中的余秋雨先生
非雨︱你那里下雪了吗?
韩培生、吴百星︱送给千家万户鲜美日子(诗配画•第八辑)
韩长茂︱远去的今宵
甬上话︱重上洞头岛(下篇)
陈以明︱崇德世泽长:陈杏村祖孙的传奇人生
何良京︱心头最好小海鲜
刘开文、杨学锋︱宁海是解放战争时期浙东武装斗争的出发点、立足点和中心
甬上话︱重上洞头岛(中篇)
吴宁亚︱三角里头:历史与地理交汇处
黄道元︱丽 芬
甬上话︱重上洞头岛(上篇)
王剑波︱大河奔流又一年:2024年本公号发稿综述
心中的清溪水:“领读人”阅读社读书札记一组
陈早挺︱当密码失去有效期(诗四首)
吴铁佶︱《四时桃源》:这一路上的风景,便也是这一世的风景了
麻季远︱向声而行
张晓红︱回家的礼物
蔡能平︱杀年猪
应坚︱棋王(下)
李洋江︱当年我会放电影
王继如︱冻面
廖奠坤︱父亲与酒
吴宁亚︱白水南北两条巷
陈鸣达︱一个没有文化的文明人:追忆父亲二三事
章才根︱又见到了祖母和父亲
陈建苗︱家乡的冬天
李浙闽︱老骥跃枥的生命密码:陈民宪歌词集《此心歌处》读后记
王剑波︱心中的歌声永不落
龚烈沸︱不寻桂子寻先生
韩培生、吴百星︱寻找光芒自身的形象(诗配画•第七辑)
鲍志强︱郭家堰
吴宁亚︱远逝了,去梅园食堂哥俩的背影
甬上话︱见识罗纹砚
孙翰钦︱孤独的守望者
叶亦波︱歌声伴我新疆行:从喀什到乌鲁木齐
吴宁亚︱10号门进去从带河巷出来
黄道元︱会哭的鸟儿
陈鸣达︱药都酒城亳州行
应坚︱棋王(上)
甬上话︱话说指挥尺
吴宁亚︱我家后门是云石街
龚烈沸︱置书杂记(又四则)
何良京︱鮟鱇鱼:外貌丑陋长相凶恶的极品级海鲜
王才平︱怀念日本友人三浦先生
李信裕︱俞寅一其人其画
吴宁亚︱十年寒窗祠堂梦
王剑波︱爱在天地间
李浙闽︱对琼瑶离世的思考
分类
时事
民生
政务
教育
文化
科技
财富
体娱
健康
情感
旅行
百科
职场
楼市
企业
乐活
学术
汽车
时尚
创业
美食
幽默
美体
文摘
原创标签
时事
社会
财经
军事
教育
体育
科技
汽车
科学
房产
搞笑
综艺
明星
音乐
动漫
游戏
时尚
健康
旅游
美食
生活
摄影
宠物
职场
育儿
情感
小说
曲艺
文化
历史
三农
文学
娱乐
电影
视频
图片
新闻
宗教
电视剧
纪录片
广告创意
壁纸头像
心灵鸡汤
星座命理
教育培训
艺术文化
金融财经
健康医疗
美妆时尚
餐饮美食
母婴育儿
社会新闻
工业农业
时事政治
星座占卜
幽默笑话
独立短篇
连载作品
文化历史
科技互联网
发布位置
广东
北京
山东
江苏
河南
浙江
山西
福建
河北
上海
四川
陕西
湖南
安徽
湖北
内蒙古
江西
云南
广西
甘肃
辽宁
黑龙江
贵州
新疆
重庆
吉林
天津
海南
青海
宁夏
西藏
香港
澳门
台湾
美国
加拿大
澳大利亚
日本
新加坡
英国
西班牙
新西兰
韩国
泰国
法国
德国
意大利
缅甸
菲律宾
马来西亚
越南
荷兰
柬埔寨
俄罗斯
巴西
智利
卢森堡
芬兰
瑞典
比利时
瑞士
土耳其
斐济
挪威
朝鲜
尼日利亚
阿根廷
匈牙利
爱尔兰
印度
老挝
葡萄牙
乌克兰
印度尼西亚
哈萨克斯坦
塔吉克斯坦
希腊
南非
蒙古
奥地利
肯尼亚
加纳
丹麦
津巴布韦
埃及
坦桑尼亚
捷克
阿联酋
安哥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