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事
民生
政务
教育
文化
科技
财富
体娱
健康
情感
更多
旅行
百科
职场
楼市
企业
乐活
学术
汽车
时尚
创业
美食
幽默
美体
文摘
吴铁佶︱《四时桃源》:这一路上的风景,便也是这一世的风景了
文摘
2025-01-15 18:30
浙江
这一路上的风景,
便也是这
一
世的风景了
——读《四时桃源》
文:吴铁佶
甲辰年末,应敏明的新书《四时桃源》出版发行了(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这是一本收藏家所写的散文。物是人的思想和技艺的延伸,有着人的温度;阅物无数的人,他笔下的世事又会是怎样昵?
这本书,小而言之,是作者的自传;大而言之,是缑城的人物志、长物志、商业志、地方志。缑城是作者的文学故乡,作者用文字搭建起来一座城的影像志。《四时桃源》,第一页注释里写到:“旧时宁波的宁海县别称缑城、桃源等”,那就明了了,桃源,也是县名。用“四时桃源”做书名当是恰当的。四时者,四季也,一个人的春夏秋冬,一座城的春夏秋冬。
书分四辑。第一辑,写市井人物,五行八作,各色人等。第二辑,写缑城风情,一座城的文学地图:路街弄堂,五脏六腑,桃源路,中大街,避司弄……第三辑,写岁月迭变(有自传的色彩),五光十色的生活,街坊邻里的故事。第四辑,写亲情,曾祖父,祖父祖母,曾外祖母,外公外婆,父母姐弟。这些亲人,你如果足够细心在书中都能在角角落落找到名姓,家事和那个时代一起起伏。
书虽分四辑,却并不严格得井水不犯河水。标题并不整饬,显出自由散漫灵活。各篇内容人物互相包容,互有交集,人物场景互相串门,一个散文集倒有了长篇的框架,比如任师父,父亲,杨同志;比如避司弄、水角凌、白石头、天主堂、电影院、大同食堂,等等,书中随处可见。本书每一篇都不是孤立的,是可串起来看的。串起来看就更好看了,纵深广大,回味无穷。《回不去的解放路》提到顾宅,解放后做了城关镇镇政府的所在地,正是作者父亲办公的地方,也是“我”小时候玩耍的地方。1976年落实政策,顾宅归还顾家,可主人却在离顾宅不远的叫水角凌的一间破旧房子里去世了。这里轻轻一笔,实在藏着时代的伤痛。而任德生南货行任家又与缑城名门顾家有联姻。各篇关联度极高,这样就建立起一个谱系来,让人联想到韩少功的长篇《马桥词典》和《暗示》来,散文随笔小说既单独成篇,又可看做长篇小说,有着历史的纵横感。
看散文集习惯不从头看,看了后记,翻到哪页算哪页:《我和我的师傅》:“应该说,任家是宁海南货行的前辈。从任何角度来说,任师父的思维方式、言谈举止都是旧式商人的,一天到晚堆着一副笑脸,但我怎么看这笑多少都有点僵,好像是挤出来一样。但不仔细看,这笑一定是很慈爱的,就像娘舅的笑。很多年以来,任师父的笑脸常浮现在我眼前,时间久了才弄明白,任师父的笑其实就是职业笑,好像和真诚无关(可能也很真诚),诸如空姐的笑,足球、篮球宝贝的笑,舞台上演员的笑,等等。”过去社会讲“学生意”,学生意第一件事恐怕就是开门迎客,笑迎顾客。这和真诚无关,和生意与生计有关。一个人不可能一直笑的,要一直端着笑脸维持,就会僵硬不自在,那就好像挤出来一样。作者这样描写他的师父,一个传统的南货店的老生意人,倒不是说他的师父不真诚,而是写他师父的职业训练,职业习惯和操守。作者笔锋一转,又写道:“任师傅这一脸笑其实是从小练起来的。……这笑感染过许多顾客,所以四邻八亲的乡亲众口一词,任师父是个好人。”这样写任师父职业化的笑,也是颇具个性的。这种异质,正是散文吸引人的地方。
作者应敏明,曾用名林一鸣。自小生活在外祖家,初从外祖父姓,后从父姓。经历多,十三岁做泥水小工,基层供销社小店伙计三年,而后当基层供销社文书、主任,公司经理,后来下海经商,摸过不少新老行当,见过许多人事,书中不乏记录。艺术品收藏是其終生的爱好和事业,因为严谨熟谙,会用收藏家的眼光来写风物,比如做豆腐,腌鰳鱼,“海蜇三矾,鰳鱼三抱”,乃至过年谢年祭祀的流程,十八盆祭品,三巡三跪拜,他都亲力亲为,或熟视有睹,此书可兼作某种专业指南,也别有滋味。
“冬鲫夏白”“三鲳四鰳”“九鲤十泽”,都是民谚,作者娓娓道来,脱口而出,民间传说,带着神秘性,但散文最忌写成民间故事般,《四时桃源》都是故事,是文学的故事。《村里故事》:每次过大年村里祠堂夜里演戏,西北天角都会闪过几道亮光,除了本族的先人会来看戏,天上的武将和文曲星也会来看。所以,一村周潘两家祠堂作兴轮流演文戏武戏。又风水先生说村子墙弄宅院挨院聚气,聚气则生风水,而三关通衢之地难出大人物,说是会漏气。《豆腐老头》:民间传说,旧时做豆腐的人最怕小精灵“五通”来偷豆腐,这是老头讲给我听的。《拐老本》:拐老本,坊间都说他有四条腿,两粗两细,行起功夫来如一团旋风,几十人近身不得。……眼尖的人认出,细腿其实是两根拐杖。随后明白,老本是借助拐杖飞檐走壁,拐老本的名号由此而来。老本称呼有本事的人。以上可见,作者写人物,多用传统白描,三四笔就把人物活现出来。世间还竟有四条腿的人,一惊一疑,原来如此这般,释然。这种民间性和神秘性也使散文接上了某些仙气。
书中的散文有笔记小说神韵。《"神针"葛道官》:针插毕,须臾,只见患者脸部抽搐一下……当即觉醒,神志恢复。旧时讲究“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葛道官反其道而行之,“头痛医脚,脚痛医头”。与众不同,这就有看头。
文本语言雅正,朴实,来自民间,也粗犷,又洗练,文雅。雅又自然,不装雅痞。写文也如造园。“造园家计成言:园林惟山林最胜,有高有凹,有曲有深,有峻有悬,有平有坦,自成天然之趣,不烦人事之工。”“唯有对自然高度敏感的人,才能造出好园。”我想也唯有对自然、对文字高度敏感的人,才能写出这等好看的散文。感染人,又不煽情。这是从传统文学中也从民间文学中汲取了养料的。学文,当如此双管齐下。我感觉有汪曾祺、孙犁的笔法,不知当否?
作者的散文雅俗具备,大俗大雅。作者对“俗”有一段精辟的见解:春联是不讲究文气的,讲究的是俗气,年俗年俗,这个时节最暖人心的,就是那些最俗气的东西。作者不避俗,接纳的是民俗,风俗。接仙气,也接地气。
作为自传,不隐讳,几乎和盘托出。不为尊人讳,也不隐讳这个时代。乃祖三世乃至四世的出身,父母的性格。父亲的吃喝嗜好晚年潦倒。母亲精通珠算,颇具才干。勤俭的祖父,大小姐款式的祖母,“老克勒”的外祖父为谋生做起来了油漆匠,曾经的中美合作所译员,一做又是一流的油漆匠,随机应变,随和处世。
文本有小说的腔调。《阿六》《拐老本》《“牙人”曹二》,而《早晨》简直就是当代小小说,虽然显得稚嫩一点,可能是早期写的。《拐老本》《冤家父子》《收废品的老张》等颇具戏剧性,有传奇的风致。《王松寿办厂记》则是一则完整的创业史。体裁无拘,也不妨打通。
诗人顾随讲《文选》,文章华丽易,苦辣难。《史记》是辣,辣是深刻。《汉书》是苦。苦里有甘,五味杂陈。读来,一时鼻酸,一时喷饭。父亲七十年代似不可言说的变故、遭际、苦痛、抑郁,只好以烟酒茶水来消遣人生。祖父一辈子痛恨日本人,但木材行若不被日本人炸,以后的成分会是什么,又不无玩世讽刺意味。当年门第显赫曾支持同盟会的顾家的房子充公,落实政策时顾老板死在不远的茅草屋里。苦而且痛。“那天,我一个人站在解放路的瓦砾堆上,只见夕阳夕照,几只飞鸟盘旋,这景象让我有些哀伤,但这哀伤只属于我一个人。”但作者似乎都想得通了,历史似乎总是这样。
某些地方,点到为止,不说尽,留有想象余地。比如第一篇《豆腐老头》,“我看见豆腐老头已起身靠着床头,那女人正用勺子给老头喂药汤,此时的老头已少了病态,嘴角挂着笑。”温婉,含蓄,“让这简陋的水作坊色调暖和起来”,人性化和人间之美烘托而出。不少文末结尾,戛然而止。“三年后,我离开了暗岩小店,和老头便少有交集了。”但和豆腐老头的三年相处,“每天一杯的豆浆为我打下了好的身板底子”,这杯豆浆取自豆浆桶最上面一层,是方老头给他的特别照顾。但有些篇什,似有为结尾而结尾之嫌。
最后一篇,写到梦,梦见了祖居,太公从仙居移居到黄岩,父亲从家乡黄岩跟新政权到缑城。这梦似乎突兀,又合情理,腾空而起,给本书一个深远的休止符。
文中几处小小的注释,路廊,墙弄,道地,老底子,作兴,似不为人注意,但对旧语词的讲究,也能读出这本散文集的用心。
扉页中说:“小时候,我住桃源南路,现在,我依然住在桃源北路上。我总在想,人的一生其实就是一条路,往南走走,往北走走,这一路上的风景,便也是这一世的风景了。”《四时桃源》,且不说字字珠玑,但和现在林林总总的散文集比较起来,同中有异,异在与众不同,能够立马在芸芸众书中分辨出来,在同侪中脱颖而出,实属不易。
配图“缑城旧影”
取自《乡土宁海》
作者简介
吴铁佶,生于1966年暮春,慈溪浒山人。与古为徒,与自然为伍,以散文随笔写一家之言。
大河奔流工作室
文学文化类自媒体。坚持原创,独家授权,全网首发。
最新文章
水乡人家︱在老挝过大年
李浙闽︱秋雨之学:我心目中的余秋雨先生
非雨︱你那里下雪了吗?
韩培生、吴百星︱送给千家万户鲜美日子(诗配画•第八辑)
韩长茂︱远去的今宵
甬上话︱重上洞头岛(下篇)
陈以明︱崇德世泽长:陈杏村祖孙的传奇人生
何良京︱心头最好小海鲜
刘开文、杨学锋︱宁海是解放战争时期浙东武装斗争的出发点、立足点和中心
甬上话︱重上洞头岛(中篇)
吴宁亚︱三角里头:历史与地理交汇处
黄道元︱丽 芬
甬上话︱重上洞头岛(上篇)
王剑波︱大河奔流又一年:2024年本公号发稿综述
心中的清溪水:“领读人”阅读社读书札记一组
陈早挺︱当密码失去有效期(诗四首)
吴铁佶︱《四时桃源》:这一路上的风景,便也是这一世的风景了
麻季远︱向声而行
张晓红︱回家的礼物
蔡能平︱杀年猪
应坚︱棋王(下)
李洋江︱当年我会放电影
王继如︱冻面
廖奠坤︱父亲与酒
吴宁亚︱白水南北两条巷
陈鸣达︱一个没有文化的文明人:追忆父亲二三事
章才根︱又见到了祖母和父亲
陈建苗︱家乡的冬天
李浙闽︱老骥跃枥的生命密码:陈民宪歌词集《此心歌处》读后记
王剑波︱心中的歌声永不落
龚烈沸︱不寻桂子寻先生
韩培生、吴百星︱寻找光芒自身的形象(诗配画•第七辑)
鲍志强︱郭家堰
吴宁亚︱远逝了,去梅园食堂哥俩的背影
甬上话︱见识罗纹砚
孙翰钦︱孤独的守望者
叶亦波︱歌声伴我新疆行:从喀什到乌鲁木齐
吴宁亚︱10号门进去从带河巷出来
黄道元︱会哭的鸟儿
陈鸣达︱药都酒城亳州行
应坚︱棋王(上)
甬上话︱话说指挥尺
吴宁亚︱我家后门是云石街
龚烈沸︱置书杂记(又四则)
何良京︱鮟鱇鱼:外貌丑陋长相凶恶的极品级海鲜
王才平︱怀念日本友人三浦先生
李信裕︱俞寅一其人其画
吴宁亚︱十年寒窗祠堂梦
王剑波︱爱在天地间
李浙闽︱对琼瑶离世的思考
分类
时事
民生
政务
教育
文化
科技
财富
体娱
健康
情感
旅行
百科
职场
楼市
企业
乐活
学术
汽车
时尚
创业
美食
幽默
美体
文摘
原创标签
时事
社会
财经
军事
教育
体育
科技
汽车
科学
房产
搞笑
综艺
明星
音乐
动漫
游戏
时尚
健康
旅游
美食
生活
摄影
宠物
职场
育儿
情感
小说
曲艺
文化
历史
三农
文学
娱乐
电影
视频
图片
新闻
宗教
电视剧
纪录片
广告创意
壁纸头像
心灵鸡汤
星座命理
教育培训
艺术文化
金融财经
健康医疗
美妆时尚
餐饮美食
母婴育儿
社会新闻
工业农业
时事政治
星座占卜
幽默笑话
独立短篇
连载作品
文化历史
科技互联网
发布位置
广东
北京
山东
江苏
河南
浙江
山西
福建
河北
上海
四川
陕西
湖南
安徽
湖北
内蒙古
江西
云南
广西
甘肃
辽宁
黑龙江
贵州
新疆
重庆
吉林
天津
海南
青海
宁夏
西藏
香港
澳门
台湾
美国
加拿大
澳大利亚
日本
新加坡
英国
西班牙
新西兰
韩国
泰国
法国
德国
意大利
缅甸
菲律宾
马来西亚
越南
荷兰
柬埔寨
俄罗斯
巴西
智利
卢森堡
芬兰
瑞典
比利时
瑞士
土耳其
斐济
挪威
朝鲜
尼日利亚
阿根廷
匈牙利
爱尔兰
印度
老挝
葡萄牙
乌克兰
印度尼西亚
哈萨克斯坦
塔吉克斯坦
希腊
南非
蒙古
奥地利
肯尼亚
加纳
丹麦
津巴布韦
埃及
坦桑尼亚
捷克
阿联酋
安哥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