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对“阿里阿德涅金线”的
同频追寻
很抱歉,我不会下象棋,但今天要对李老师的象棋游戏做一个点评,心中有几分忐忑。因为忐忑,所以近来闲时就拿着象棋游戏当小说来阅读,想努力走进李老师引领的孩子们的象棋游戏中。今天就向大家汇报我对案例的思考,汇报的题目是:一场对“阿里阿德涅金线”的同频追寻。
阿里阿德涅金线是什么?先与大家分享一个神话故事。阿里阿德涅金线源于古希腊神话,阿里阿德涅是古希腊神话中米诺斯国王的女儿。她有团金线,送给了雅典王子,而雅典王子忒修斯正是依靠了阿里阿德涅赠送给他的金线团,走进迷宫杀死一牛头人身怪物,并沿着金线团找到来路走出了迷宫。在这个希腊神话中,阿里阿德涅金线,是忒修斯在迷宫中的生命之线。而在日常生活中,阿里阿德涅线团则比喻走出迷宫的方法,解决复杂问题的路径。
阿里阿德涅金线与我们今讲的象棋游戏有何关系呢?李丽华老师的象棋游戏,属于人文交往合作方面的一个游戏课程。课程文稿中,检索了一下,问题二字出现了15次,方法二字出现了13次。其实整个课程中,一场以象棋游戏为名的师幼互动进程中,始终在围绕问题二字展开。象棋游戏中孩子们不断生发着问题,又不断解决着问题。一路问题一路歌,所以整个课程就是师幼对“阿里阿德涅金线”的一场同频追寻,通过问题互动、链条互动、能量互动中,促进着儿童的发展。
感受一、课程里始终充满了孩子问题!
看内容生发:这是一个很具挑战性的游戏课程化案例。
整个课程就是师幼对“阿里阿德涅金线”的一场同频追寻,课程里始终充满了孩子的问题。那为何会有这么多问题呢?我分析了一下原因:
1.象棋本身难
(1)儿童不认识字。“也不认识各颗棋子的字……?”
(2)棋盘上要具有一定的空间方位感。上下左右,斜方走......
2.游戏规则性
我们都知道,象棋游戏是一个规则游戏,象棋的棋子走法不同,他们对象棋的棋子规则是陌生的。
我们说,游戏自主自由愉悦创造。而象棋游戏似乎规则有余,开放性不足,创造性不足,但我们又要培养具有二十一世纪人才需要的能力——创造力。所以,这里就会有许多矛盾问题的存在。
3.游戏对抗性
象棋游戏,模拟战争,属于二人对抗性游戏。有对抗就有互动,就会产生矛盾,就有问题产生。 而这些都是儿童在下棋中需要面对的问题。我们说,没有问题就没有课程!看象棋游戏课程,从头到尾始终充满了孩子的问题。所以我对案例的第一感受就是课程内容生发具有挑战性,这是一个很具挑战性的游戏课程化案例。但是面对挑战,老师偏向虎山行,胆大又智慧,从兵教兵、家庭一对一、比赛来引导儿童面对解决着一个又一个问题。
感受二、课程始终跟随孩子问题推进!
看推进路径:这是一个很具典型性的游戏课程化案例。
象棋游戏中,师幼对“阿里阿德涅金线”的一场同频追寻中,呈现了一个完整的游戏课程化案例,整个案例跟随儿童兴趣与需求,(例如,喜欢在棋盘上摆弄棋子,喜欢棋子与棋子之间互吃发出的碰撞声)按照p to p进展开展。To的共同体现,基本表现为是问题。所以课程始终跟随孩子问题推进!我们来回溯一下:
开始,棋类游戏区域,孩子们都要抢着玩象棋,怎么办?孩子们在协商中制定游戏规则,运用黑白配来解决问题,生发活动:1.黑白配——下象棋了,可是不认识象棋上文字,怎么办?生发活动:2.图棋 ——玩着,玩着,孩子们发现象棋少了,那少了几颗呢?怎么办?生发活动:3.数一数棋子有几颗(于是孩子们开始学习用分类表格等进行统计。)——不会下,怎么办?生发活动:4.队长下棋 —— 棋不够,怎么办?生发活动:5.分组游戏——记不住各颗棋子的走法,怎么办?生发活动:6.炮兵大战7.车马加队——各种现象引起了部分下棋小朋友的不满,怎么办?需要约定,制定规则,生发活动:8.下棋约定——
有什么办法可以帮你们记住你到底赢几局,又不用这样争着呢?生发活动:9.谁的笑脸多谁就赢——孩子提出,输的人先下棋?生发活动:10.输的人先下棋——太吵了,怎么办?生发活动:11.游戏新场地①吃饭教室—— 如何更好搭档游戏?有的小朋友棋艺不怎么好却赚了许多笑脸卡片,有的小朋友棋艺很棒却赚不了几个笑脸卡片。获得笑脸多的小朋友欢喜的很,笑脸少了的小朋友情绪就有点低落了。于是他们提出了用“抽签”来找搭档游戏。生发活动:12扑克牌抽签—— 下棋中要尿尿怎么办?此时孩子发现下棋时间是否太长,于是生发活动:13.规定游戏时间——(14. 邀请同伴来当裁判15.要有个计分板来记笑脸16.奖杯17.新领奖台18.淘汰赛游戏。)
所以,此课程案例完全遵循游戏课程化路径——PTOP,所以,这是一个很具典型性的游戏课程化案例。这就是我学习案例后的第二个感受。
感受三、课程始终在问题发现解决中!
看实施效能:这是一个很具未来感的游戏课程化案例。
是的,师幼始终在做着一场“阿里阿德涅金线”的同频追寻。象棋游戏中儿童在始终处于交往互动中,又在交往互动中不断生发着问题、解决着问题,所以整个课程一直处于问题情境中,始终处于问题发现解决课程中!而正是在这样的问题解决过程中,儿童的交往、合作、创造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得到培养。
我们说,任何课程都不过实施教育的载体,最后我们一定是要指向儿童未来生存和生活所需要的最关键能力——创造力。2018年罗振宇老师在《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中讲过,什么是创造力,创造力就是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从课程的实施效能看,这是一个很具未来感的游戏课程化案例,注重培养儿童行走未来世界最需要的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这是我对《象棋游戏》这个游戏课程化案例的第三个感受。
所以,这个课程我个人很喜欢,因为它始终围绕围绕问题在展开多元互动,整个课程就是师幼对“阿里阿德涅金线”的一场同频追寻。整个案例具有挑战性、典型性、未来感等特点。
探讨1.问题在课程推进中有何作用?——真实需求、多元互动、持续探究、自主生长
象棋游戏中,师幼对“阿里阿德涅金线”的一场同频追寻中,这些问题在课程中究竟起着什么作用呢?
个人认为,这些问题正是儿童最真实的内在需求,我们可以通过这些问题真正走进儿童的心灵,做儿童想探究的课程。
其次,这些问题促进了或者是进一步密切了儿童与人——儿童与教师(每一个问题解决课程的推进都少不了教师的支持)、儿童与儿童(每一个问题产生后都有孩子们在协商讨论、合作解决问题)、儿童与家长(活动9发动家长资源教孩子);儿童与物——与环境、与围棋、与材料、黑板领奖台奖杯制作等)之间的多元互动。
第三,前面说过,象棋游戏中,师幼对“阿里阿德涅金线”的一场同频追寻,这个游戏课程化案例最难得的是,孩子们在游戏中看似解决了一个问题,新的问题马上又来了,如此持续不断,所以,如此,形成了一个个游戏链,师幼一直处于这样的持续互动探究与问题发现解决中。
第四,儿童正是在这样的不断生发问题中找到了下一步推进的价值点。所以每一个问题都是游戏的生长点,都是儿童自主生长的机会。
那什么是游戏生长点?在这个游戏课程化案例中,几乎都是由问题引发的生长点,问题促进了师幼多元互动持续探究,推进了儿童的深度学习。
所以,我们需要探讨的或者思辨的,18个标题是课程案例生长点吗?那是什么?是游戏名称还是生长点?
这里有小小建议,建议:以问题命名课程小标题,能让大家一目了然看到儿童感兴趣的是什么,他们的真实需求是什么,我们可以很清楚看到课程发展的轨迹,看到教师推进课程的过程,更容易让我们怀着好奇心走进孩子们的问题世界。
探讨2.问题解决的过程应该是何样态?——多元策略、矛盾冲击、细节呈现、失败体验
象棋游戏里里呈现了几类问题:抢棋问题、认棋问题、学会下棋问题、规则问题、空间问题、比赛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都出现了惊人的相似,解决问题过程中,一个问题发现后,经过孩子们的协商讨论,很快一个问题就解决了。
这就是想与大家一起来探讨的一个问题。举例,如认棋问题,孩子们画相应的图案贴在棋子的背后。然后老师反思说中,孩子们已经找到最好的解决方法。最好的解决方法一定是从许多方法里比较胜出,那认棋问题中,孩子们想到了几种方法呢?老师游戏中有记录,就是请老师和同学教。然后方法被否定,因为老师孩子没空。那么就剩画棋的方法了吗?前面我们已经说过,培养儿童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是培养儿童的创造力,是否解决问题的方法越多,说明孩子创造力越强呢?所以,除了直接教、画棋这两个解决方法那是否还有其他方法呢?我们是否还需要引导孩子多元化解决问题,在操作比较体验中可能才会发现最好的解决方法呢?例如,认棋中,我们是否可以将棋子的图和文对应放在游戏区域的墙面上呢,帮助孩子更好进行图文对应呢?或者,我们是否可以请家长录播一个认棋的视频呢等等。
我们回过去再说,有的时候,面对一个问题,可能需要系列过程才能问题解决。例如认棋,同伴老师没有教,孩子怎么认识画棋?所以,画棋前面是否还是需要一个认识棋的过程呢。我们再说,画棋后,图案是贴在棋子的背后,这一面着到棋盘吗?如着到,如是纸做的,很快就有破损。如是文字那面着棋盘下的,儿童可能就会一直依赖图案,所以大家可以接着反思,画棋是最好的方法吗?还是呈现在区域墙面上?随时对应学习,增强对文字敏感性?孩子们在深入的协商讨论中,彼此间是否会有不同策略观点的坚持,然后产生矛盾?
在画棋中,这里可能会产生许多有趣的故事,但可惜看不到。孩子们是否都能画出炮马帅等,画不出,怎么办?教师又如何支持?这些问题解决过程中,出现的细节问题,是否也需要呈现呢?这样我们才能更加真实地看到儿童学习经历的过程呢?再说,第一次画棋就一定成功吗?在棋面那么1-2厘米直径的小圆面上,孩子大大突破了我们日常16开纸作画的习惯,他们就一次成功了吗?孩子们会遇到哪些困难?是否有没有画出来的失败体验呢?
所以,我们去看其他问题的解决,是否都存在这样一种情况,孩子们商量一下,迅速达成共识,问题得以解决,活动就成功了。这样解决问题的策略显得比较单一,看不到多元化的解决方案;解决问题的过程显得一帆风顺,显得一步到位,因为缺乏了矛盾的冲击,细节的呈现,失败的体验。
探讨3. 问题解决的引领依赖于什么?——细致观察、忠实记录、反思分析、判断引领
孩子们游戏课程化中,教师引领孩子问题解决,依赖于什么?如何才能做到儿童问题解决过程中的多元策略、矛盾冲击、细节呈现、失败体验?我个人认为,需要做好这四个过程:
象棋游戏是一个小组活动,教师更可以通过细致观察,捕捉儿童游戏中的细小行为、有价值的问题与学习点,并做好利用文字、照片、视频进行忠实的游戏记录。
象棋游戏中,我们看李老师原文记录:“小组孩子们对象棋游戏的探索一直持续到学期结束,历时三个多月。”
好,我想问,第一个问题,历时三个月,就开展了18个活动或者就记录了18个活动?第二个问题,这18个活动的时间,发生在何时?活动与活动之间中间相隔日子了吗?这两个问题的背后,我其实想引发大家思考的,忠实记录需要做好时间记录。
同时,还需考虑做好关键性的过程记录,如何更好呈现游戏全貌,让我们看清游戏推进过程?例如活动3.数一数棋子有几颗,解决问题很好,但怎么知道对不对,总数是多少?不仅仅是表格。可以做成象棋成员图,呈现在环境创设中,....“铭说:棋子少了。“孩子是怎么知道少了的?例如活动8.下棋约定,那哪些规则呢?为什么是这几个规则上墙的呢?原因是什么?
对儿童的表征也需要一一记录呈现,并不仅仅就是运用照片来记录儿童的游戏行为。举活动二,图棋。文本上我们看不清儿童的表征,只有儿童操作的镜头,我们其实需要放大每个棋上的儿童对文字的绘画表征,我们才能更好看到儿童当下的发展。
这就是我们为何要对游戏进行细致观察忠实记录的原因,这是为了帮助教师做更有效更有针对性地反思,对儿童的游戏行为与游戏经验作出相对正确的评估,然后进行价值判断,我们还需要如何支持儿童,更好引领儿童,推进课程进程。
还是举活动二,图棋。教师反思,“孩子们有了前面的经验,碰到问题不再冲动大声嚷嚷,而是大家一起通过激烈讨论、充分发表自己的想法。当听到泽的提议:用绘画贴在棋子背面来帮助大家认识棋子,孩子们响起热烈的掌声。我知道他们已经寻找到最佳解决问题的好办法了,我决定放手支持孩子的想法往下走。”老师反思立足于问题解决,很好!但是,我们同时也要看到这个活动对于大班儿童其他方面的发展。这其实也是帮助儿童建立文字与图画的对应关系的绝佳时期。我们知道,车啊马阿,很多都是象形文字,我们可以引导孩子去发现文字是如何进化而来的。孩子们已经大班,促进儿童对文字的敏感性,正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所以,老师可以在这块做一个小的引领,培养孩子对文字的兴趣。当然,我们不是要大家叫孩子认字,而是培养孩子对文字的兴趣。
所以,教师如何引领儿童解决问题,依赖于什么?——依赖于我们教师的细致观察、忠实记录、反思评估、判断引领,从而来充分发挥每一个问题带来的活动探究价值,更全面性促进儿童发展。
所以,在这场师幼对“阿里阿德涅金线”的同频追寻中,教师持续观察儿童真实需求,忠实记录儿童游戏中产生的矛盾、细节、失败体验等,不断反思分析、判断引领中一步一步有序推进儿童的探究,从而形成链条互动,来激发儿童自主生长。所以,
转向1.价值引领:从外求到向内寻求?
对于整个课程案例,我们还强烈地感受到,李老师一直在引领孩子们追寻“阿里阿德涅金线”,支持儿童解决这不断生发的游戏中的问题,进行着游戏规则的建构,建议根据儿童游戏情况还可增加一些价值方面的引领。
如,活动10 输的人先下棋
“师说:你喜欢跟高手过招吗?
修说:跟高手过招会提升棋艺,但会经常输,我ianhua还是想赢。
师说:那你有什么想法?
修说:下次比赛我想跟不会下棋的,然后来赢。
瑞说:这样不公平,会下的人一直赢不会下的人。‘
这里是否需要价值观引领?谁是高手,如何修炼成高手?什么叫公平?什么叫输赢?输了怎么办,赢了怎么办?如何引导儿童正确看待输赢?
再如,活动12,恒与泽在争论是否悔棋,什么是悔棋?为什么悔棋?如何引导孩子有一个良好的棋品?
所以,在帮助儿童寻求问题的那根金线的同时,我们不仅要向外求,通过尊重平等民主协商,寻求外在世界一个公平的有序的游戏的环境,还需引领孩子向内寻求,去扣击儿童的心灵,游戏中为什么不高兴,为什么要哭,如何对有关公平、输赢等有个正确认知,建立强大的心智模式,从而调整自己来适应外部世界。
转向2:经验提升:从梳理到反思复盘?
我们看课程案例的最后,李老师还向我们分享了健康、语言、社会、艺术、科学这些领域和家园合作角度作了内容的回顾梳理,建议可以在此基础上作一个儿童经验的反思提炼。
例如,在语言表达上,儿童是如何解释自己解决问题的策略?儿童在群体中是否收获了和平协商的语言表达经验等等;儿童是否学习到了一些象棋或者竞争类游戏中特有的词汇,如落棋不悔,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等;
再如,儿童在象棋游戏中如何作数量认知,又如何保证棋子数量不少,有多少种棋子数量统计方法,哪一种方法更便捷呢;
再如,儿童在整个游戏课程化进程中,共发现面对了多少问题,又是通过什么策略解决的?提升了哪些经验?在课程结束前我们教师和孩子是否都需要来一场反思复盘呢?
转向3.发展评估:从群体到每一个体?
教师在反思分析以及整个课程后面的反思感悟中,对群体儿童进行了一个发展评估。如,“确实,开展游戏课程化后,明显感受到班上孩子们的观察力、想象力、持久力、记忆力、注意力、口头表达力、思维力等方面都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在游戏过程中他们一起享受成功、一起体验挫折、一起尝试解决问题、满足情感交流、积累各种经验,从而获得身心和谐发展。”
建议,我们的教育要从群体到每一个,促进每一个儿童的发展才是教育的终点。我们看象棋游戏其实是区域游戏,是一个小组活动,不是全班孩子都在参与,我们可以把课程中的互动与培育视角更多指向每一个孩子。例如三个月前他们在游戏中的交往表达、协商合作、解决问题等等如何,三个月后又如何?通过连续的跟踪观察、忠实记录,全面评估每一个儿童的发展。
事实上,万物皆能量,我们要在游戏课程化过程中做好儿童价值引领与儿童的经验提升,课程结束后,我们要做好儿童发展评估,互动中做好利于儿童一生的能量传递,我们儿童的未来才会生机无限。
分享汇报已近尾声,再次感谢李老师给我们提供的具有挑战性、典型性、未来感的游戏课程化案例,感谢李老师给我们呈现了一个围绕问题、持续深入、链条式的精彩的师幼互动。
同时,我要向案例中的孩子们学习,常常好奇,时时发问。所以,结束前,提两个问题:
1.象棋游戏是规则游戏,可以儿童自创玩法吗?
2.大班上学期儿童象棋游戏玩到什么程度比较适宜?
我们的分享有尽头,但是我们的思考却像游戏课程化的游戏链那样,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组成一个层层推进的链条思考,如此绵延不绝。是的,倾听的背后一定需要深度思考才能带动我们的专业成长!
愿网络另一端聆听的您,爱上游戏课程化,并在实践课程化中,与儿童一起开启“阿里阿德涅金线”的同频追寻,去发现儿童,发展儿童。(全国儿童发展与游戏精神第五次论坛上的分享https://appi1bm5rye8389.h5.xiaoeknow.com/p/course/column/p_6257a25de4b09dda125aa046?type=3&share_user_id=u_5f3d2dff95da7_vecozypLu1&share_type=5&scene=%E5%88%86%E4%BA%AB&entry=2&entry_type=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