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剑波︱大河奔流又一年:2024年本公号发稿综述

文摘   2025-01-18 18:30   浙江  


大河奔流又一年

2024年本公号发稿综述



文︱王剑波


       2024年,是“大河奔流工作室”走过的第七个年头。在这一年里,共推送图文382篇,其中原创369篇,共计106.2万字。年度阅读量 80.5 万次,被听过904次,达923小时。与往年相比,不仅赐稿者增多,发稿数量创下新的记录,而且形式更为多样,新增了摄影、音乐、诗配画等艺术门类。(点击文中加粗蓝字可跳转阅读)



      这一年最值得记录的,是资深作家王耀成的长篇报告文学《大潮初起》的连载。这部作品全景式地反映了宁波改革开放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纪实性和文学性兼备,有着很强的可读性,一经推出便引起了强烈反响,读者纷纷点赞、留言和转发,一度成了街谈巷议的热门话题。大家从中回望一座城市所走过的道路,体会创业的艰辛与荣光,赞颂为宁波发展作出贡献的人们。到本文发稿时,《大潮初起》总阅读量已突破15万次, 读者留言近千条其中《葛洪升:为宁波,升迁荣辱终不悔》被分享427阅读量达1.1万次,《让宁波驶上快车道》成了本年度本号被平台推荐最多的内容。这些都还不包括其他公众号转载所产生的数字。

       《大潮初起》的推送,是本号对改革开放伟大时代的致敬,也是对个人自媒体连载长篇作品的一次尝试。这部报告文学之前已经有过初版和再版,这次是实际上的第三版(网络版)。作者在内容上作了不少扩充和增补,同时还利用网络自媒体的优势,增加了大量图片,使宁波改革开放的历史记叙更为丰富。为更好地适应手机阅读,作者对每个章节的内容重新进行划分,并对章节的排序、篇幅和标题等,作了调整,使每一次推送的内容能够相对完整,标题更为醒目明确。从读者的反映来看,这次连载取得了很好效果。




      在本年度,有党政军机关工作背景的作者增多,他们的赐稿助阵,丰富了稿件生态,也使本号出现了新的生机。
      甬上话是本号最早的赐稿者之一。他的文章题材多样,文风活泼,尤其是职业军人的经历为他提供了特殊的写作素材,记叙军旅生活的作品赢得了大批读者,《军长傅全有》成为本年度最受欢迎的文章之一。
      李浙闽的写作取材广泛,社会现象、读书音乐都有涉猎。医学背景和媒体经历,使他的文章观点敏锐、逻辑严谨、文笔清新,思想性和知识性兼具,近期的《对琼瑶离世的思考》引起了读者广泛关注,是本年度收听次数最多的文章。
      陈建苗的写作贴近生活,无论是回忆少年往事,还是描摹家乡风物,都细节生动、情感充沛,尤其是《母亲的拐杖》和《岳父最后的日子》等表现亲情的文章,在读者中产生了很大影响。
      水乡人家来自台州,务过农,教过书,退休前长期从事党政工作和理论研究。他取材于家乡温岭莞渭的《捻河泥》等作品,有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一些读书札记则具有思辨色彩。
      还有瑜语的散文,归棹庐主的“三河纪事”张建明的“宁波帮”人物系列,李正平、张建国、王文成、郑为高、陈鸣达、王才平、陈骥才、小军、廖奠坤、土櫈、仰家以及刘开文、黄才向、韩长茂、罗明、陈元振、胡仲光的文章、诗歌,也都各有特色。傅三峰虽然只是惊鸿一瞥,贵州的雨却给读者留下了很深印象。
      难能可贵的是,这些作者虽然长期从事机关工作,但并没有端着“架子”写作,也很少有“公文腔”。他们大多已经退休,写作的目的也各不相同,但有一点是一致的,那就是“写作让退休生活更充实”。期待看到他们更多的好文章,也期待有更多机关退休人员加入到写作的行列中来。



      本年度令人惊喜的是韩培生、吴百星的“诗配画”。韩培生是卓有成就的油画家。他扎根宁波,深耕艺术沃土,无论是风景画还是人物画,都围绕着乡土、乡情这一主题,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展现了对这片土地的挚爱。吴百星是一位老诗人,数十年来发表诗歌千余首,刚刚获得2022-2023年度宁波文学成就奖。他的诗清新脱俗,有着淳朴的赤子之情。画家与诗人合作,诗情画意相得益彰,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同样值得惊喜的是俞丹桦和潘旭光的纪实摄影。两位作者在摄影艺术上有很高造诣,尤其是俞丹桦,曾获得浙江摄影金像奖等多个奖项,作品有着广泛影响。作为一种尝试,本号分别编发了俞丹桦的《钻探人》和潘旭光的《最后一代晒盐工》,用组照加文字的形式,记录地质钻探人和晒盐工的生活,获得了读者的好评。
      本号编发诗歌并不多,但陈剑飞的系列组诗《追忆潘天寿》和《献给方正学》,给读者留下了较深印象。他的诗想象瑰丽、富有韵味,语言灵动且又平易可亲,容易被人接受。



      对逝去岁月的追忆,对人生经历的回顾,是本号推送较多的内容。本年度编发的周伟华的中篇连载《想要一本书》,吴宁亚的系列散文《白水巷是一条河》,都是属于这类性质的文章。前者讲述为了得到一本书所经受的磨难,重现了特殊年代一个农村少年对精神生活的渴求。后者围绕少年生活的追述,复原了那个年代白水巷区域的生态,从中可以窥见包括教育、文化、邻里关系和城市建筑在内的种种场景。
      在这方面,值得注意的还有李洋江的文章。李洋江兼有农场和军旅生活背景,他在本号推送的文章,大部分也都围绕这两个方面的题材而写。通过《犹忆儿时过国庆》《吃派饭》和《军营二题》《站哨那些事》等文章,不仅可以看到一代少年的成长足迹,还可以看到当年农场的生产、生活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看到军营的艰苦与欢乐。
      本年度给读者留下较深印象的作者还有章才根和应坚。章才根在本号发的文章不算多,但《生活在察家园的日子》《我的馄饨及其他》《慈城碱水面》等作品,将平生活写出趣味,有的还颇具哲学意味,都有不俗的点击量。应坚在本号更是一位“新面孔”,至今仅发《特等射手》《棋王》,但可谓出手不凡,读者对他的作品反响热烈,《棋王》(上)更是创下了本号单篇作品留言数量之最。
      还有,何良京的海鲜系列,郑炀和的书评,王继如的巴尔干游记,叶亦波的书画家系列,黄道元的精短散文,龚烈沸的文史作品,金永亮的老建筑中的历史故事,张晓红的乡土记忆和舒云亮的村庄纪行,都以各自的风格,呈现出斑斓色彩。
      需要提及的还有鲍志强和蔡能平。他们两位的共同之处是从生活中取材,内容充实,情感饱满。鲍志强经历过岁月困厄,他所讲叙的艰辛生活让人叹息,对亲人的深爱和对底层人物的悲悯,却又令人动容。蔡能平擅写短文,善于从小处落笔,家乡的一草一木、一事一物,都能让他演绎成篇且有意趣。



      纵览这一年的发稿情况,值得欣慰的是,在语言文字日益粗鄙、网络文章趋于“口水”、AI写作生搬硬套的环境下,本号始终坚持文学性和原创性,为热爱文学的朋友特别是文学“素人”提供了纯正的写作园地;我们的作者能够坚守汉语的纯洁和文章的规范,追求内容、形式、思想、审美的统一,不因网络写作的便利而粗制滥造,也不被时尚风潮所裹胁,说真话,抒真情,我手写我心,留下了即使时过境迁仍然可以一读的作品。
      但也要看到,这一年的稿子平常、平稳、平淡的较多,夺人眼目、能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较少。在具体写法上,包括文章的标题,大多囿于传统套路,向报刊杂志看齐,以能在纸媒发表为标准,对如何做到既要遵循写作规范,又能发挥新媒体所长,需要再作探索与实践。
  文章的阅读量也差强人意,单篇三天点击次数大多在四五百左右,少数可过一千,能上几千的并不多。文章的完读率,最高的为50-60%,一般仅为30-40%(完读率与文章质量和篇幅长度等多种因素有关,并不能相互比较)。大部分阅读量产生于社交传播,其中36.9 %来自朋友圈,直接在公众号阅读的仅占 13.8 %,通过公众号平台推荐所产生的则更少。读者年龄偏大,36岁以上的占了88%,其中46岁以上的占了62%;读者地域归属狭窄,浙江省占了总数的79%,宁波市又占了浙江省的79%。由此可见,本号文章的阅读者,主要是宁波本地的中老年群体,阅读来源主要是朋友圈。用网络语言来说,还没能“破圈”。
  这也许与“文学、文化类自媒体”的定位有关,也与题材内容和文章样式有关。限于本人精力,无心也无力对选题作策划与组稿,更没有打算将本号办成真正的“公众之号”,而是顺水推舟,用的都是来自朋友和熟人的自发赐稿或荐稿。今后,在保持原有定位的同时,需要更好地研究掌握网络传播的特点与规律,在时间和精力允许的前提下,适当扩大作者队伍,重视拓宽题材范围,同时要把握用稿标准,提高文稿质量,争取用文质兼美的作品吸引更多读者。



  本号自创办以来受到众多名家和专业人士的关注与指点,杨东标、车弓、范伟国、郑黎、沈长根等宁波文学界和媒体界人士,还热情赐稿予以支持。本年度赐稿的有(以发稿时间排序):丹虹陈云其易其洋乐建中汤丹文赖赛飞午歌赵淑萍袁志坚桂维诚等。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还要感谢掬曦女士无偿提供大量精美摄影作品用于配图,为美化面创造了条件。
  还有一批“铁杆粉丝”,一直来不离不弃,每一篇文章都点赞、在看、分享“一键三连”,为增加点击量、扩大影响面,发挥了直接而有效的作用。本年度本号内容共有5万次被分享;在总阅读量中,除了朋友圈之外,还有27.7 %来自聊天会话。这些数字的产生,很大一部分就得益于“铁杆粉丝”的转发。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本年度增加了4106 个订阅者,使本号的总关注数突破了1.4。这其中,有2329 人是常读用户,有146 人看过本号几乎所有的内容。本年度收到了5447条留言,其中留言最多的是“云顶山人”480次,“甬上话”135次,“海客瀛洲”230次。这些留言,或谈阅读感受,或提建议意见,无论是表扬还是批评,都是对作者、对本号的一种激励。要衷心感谢所有订阅者,是你们给了我将公众号办下去的信心——每增加一个“粉丝”,我都会感到兴奋;文章推送后,看到阅读量在不断上升,我就会感到欣慰——伏案劳牍的辛苦因此而得到了补偿。
  当然,更要感谢的是所有赐稿者。大学毕业的时候,我的职业理想是去文学杂志当编辑,现在,是你们满足了我当年未能实现的愿望,圆了“编辑梦”。受本人学识所限,也由于本号定位和个人偏好的缘故,对稿件的取舍、处理和修改肯定会有不合意的地方,还请各位理解和谅解。虽说编发公众号占用了自己不少读书写作时间,但能将赐稿者的文章推送到读者面前,这对有着编辑情结的我来说,无疑也是一种快乐。
  2025年已经开始。在此祝愿所有赐稿者和读者,所有关注、帮助本号的朋友们,在新的一年里一切都好!
       最后,引述桂维诚先生的词作,作为对本号的鼓励和鞭策;同时也希望通过大家的支持,“大河奔流工作室”能有一个成果更为丰硕的第八年——

浪淘沙令·赞"大河奔流"公众号

雅集聚群贤。
流韵绵绵。
大河奔涌绽新颜。
佳作纷呈声誉著,绩耀龙年。

旧雨意绵绵。
情满毫端。
平台璀璨气如兰。
共抒情怀歌激越,梦启春天。

(2024年12月20日初稿,2025年1月16日接到平台统计数据后定稿)


条幅书法:刘同平

配图摄影:掬   曦


大河奔流工作室
文学文化类自媒体。坚持原创,独家授权,全网首发。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