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宁亚︱白水南北两条巷

文摘   2025-01-07 18:30   浙江  


白水南北两条巷

《白水巷是一条河》之十



文:吴宁亚


      先要声明一点,写本文仅仅是好玩,决没有地理考据的意思,千万不要以此作论据。

  古人一般不会专门为新建一条街巷而去建一幢幢的房子,更多的是,发现某地适合居住,就会聚集沿地沿河而建,村落乡镇的形成大抵如此。宁波从鄞江桥搬来三江口筑府郡,鄞县绕府城而建县城,这是官方规划而为,落实到县城如何建立街巷,一开始估计不会有更多硬性规定,如果政府有规定,那一定是某位建筑大师在设计蓝图了。随着官吏豪门进城定居某地,久而久之,某地就因居住者而被时人约定俗称为某某地,河滨也基本如此。随着时代的演变某姓某族就以街巷的名称固定下来。街名巷字就这样形成了。
  白水巷来历也许正是如此。
  白水巷的称谓是近代才有的,我们可以在民国《鄞县通志》里找到巷名,但无法在更早的县志里看到它。光绪《鄞县志》记载叫蒋家带巷,坊间的称呼更多的是白水青松或蒋家塘衕。可见蒋家带巷是白水巷的前身。为什么没有如同郁家弄一样被命之为蒋家巷?是不是蒋家只占整条巷子的前三分之一的缘故,还是靠后的与白水青松联系更紧密的缘故?这个也真不好说。再说蒋家祠堂前聚福庙跟一带已经有了一条蒋祠巷了,再要设巷,是否妥当?于是以河名之为最佳方案了。当然还可以从另一角度解释,根据《蒋园庙碑记》(《鲒埼亭集》)记载,“城南竞渡湖之支流为小湖,西为竹湖,有庙焉。盖宋金紫光禄大夫蒋公浚明园祀,而后遂以为里社之祀,故其巷曰‘蒋金紫巷’,其水曰‘蒋家带’,其桥曰‘蒋家桥’,其东有坊曰‘连桂’,亦蒋氏物也。”可见,由于是蒋家最早开发此地,因而水也称之为蒋家带。这么说来,将其中的水、桥、坊任何一个来命名,不是不可以,但最终以白水巷命之,的确是因为此前已经有了蒋祠巷的缘故了。

蒋祠巷(网络照片

  我这里说的南北两条巷,并不是想说蒋祠巷。蒋家祠堂在蒋祠巷西北侧,如果没有白水河这条河流,蒋祠巷应该直通到河北至10号墙门这里才是正道,据记载史上河北的确还有蒋宅,“蒋氏园在河南,宅在河北。”(《四明谈助》)至于蒋祠巷为什么不直通河北,是不是后来蒋宅发生变故?但河流摆在那儿,东通捧花桥西达仓桥是实实在在的,沿河塘设街巷是常规,这样后来的蒋祠巷北到白水巷为止(《宁波市地名志》:西北起白水巷,东至解放南路),不再分白水巷一杯羹还是挺有道理的。
  最近,在月湖盛园看了宁波旧地图展览,居然查看到上世纪三十年代白水巷云石街与蒋祠巷等有关街巷的旧地图,也佐证了我的看法。
  那天我并没有留意地图的制作时间,但从地处月湖竹洲现宁波二中校园还标注为“县立女子中学”这点来看,地图的绘制时间应该是上世纪三十年代初期(地处竹洲成立于1912年的宁波女子师范学校,1927年曾更名为中山公学,到1931年才改名为鄞县县立女子中学)。在地图上我们可以看到,云石街当年并不叫云石街,只有西段与镇明路接壤的一段叫云石巷,东段与南大路接壤的还叫杨起堂弄,中段从象鼻巷一直向南到李氏宗祠这部分及由此向西过白水巷10号这段都叫蒋祠巷。原来蒋祠巷当年是由南通向北的,只不过几年后有关部门将云石巷部分、蒋祠巷北侧部分及杨起堂弄统一划归为一条街,并统称为云石街。因而出版于1935年的《鄞县通志》,在介绍云石街时就这样说的,“云石街东至南大路西至镇明路”。不仅如此,除了蒋祠巷最北的全归云石街外,离蒋祠巷最近的北侧剩余部分居然也划归白水巷了。这样一来蒋祠巷向南只能到白水巷为止了,作为正道的蒋园(蒋祠巷)河南河北由此断裂。
  不管怎么说,既然当年南北都已经是蒋祠巷了,那么东西朝向的白水巷的命名就没有它什么事了。

白水巷一带旧地图

  沿着白水河(巷)到仓桥,偏北侧几乎都是高墙深院,而南侧除了八间头、八间头西头的一座院子、过白水青松后街南边的一栋旧式楼房——是我一个黄姓同学的私宅还有一幢紧连南侧房屋的独立小院,一位郑姓同学住在那儿。但据她说,白水巷这里其实还是后门,这幢院子的正门是在冷静街。好像就这么几处,其他的大院墙门朝向都不是白水巷,而是冷静街。当时我们称机关幼儿园后来是部队干休所的大院,面向白水巷有一后门,其大院的正门就是对着冷静街的。其他与白水巷相邻的墙门无一不是如此。冷静街与白水巷相连的还有一条南北向的小巷叫冷静巷,北连白水巷,但他们的生活圈却与白水巷无关,毕竟连巷名都看得出这是冷静街的支巷;那里的孩子读书都不是在白水巷小学,而是在再南的仓基街翰香小学。我有不少认识的同学,就住在那一带,虽然近在咫尺,但成为同学都是读高中以后的事情了。
  是不是隔了一条河,就是不可相融的两条街了?地理因素是一个方面,但真正相融与否却是有它的历史文化的原因。

冷静街口(网络照片)


  冷静街出现的历史其实非常之早,它们更靠近日湖,与县学近,与府治也不远,面对日湖水域,背靠热闹地段,非常符合达贵骚客闹中取静的要求。冷静街的寓意是否真的如此我不清楚。翻开史料,这一带非但不是清冷之地,而且是非常热门之所。《四明谈助》称,冷静街之南,历史上曾有昌黎泉、赵侍郎水阁、陈参议西麓、黄文洁公寓亭、威果三十营、元广盈仓、宋置使南仓、南湖陈氏、明余相国第、飞盖园、沈相国第、范公祠;街北有薛氏义门、葛观察、黄侍郎第、竞渡湖、日湖世家、蒋园庙等迹。
  

冷静街(网络照片)


  这些豪门听听称呼都吓人。如赵侍郎水阁,有记载说,“宋时,嘉定《日湖丈尺图》》云:‘赵侍郎水阁取南城下七丈九尺。’盖吏部侍郎赵粹中所居。”余相国第“在县治南藕尾漕。大学士余有丁所居”。再如薛氏义门,《四明谈助》记载“在冷静街。提举薛明道所居。有宋建义门祠堂一所”。还有日湖世家,“在细湖尽处,湖尾左绕门,临捧花桥。明初周瞆庵先生授徒之所。后为周氏世居。”日湖世家已经靠近白水巷河道东的捧花桥了。而蒋园庙又称聚福庙,在“县治南二里蒋金紫巷。”“今在冷静街北,左濒河,右达采莲桥大街,前对日湖世家,庙左过河,即蒋金紫巷。”(这里是蒋祠巷了吧。)看来越靠近日湖,居住的时间越早,逐渐地由南向北延伸。这样的话,向着日湖向着冷静街才是正宗,有了日湖谁还会一定要向白水河这个小河道靠拢呢?虽则捧花桥一带仍是日湖的重要水道。
  但不管怎么说,历史上这一带都是豪门大院,要是如今还能有部分遗迹留存下来,那甬城的人文景观就非常丰厚了。然时过景迁,现如今基本是无踪无影了。冷静街一带仍旧是大宅大院林列,这样的院落向街而列,与白水巷的大墙门朝向基本一致,它们又怎么可能将自己院落的朝向与别人向对呢。白水北墙门靠水沿街独来独往,白水南岸建筑紧挨冷静街而建,与冷静街南组成一个堪称高档住宅小区,它还有什么闲心在白水河道沿河而居呢?毕竟白水巷原先只是临河的一条巷,小小的巷有一侧墙门实属不易了,于是,随着水的湮没,南边的大院自然也不会回归白水巷了。
  冷静街也是挺豪华的,不说别的,就看这街道路面,比白水巷高出不止一大截,即便在我们生活的年代的街巷中也是排得上号的,更不要说在清末民初了。民国《鄞县通志》记载,冷静街“西至镇明路东至南大路,规定宽九.六公尺”。“9.6公尺”是什么概念,要知道当时城隍庙前县学街也是这个宽度,当年的东大路(今中山东路)仅16公尺、西大路(今中山西路)仅12.8公尺。通鼓楼的镇明路也算是甬城主街了,宽度也只比冷静街宽1.6公尺。南大路在1935年才被规划建路宽为16公尺呢。据统计,那时甬城超过9.6公尺的路仅寥寥可数的几条,当年能与冷静街宽度媲美的也仅有柳汀街、孝闻街等几条街。你想在这样的街面上沿街成居是怎样的一种气派呀。
  大墙门的街巷与街面房比较,行人总归会少些,再加上豪门之前不敢喧哗,街巷的热闹自然无法与东门大街相比,这正是冷静街所需要的同时也是居住者所向往的。
  其实在我们那个时代,冷静街已经变味了。庭院深深的街道两侧很有热闹的范。曾经做过机关幼儿园的干休所,大院里一个个满口国语的孩子,军衔一个比一个厉害的老爸,你说这里的孩子能没出息吗?街的东头,一家大院时常会传出二胡声歌唱声,这是甬剧青年队正在排练——而这里面的演员后来都成了甬城的名角。小时候我常去冷静街,因为购粮的廿三粮站就在街中段,深深庭院变成粮库粮站,可以想像其院落之大。去粮站购粮直到取消粮票才告结束,只不过那时我已经不在这一带居住了。粮站西侧是我一个冯姓同学家,他们家住的也是大墙门,马头墙、大门户、深深的走廊,幽暗的楼梯,一切都能与民国时期的院落相勾连。虽说历史变幻朝代更叠,冷静街还是一直没有冷静。史上的门第也许没了,但不影响后来的人再来兴建。直到现在真正建成小区的住宅为止。

宁郡地舆图(局部)

  最近看旧版地图,地图的标注比例有一定差错,但基本上能看出白水巷与冷静街的位置。两条街是平行的,从三角地向西一条通向紫金带衕,而一条偏西南过奉(捧)花桥右转进入的是冷静街。两条街的归结点是仓桥,相夹的那条河即白水巷前的那条河道,《四明谈助》记载捧花桥时说,“南达浮木桥,北达龙舌尖,俗称三角地。水道通仓桥河。”说明白水巷这条河东连捧花桥南入日湖,西与仓桥头的河道相连到达平桥水则碑。地图上看,这条河道与白水巷基本平行,河南建筑众多河北则寥寥无几,而日湖世家位置上的其实是蒋祠巷地段,从蒋祠巷可以折弯至白水巷,前行进入云石街。而腰带河头这条便是与白水巷相连的带河巷。
 

 现在与仓桥街接壤的冷静街口


  这样看来,除了河南的蒋祠巷外,冷静街北建筑紧邻街道而不觉委曲,毕竟朝向富贵;后来虽然白水河道湮没,留下闲地可供转身,但已经为时晚矣。其实也没有必要后悔,毕竟置身冷静街与上档次的街道为伍是值得开心而荣耀的事情。至于铜器社、八间头和仅余的两栋院落,应该是白水巷南侧难得的可建房的场地了(从后来留存的闲地看来就是原先填没的河道了)。何况冷静街的历史比白水巷更早,除了个别遗存,白水巷的墙门大都是民国年代的,所以南边的大院也不可能脱离冷静街而向白水河道靠拢。
  难怪白水巷河北河南无法相融,只剩下冷静街大院的后门来与白水河道北侧的墙门遥遥相对喽。
    
下一篇:
三角里头:历史与地理交汇处


作者简介

     吴宁亚,宁波市鄞州区教育局教研室退休教研员。高中毕业后于1975年在宁波近郊下乡务农。1977年考入大学,毕业后一直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和教研工作。


大河奔流工作室
文学文化类自媒体。坚持原创,独家授权,全网首发。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