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手操作,“玩”转数学

文摘   2024-10-23 23:13   江苏  

最近学习平均分,是后面构建除法观念的知识生长点。


这部分内容共分为三个课时完成:第一课时是先认识第一种平均分模型——包含分;第二课时是平均分的第二种模型——等分;第三课时就是综合应用两种分法。


两种平均分模型分别对应即将学习的除法中的等分除与包含除,是基础,需要夯实。怎样夯实呢?我感觉离不开让学生动手操作。


这三节课全是让学生动手操作,本来打算分发棋子给学生进行平均分。


棋子是一年级时就备下的一筐棋子,将近八百颗,是小珍珠幼儿园时从小区里的旮旯角寻来的,洗完之后晶莹剔透没舍得扔,一年级学分合式与加法正好用作学具。上次学乘法,正好用棋子摆行列图助力乘法交换律,以后学两位数乘法用棋子摆矩阵图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算理。正好借助上次从学校领来的近七十个一次性杯子进行分装,利于发放。



课间,想到数学实验手册上面有原片可以替代棋子。如此一来,可以省去分发的麻烦,也避免听“噼里啪啦”的声音。


第一课时教学“包含分”时,主要让学生动手分圆片。在分物中先认识平均分的定义,即解决“是什么”的问题。接着,教学怎样平均分,即解决“怎样分”的问题。


在平均分物中,重在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语言来描述“有几个○,每几个为一份,可以分成几份”的表达,简称“知每份,求份数”。


第二课时,让学生自备12根小棒,重点教学平均分中的“等分”,即怎样等分。如:8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多少?


因为数量小,又知道“二四得八”的口诀,学生开始时便知道每份是2个,许多孩子直接两个两个地分,如此又回归了“包含分”。


我便启发:“8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大家很容易知道每份是2根。可如果是一筐小棒,或是一卡车的小棒让你平均分成4份,你还能一眼看出来每份是多少根吗?”


学生摇摇头表示不知道。


进一步追问:“那该怎样分才能实现平均分呢?”


最后得出,最公平的分法就是一次拿4根,每份分1根,这样一轮一轮逐一地进行分,这样才能平均分,也最公平。


今天教学例3,把两种平均分进行综合。三天都没用课件,基本上都是在操作,操作完完成课本练习。


今天一整节课都在操作,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语言去表达。学生基本上都有小棒,个别没有的,让其他孩子“江湖救急”借给他。


下课了才想起来拍照,只拍了黑板,没拍到学生。今天把两种平均分的模型合二为一,以简易的思维导图呈现出来,一目了然。



表格的书写也体现有序思维,引导学生思考12根小棒怎样等分时,注重让学生从平均分成2份、3份、4份……进行有序思考。一生在前面操作,主要是个别注意力容易分散的学生在前面操作。



下课后,一个男生追上我问:“老师,三年级时你还能教我们吧?”看来,还没玩够。


学了《玩游戏,学数学》后,不太适应一板一眼、一本正经地教数学,喜欢地让学生的手动起来。


贞元学校的学生不仅会动手玩,还会用肢体动作玩起来,只不过人家全班只有二十多人,比较适合这种灵活有趣的教学方式。


晚辅时刚进班,有个学生说:“老师,这节课咱们学除法吧”。


看来,数学“玩”得意犹未尽。



静心悟教
静心悟教,为孩子们的美好人生奠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