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假设之外:于疑问之处见真章

文摘   2024-11-01 22:20   江苏  

教学背景:

学生在学习过1—6的乘法口诀,在学习平均分的两种模型后认识了除法,知道除法的意义,积累了平均分物的经验,会借助小棒或圆片进行平均分。以此为生长点展开用口诀求商的教学。

教学内容:用乘法口诀求商。(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材第53、第54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 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1—6的乘法口诀求商,体会用乘法口诀求商的简便性,以及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 体会乘法与除法运算意义的联系与区别,会应用乘法或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用1—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第一部分 教学假设

(一)问题情境

:同学们,要举行乒乓球比赛了,你们能帮忙分组吗?

课件出示:教材第53页例7。

: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问题?

生(预设):我知道了有8个小朋友打乒乓球,每2人一组。我想知道可以分成几组?

:说得非常棒!

【设计意图:设计学生喜欢的生活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拉近数学与生活的距离。鼓励学生自己主动提出问题并解决,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二)探究新知

1. 教学例7。

:可以分成几组?8÷2=?同学们自己试一试,该怎样计算呢?小组讨论、交流并可以尝试用小棒操作。

教学假设:

学生可能会说:

1)我是用摆小棒的方法算出结果的。用8根小棒表示要打乒乓球的8个小朋友,每2人一组,就是每2根小棒分成一份,这样就分成了4份,所以8÷2=4。

2)我是用减法算出来的,从8里面减去4个2就等于0,即表示8-2-2-2-2=0,8里面有4个2,可以分成4组。

3)我觉得4个2人就是8人,所以就是分成了4组。

4)我想可以根据乘法口诀计算,因为“二四得八”,所以8除以2商就是4,可以分成4组。

师进一步提问:同学们你认为用以上哪种方法来求商比较简便?

生(预设):用乘法口诀求商比较简便。

2. 教学“试一试”。

:用乘法口诀求商的计算方法你们学会了吗?试一试完成下面的习题吧。

1:计算12÷3,就想“三( )十二”,因为“三四十二”,所以商是4。

2:计算10÷5,就想“(  )五一十”,因为“二五一十”,所以商是2。

【设计意图:在交流个性化算法的学习过程中,学习用口诀求商的方法,使学生体会到用口诀求商计算更简便,进而总结出除以几,就想几的乘法口诀求商】

第二部分 教学实践

而在教学实践中,基本上和教学假设一致,所以教学假设定位还是比较精准地靠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但在最后一个问题中,在学生经历用小棒把8根小棒,每组2根,分成了4组后,学生也按教学假设归纳了四种求商的方法后,让学生比较哪一种方法比较简便?

有一个学生举手回答:我感觉用减法比较简便,8-2-2-2-2=0,减了4个2后等于0,所以8÷2=4,我感觉这种方法简便。

原本以为学生会一致认为用口诀求商是毋庸置疑的,但这个回答还是始料未及的,该怎样解决这个横生出来的“枝节”,以便引导学生体验口诀求商的便捷性呢?授课教师略一思索后,便很快化解这一冲突。分析原因:学生之所以感觉用连减比较简单,那是因为要分的数量比较小,假如是很大的数字用连减会很麻烦,而人都有趋利避害的本性,自然就不会选择用连减来解决。

教师进一步追问:这样看来用连减的确比较简单,如果是50÷2呢?或是100÷2呢?这个时候要减多少次2?你还愿意选择用这种方法吗?

学生表示:数字大了,就不简便了。

第三部分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从中提出问题,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乘法与除法之间的联系,进而学会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解决除法的计算问题,感受用乘法口诀解决除法问题的简便性。

在学生理解乘除法关系的本质,乘法是求几个相同的数(部分)的总和,而除法恰恰相反,是把这个总和分成若干相同的部分。

正因如此,利用乘法口诀不仅可以求积,也可以求商。这就是今天教学活动所要发现的道理。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体验求商的多种途径,也为让学生体验到用口诀求商的便捷性积累经验。但由于教学假设不够开放,没想到学生会有用减法求商的提议,但恰恰因为这个学生独特的想法,暴露了教学中隐藏的疑惑之处,在进一步假设中让学生真正体会口诀求商的便捷性与普适性。




静心悟教
静心悟教,为孩子们的美好人生奠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