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浙闽︱对琼瑶离世的思考

文摘   2024-12-05 18:30   浙江  


对琼瑶离世的思考



文:李浙闽

      12月4日,著名作家琼瑶以自我了断的方式,在自己的家中翩然离世,享寿86岁,实现了她“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的人生追求。对于自身善终的真切愿望,在她的遗书中,以极其理性和富于诗意的文字,表露无遗。她的离世,在社会上引发广泛关注和讨论。大家除了追忆她曾给几代人带来巨大影响的作品,在悲伤、不舍、缅怀之余,更多的是惊叹她的离世方式,表达出一种赞赏、敬佩之情。


  的确,她的离世方式,触及一个社会热点和敏感问题,就是在人的生命终点到来的时候,尤其是当到达终点的过程,既要花费大量无谓的医疗资源,又要延长患者的无尽痛苦,且回生无望的情况下,是延长这个过程呢,还是缩短甚至结束这个过程?简单一看,这道理不明摆着吗,当然是选择后者。但目前的现状是,无论是医方还是患方,恰恰多是选择去努力延长这个既浪费资源且痛苦无限的临终过程。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这里面涉及到复杂的大众认知、社会伦理和医学哲学问题,目前还面临着诸多难以克服的认识障碍和操作困难。
  人类如何对待死亡?必须承认,古今中外,除了极少数以外,人都怕死。因为,活着的人没有死过,不会有人告知我们死亡是什么感觉,人们对于没有经历过且没有试错机会的事情当然会害怕。一个人从降生到这个世界,接受到的意识和事物,都是建立在生而不是死的基础上,芸芸众生对于生的渴望和努力远离死亡就再自然不过了。如何理性地看待和面临死亡?宁波老乡、著名院士韩启德在他的著作《医学的温度》一书中这样说:人从出生那一刻起,就向死亡走去,死是每个人的必然归宿,遗憾的是多数人没有认真想过死的问题,因为害怕而不敢正视死。只有把死想透想明白了,才能坦然、从容和淡定地面对死亡的到来。他最近还为大家推荐了一本《善终的艺术》,主题是我们如何对待死亡,就是我们如何对待生命。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应对衰老、病痛、死亡的实用指南。


  回生无望的判断标准是什么?回生无望有判断标准吗,有标准,但这个标准又是多元而不是单一的。比如,脑死亡已经有了诊断标准。但就是针对有了标准的脑死亡,医患双方在要不要救治的问题上,有时也难以形成共识。医院认为,一旦明确为不可逆的脑死亡,病人就没有抢救意义了。但脑死亡病人一般还有自主心跳,有的病人家属按照传统观念,就会觉得心在跳动就是人还活着,人在世上就是好的,所以不肯放弃救治。这在家属感情上也是可以理解的,尽管这个维持治疗对于病人本身来说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还有更为复杂的情况,很多时候,病人还没有到脑死亡的程度,甚至还意识清醒,但这个清醒往往伴随着各种药物、反复手术、多种插管、无法动弹等等所带来的痛苦,有的病人就会感觉生不如死,而当病痛缓解的时候,又有了求生的欲望。琼瑶则因为亲眼见证了她丈夫从衰弱、生病、入院、治疗、不治和插管三年的痛苦经历,而坚定选择了自己不再重复这个痛苦而难堪的过程。


  谁来决定放弃救治?我们不得不承认,尽管医学科技发展到今天这个程度,但仍然是有限度的。所以,韩启德院士说:“人类对自身奥秘的了解还只是冰山一角,医生能做的只是‘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安慰不仅是情感上的抚慰,更重要的是帮助病人解决好疾病观、健康观、生死观,知利害得失,知进退收放,而不是永不言弃。到了生命的终末期,应该安顿灵魂,减少痛苦,维护生命的尊严。”但要结束一个人的生命,毕竟是一件天大的事情。人体是一个无比复杂的庞大系统,而且存在无法类比的个体差异性,一种疾病在不同人体身上的临床表现可以不一样,相同症状在不同病人身上可能揭示不同的疾病,对疾病的预后判断,要不要继续治疗,是个十分艰难的决策。临床上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况,医院认为没救了,病人和家属觉得还有救;或者病人和家属不想折腾了,但医院认为还有救治的希望;或者病人本人承受不了病痛,但病人家属坚持要治疗;或者病人家属不想再花冤枉钱了,但病人本人还想再试试,情况多种多样。由谁来决定治疗走向,尚没有统一的决策标准和规范流程,我想,今后也不会有这样的统一标准和流程,只能是因人而异的个案化解决。琼瑶的离世就是一个个案化解决的方式。


  医学进步也带来新的哲学思考。医学的初心就是千方百计救死扶伤。单从疾病而言,医学科技的不断进步,就是建立在对各种病魔永不放弃的攻克上,在千千万万的临床实践中,寻找变不可能为可能的机会,并从中掌握具有普遍意义的诊疗规律,最后造福众人。具体到每一个病人,医生不仅要看到病人身上的某一种疾病,更要看到坐在你面前是患有疾病的人,能否达到消除病魔和恢复健康的最佳效果,是需要综合考量的。不能邪气打下去了,正气也消灭得差不多了。要认识到医学是存在边界的。有的病人已经到了临终阶段,但人们还要他多活一天是一天;有的病人在没有神志的情况下,又多活了五年、十年,这样的维持生命,到底有没有意义?
  我们相信并期待,随着社会整体理性水平的提高、法律法规体系的完善和医学科技的不断进步,人类在追求生命长度和生命质量的平衡点上,一定会得到更加科学的把握。在目前诸多障碍尚难完全克服的情况下,琼瑶以自身了断的方式,赢得众人一片惊叹,也给全社会和医患双方带来一系列值得深思和探究的问题。


作者简介

李浙闽,宁波日报报业集团原党委书记,宁波日报社原社长。


大河奔流工作室
文学文化类自媒体。坚持原创,独家授权,全网首发。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