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何以如此?
有人做过一个这样的课题,搞过实地研究5+2=0的常见现象。5是在校学习五天,2是在家休息两天,然后好不容易养成的好习惯一朝回到解放前,故曰“5+2=0”。
何以如此?
孩子在家的环境到底如何?散漫?松弛?紧张?内斗?责骂?还是其他难以想象的原因?
作为非封闭式的学校,作为教师,也发现每每周末过后或假期过后,学生普遍焦躁、散漫、随意而任性,每个人的复原程度不一,多多少少有一点,小假则小躁,长假则长躁。
一般轻微的情况下是正常的,类似于生理反应。经历周末松弛感过后稍稍有点不适,如起床气之类的生理反应,作为成年人也会有此感觉。
凡事都有度。只不过,如果过度了就有些异常,比如杨同学,这周和上周判若两人。
周一早上升旗时,他向站在他前面的孩子脖子里吐口水,又鄙视别人,上课时课本也不知道拿出来,地上也常会散落一些卫生纸,又开始留鼻血了,大概率是手部多余动作所致,按心理学家的解释通常情况下是为博得关注而产生一种潜意识里的行为。
作业也没跟上,听讲又游离于课堂之外……偏偏这两周忙得不可开交,主打一个“批”与“写”字,做着一些无法言说又极无奈的事情。这两天更是头都来不及抬,忙着写备课、手记等,根本没时间找他谈话。
我想忙完这一气,找他哥哥聊一聊,根源处他有一个对他影响不好的哥哥在抑制他,估计这个周末在家里又和哥哥剑拔弩张。
一般造成这种情况的始作俑者应该在家长,家长处事不公等于在挑起孩子间的事端。家庭缺乏公平公正,势必水火不容。
许多时候,父母一碗水如果端不平,或表现过于明显,受伤的是两个孩子,长大之后他们往往会相杀相爱。
但一个家庭不能把公平二字摆在第一位,因为世间没有绝对的公平,只要不太过都相安无事。
一个家庭应该把爱放在第一位,从小就养成兄友弟恭,长大之后就会彼此相惜相爱。
从小珍珠小的时候,我就会告诉她所有的好吃东西要分给哥哥一份,还会让她亲自送到哥哥房里去,常夸赞她的懂事大方。
待到哥哥来,就会告诉他,妹妹如何把自己最喜欢的东西留一半给他,哥哥总是被感动。
小珍珠在学校或兴趣班如果得到棒棒糖或其他零食,总会舍不得吃,悄悄地放在哥哥的桌子上。
以前逢节日,如六一或元旦给学生们准备一些棒棒糖,有的孩子会说:“老师,能不能多给我一个,我想给弟弟(妹妹)一个”。
能想着弟弟、妹妹的哥哥或姐姐算是不错的,通常情况下会我成人之美。但相比小珍珠,他们还是稍逊一筹,因为她自己舍不得吃,而把自己的那份让给哥哥,通常情况下,哥哥也不忍心食用妹妹的成果。
我想这样长大的孩子,大概率不会因为一点利益搞得鸡飞狗跳,或是头破血流。
暑假里听邻居聊天,说是南面某小区,兄弟姐妹之间因争老人的一套房子而争吵不休,甚至大打出手,老人受不了,一气之下跳了楼。
这种矛盾的根源不是一夕之间养成的,大概率从他们幼年期就种下了。许多家长只看重成绩而罔顾孩子是否成人?或是不闻不问。
所以,前面种下什么因,后面就结什么果?孩子这样不顾手足亲情,完全是自己造成的,只是悔之晚矣。
大环境下,学校虽名曰育人,实质上更侧重于应试教育。但孩子却是自己的,孩子是否成人更关乎家长自己的后半生幸福,所以在育人这件事情上,作为家长还是得自己亲力亲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