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手父母》作者魏智渊老师在书中说:“相信一个学生,相信一个孩子,可能是教育中最难的事情。”
苏霍姆林斯基写过一本书叫《相信孩子》,三年以前看过,现在已没有多少印象。
“相信孩子”,扪心自问我们能做到吗?不管是自己的孩子,还是学生,想来的确很难做到完全相信他们。
仔细琢磨,问题的根源是你都不相信孩子,又怎么试图教育好他们呢?
有多少次,孩子在家长或老师面前“逞强”,其目的是让自己生命力量得以彰显,但却遭到我们的怀疑。很多时候,为了避免孩子受到伤害,总是选择去替代与包办。
想一想,如果孩子端着一碗热汤过来,作为父母为了避免孩子被烫着,总是千叮咛万嘱咐“别烫着”,甚至会亲自接过来替孩子端。
由于我们以爱之名的关怀过密,致使孩子产生认知负荷,影响其思维带宽,反而令孩子受到影响就“烫着”了,掉入了“预言陷阱”中。
作为老师在看学生吃营养餐的事情上,也会面临此类问题,担心孩子盛汤会被烫着,而常常代替孩子盛汤。事实上,孩子本可以做得很好,是我们的不相信绑架了他们的体验。作为80后,哪个不是从小为全家人盛汤,即便烫着,下次一定会更加小心。一路跌跌撞撞成长起来,反而愈加坚强。
这只是有形的不相信,还有很多无形的思想上的不相信给孩子造成的影响就更大了,常常会让孩子陷入无能的状态之中,会产生“我不行”的自卑感。
比如布置一些实践性的作业,家长总感觉孩子做不好而替孩子完成,名义上是为孩子好,其实剥夺孩子成长的机会,造成孩子产生“我不行”的情感危机。
“我们很难意识到,每一个生命都是如此神奇,如此独一无二。而今天的教育,实际上在一点一点、一天一天地扼杀这种可能性。因为我们不断地让孩子一直‘我不行’,从而让生命处于沉睡而非觉醒状态……对学生无休止的评判与指责,实际上是在将高贵的生命逐渐物化,最终变成可操作的平庸之辈。”
读到这段话时,我就在想能不能从现在开始相信孩子,认为他(她)能行,但很难。
今天上午带领孩子领书、发书,这次一改以前的习惯,带了包括小珍珠在内的一些女生。事先向学生声明,做事情要量力而行,不要为了逞强多抱而能掉了,事情虽小要稳稳当当地把它做好。
我们班负责领全年级800多册补充习题,我让每个学生报45本,结果不论男生女生完成得都很好,只有一个男生在那一直嘀咕“天太热了,要把我晒成竹竿了”。可见,事情大小和性别也无关系,而和个人能不能扛事的态度分不开。
后来按班级分好后,嘱咐一些学生给其他11个班级送书,让其中一个孩子把书送至二(5)班,结果那个孩子抱着书转了一圈又回来了,说找不到二(5)班,其实就在我们二(4)班隔壁。
我还是没有忍住,“唉”了一声,把书接过来让另一个同学送过去。
还是修行不够,虽然没说损人的话,但这个“唉”字会让孩子产生什么想法呢?他会觉得自己不行,这么简单的事情都做不好。
而正确的做法是告诉他可以推理一下,二(4)后面一定是二(5)班,所以这个班级肯定会在我们班级的旁边,然后让他自己找过去,体验自己“能行”的感觉。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事情都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作为一名教师与家长,且做且修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