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课议课与教师成长 第二次课后作业:《回顾教学过程,在反思中意难平》】
回顾教学过程,在反思中意难平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提交人:230693马洪静
任务: 观察或者记录自己的一节课(或者几个有意义的片段),写出自己的观察和反思。
要求: 1. 有教学预设、教学实施的部分实录、反思和改进等内容。2. 不仅有教学现象的“观”,而且有教学关系和教学改进的“察”。
第二部分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教研室布置的本学期十大课题之一,要求融合新教材对乘法的初步认识进行拨乱反正、溯本求源。
一、教材分析
现行的教材中对乘法的初步认识对上一版矫枉过正,造成学生对乘法的本质有些模糊不清,即对“3个5相加”既可以表示为3×5,也可以表示为5×3,这与四年级学习乘法分配律自相矛盾,也对随后学习的除法中的“包含除”与“等分除”造成理解上的障碍。即将面世的新教材再次把乘法的本质进行修正,即“3个5相加”用乘法表示是5×3,即相同加数×相同加数的个数。
二、重难点与突破之道
在课程前测中,发现76%的学生知道乘法,这一部分已知道乘法的学生中有90.7%的学生有先入为主的负迁移,即“3个5相加”用乘法表示是3×5。而有一部分学生早已会背乘法口诀,这些都会对本课教学产生干扰。故而本课在教授学生认识相同加数相加的基础上,通过让学生对比“3+3+3+3+3=15、6+6+6+6=24”的两道算式的相同之处,特意强化“相同加数”与“相同加数的个数”。在介绍乘法算式时,通过示范板书,告知学生“7个2相加”用乘法表示时,要先写“相同加数”,再写“相同加数的个数”,然后勾连加法体会乘法的意义,通过让学生动手摆棋子进一步体会先摆的是“2”,而“7”是“2”的一组一组累积,是数出来的。最后,通过改写“3+3+3+3+3=15、6+6+6+6=24”两道算式,再次体会乘法的含义与算式写法。
三、情境创设
对比现行苏教版教材与即将面世的新教材情境,发现现行教材在认识几个几的时候,给出的情境是几群鸡和几对兔,而新教材是节日庆祝和游乐场。对比后,感觉新教材的情境更符合当下学生的现状。
县城的学生,自小就没见过这些小动物,即便在老家见过一些鸡、兔,或者在动物园里见过鸡或兔,但凡有点灵性的孩子就会产生疑问,鸡和兔会同时混养在一起吗?而且仿佛是通了人性一般,鸡还三个一伙、兔两个一对进行自行分组。
这究竟是谁熟悉的情境,是编者的自以为是?还是一厢情愿地臆想?或是编者自己熟悉的情境?这个情境作为80后出生在农村的我来说自是不陌生,可以推测编者也意识到了这个情境已与当下学生的生活严重脱节,所以改版后的新教材出现节日庆祝和游乐场的情境。
但因新教材尚未面世,造成图片匮乏,所以我采用了人教版同是以游乐场为主题的情境,只不过把认识“几个几”与认识乘法统一到同一情境中,我自认为这可以保持情境的一致性。
但在试讲的过程中,发现整幅图信息过于杂乱,容易让学生产生“乱花渐欲迷人眼”的负干扰,故分割为三个场景,前两个场景重在认识“几个几”,第三个场景在追问“50节车厢共有多少人”中让学生体悟到乘法产生的必要性。在认识乘法后再回归解决这个问题。
另外,融入音乐与古诗,让学生体会跨学科中也存在“几个几”乘法解决的问题。
四、课堂效果
这个课题的同课异构放在我们学校进行,实属意料之外。
因为整个年级12个班有9个班已学过这一内容,我自己的班也被试上过,只有三个班没上过,三个班中有一个班学生素质较高,让给了同课异构的外校老师施教。另外两个班据自班老师反映上课比较“死”。
因为是公开课,怕冷场,特意融入我们班的几个学生,意在带动他们积极举手发言。 上课时,特意绕开我们班的学生,多是让那两个班的学生回答,由此带来的弊端就是学生配合度不够,无论在汇报上,还是操作上,总是与我的预设背道而驰,偏偏我不想让我自己班的学生“表演”,由此带来一些课堂拖沓、滞后。让讨论的时候因彼此不认识,有的孩子面对三百多位老师听课有些胆怯,全程呆坐。造成最后一道练习——讲数学故事环节“流产”,自评无法实施。
总体来说不完整也不满意,感觉有些遗憾。过后,我想了无数个“如果”:如果我的语言再凝练一些,如果挑自己熟悉的学生回答或操作会节省很多时间,如果在让学生动手操作时不要等待个别“慢”学生,如果……但如果给我重来一次的机会,我仍然拒绝让学生“演课”,没意义。
还有一个如果,就是我根本就不应该接这节课。第二周刚刚上过校内公开课《认识厘米》,使用我班的学生,上课的学生都是原生态的,没有提前预演,但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积极性特别高,学习效果非常好,很多老师评价这是他们想要的课堂样态。而这一次感觉自砸招牌。
五、专家评课
专家评课,情境创设不好,情境图不分割不好,分割后也不好破坏了情境的整体性。言下之意就是曾经是“毒教材”,一日毒便日日毒,哪有苏教版的情境“几只鸡”“几只兔”简单明了,也保持了整体性,回归了数学的本真。
说到回归本真,我更喜欢大数学家华罗庚所说:“数起源于数,量起源于量。”在无数个教学中,对此话深有体会与验证——因为寥寥数语,道出了数学本质。但这句话也被专家否了。如果不是公开课,我会去情境化,直接让学生操作棋子,在数数中建构“几个几”,体会乘法的含义。
从专家口中得知,现行教材之所以混淆了乘法的含义,即“3个5相加”既可以表示为3×5,也可以表示为5×3。是因为上一版的教材中对“3个5相加”只能表示为5×3,而编写本教材的老教授们发现他们的孙子们总是写成“3×5”被老师打错,故而几位老教授一合计,给乘法降低难度,不管“3×5”还是“5×3”都可以,然后改成现在这样。不知这话有几分真假,我想数学应是最严谨的学科,原来也可以如此糊弄,简直是无稽之谈。倘若如此,这绝对算得上是本世纪最荒诞不经的笑话。
因为忙着准备两次公开课,到今天才听完陈教授的前两次授课,也看了本课程的一部分教材,虽然课已上完,但留下许多意难平。如果能够重来,仍然拒绝演课,但更会毫不犹豫地拒绝上课。因为站在观课议课的角度来看,这样的公开课对于我来说,既降低了自信,又毫无成长的意义与价值。
自上完课后,我不断地安慰自己:咱本身就不善表演,只要我的学生喜欢我的数学课足矣!事实上,我的学生们一日不上数学课,就会翘首以盼、心痒难耐,他们喜欢数学课上的操作、游戏,与联系生活时而令他们脑洞大开的情景。
2024年10月5日
(本次作业约5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