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我看到小珍珠用于写画的自制小本子上画着一些画,其中一幅是《我的房间》,画上有自己的小床、桌子、柜子……
再往后翻,竟然看到令人瞠目结舌的三个字——“坏妈妈”。我自认为是个不错的妈妈,虽然不敢自诩是好妈妈,但感觉离“坏妈妈”还是有段距离的。如此看来,是我高估了自己。
看到这三个字,我不禁反思,也很纳闷:自己平时很少吼孩子,也很少动手打孩子,即使她弄坏什么东西也基本上不批评,也给她很多选择和自由,怎么就变成孩子眼中的“坏妈妈”了呢?
我清楚得记得前几天睡完午觉,她说:妈妈,你不笑的时候显得有点坏,让我感觉有点怕。我告诉她:我在思考的时候很少笑,你又没做错事,怕什么!
看来当时她并不是开玩笑,也许在她眼中我的“坏”不是一天两天了。
于是,我把她叫来,指着那三个字问她什么意思?她说:“妈妈,你老不陪我,别的小朋友的妈妈在小孩下去玩的时候都在一起聊天,而你都是让我自己下去玩。有时候做错事,你会批评我,让我感觉很害怕……”
她的意思我也听出来了,她所谓的“坏”就是对她有些凶,另外就是给我发信号是对她关注少,陪她时间太少了。
不知从何时起,她总是把“谢谢妈妈”“对不起,妈妈,你别生我的气好吗”挂在嘴边,原来在潜意识里是在“讨好”我,根源处是我对她关注太少。
总觉得她长大了,需要自由的空间,常常让她自己去玩耍,自己去学美术与书法(直线距离不到一百米),也常常为她的独立而高兴。
从去年三四月份起,为了培养她独自读书,已不再给她读绘本。以前她上幼儿园时,下班回家还总是跟她聊会天,带她玩会。现在总感觉她天天呆在我身边,一起上学、放学、回家,除了上其他课,都在我的视线内,我窃以为天天在陪她。
做了她的妈妈兼老师,我还是有顾虑的。因为孩子总待在家长身边,独立性可能会很差,将来难以自立。所以,在学校里很少给她特殊照顾。
很多有孩子的同事都会在办公室给孩子准备许多零食、水果、牛奶等吃食,我除了在她生病时给她带药,其他基本上没给她带过,还告诉她除放学时间外没事不要到我办公室玩,在学校要叫我老师。
她基本上可以做到,听她一本正经地喊我“马老师”,其他同事都感觉很好笑。
我告诉她,不能以为是老师的孩子就可以侍宠生娇或欺负别人,老师的孩子更要做好榜样,即使做不到也不能带头做违纪的事情……
这件事的后续就是许诺每日会抽空带她散步、聊天,告诉她不能随便对别人使用“坏”字,告诉她“凶”与“坏”的区别:“凶”是态度严厉,坏是品德差。
如她所愿,再次分房睡。上次分过几日,后来夜里听到窗外的虫子叫不敢睡,又回来了。她自己也说:自己长大了要坚强,夜里听到蟋蟀叫也不要怕。自己还找了一副耳塞备用。
自我反思:陪伴孩子不能用时间长短来衡量,陪伴在于高品质与专注度,和她玩就要一心一意。
自己写过的“123”法则又忘了。“123法则”,即每一天,至少抽出20分钟时间,可以全心全意地陪孩子做三件事——游戏、聊天、讲故事。
养育孩子真是甜蜜又费脑的事情,太宽松了不是,太严厉了不是;管的多了不行,管的少了也不行;爱的太多叫溺爱,爱的太少会缺爱;男孩这样对待可以,女孩这样就不可以;不管有几个孩子,秉性各异,养育毫无参照……
问题的核心是孩子在成长,昨天这样待她可以,明天可能就不行了,而我们总是跟不上孩子成长的速度,总以老眼光度人。
其实,无论多大的孩子,都需要常常跟他(她)沟通,不要让孩子感觉自己被忽略,不要让孩子通过讨好家长来获取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