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art 01 -
儿童投入游戏时,
一般不需要成人的“打扰”。
在一个爱与自由、材料丰富的游戏环境里,儿童投入游戏时,一般情况下不需要成人“打扰”,所以有关幼儿游戏进程中的教师介入指导——原则上是睁大眼、管住嘴、管住手、慎介入、不介入。
儿童自主游戏中,我们千万不要认为,没有成人的介入指导,孩子就没有发展。孩子在有意义的游戏中一定会有自主发展,只不过是发展了哪些方面,发展得快一些还是慢一些。而成人为什么总认为孩子游戏中时需要我们成人的介入指导呢?那是因为,一方面,是我们多少年来传统思想作怪,总认为孩子是无能的;另一方面,是许多时候,我们成人压根没有看懂儿童的游戏,也就没有看到游戏中儿童的多元发展,所以又如何去相信儿童游戏中的自主发展?
儿童的发展有两种,一种是他们的自主发展,一种是依靠他人的启发与帮助所得到的发展。在游戏中所呈现出来的他人的启发与帮助,一般更多表现在游戏中的同伴身上。成人的启发与帮助可以更多表现在游戏前的环境创设材料投放和游戏后的反思讨论会上。成 人这样的帮助是为了给与儿童更多的尊重与自主,不以自己的言行、思想去影响或者改变儿童游戏进程以及儿童游戏的目标与思维,让儿童不受外界干扰、能更好按照自己的意愿与节奏在游戏中探究创造,去到达自己想去的地方。
- Part 02 -
儿童游戏中,
有两种情况需要成人介入。
儿童游戏正在进程中,什么时候需要成人介入?这两种情况需要教师介入:一是一些安全问题,二是被儿童邀请。
某些安全问题上需要介入,尤其儿童肢体发生冲突出现人身安全问题时。有一真实案例,发生小班初期,力量悬殊的两娃抢一辆车,大娃用力推搡小娃,老师深知大娃不达目的不罢休之个性,并了解大娃出手控制力差,当机立断介入,及时制止大娃对小的推搡行为,以免不可控危险后果产生。这就是在儿童肢体发生冲突时教师所作的危险评估后的及时介入。但并不是所有的安全问题都需要及时介入。这里有轻重缓急。例如某娃在山坡上玩,斜坡上有儿童刚刚游戏中拿过来的木棍竹梯等间尖锐物的闲置。老师先拍照后去拿掉,在游戏后的反思讨论会上主动提出,引出安全问题,引导儿童讨论游戏中这些器械不用时的归放问题,提醒儿童未来游戏中做好自我保护。
成人在游戏中被儿童邀请,指的是儿童直接用语言与成人进行面对面对话,邀请成人进入他们的游戏中去。邀请内容基本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求关注,一种求帮助。求关注很多时候也就是求成人认可。例如完成搭建了一件作品,邀请成人来观看或者欣赏并求得成人认可。求帮助一般是儿童探究中遇到了一些困难,自己解决不了,或者周围同伴也解决不了,或者不想向周围同伴求助,向成人发出请求,以求帮助。
- Part 03 -
游戏中被儿童邀请,
成人三种回应方式。
成人被儿童邀请后,可有三种回应方式(或者介入指导方向),一是情感上的呼应,二是方法上的建议,三是技术或者操作上的帮助与指导。
针对求关注这种情况,儿童更需要的是情感上的认可。成人的微笑、点头、拇指点赞等都是介入互动的策略,一般情况不需作更多介入互动。但儿童有愿望如继续和我们互动,成人则可对儿童作品进一步优势放大欣赏,互动中唤醒儿童更多与作品相关的生活经验,通过作品欣赏鼓励孩子进一步想象、优化作品。
针对求助这种情况,同样可以更多做情感上的呼应,陪伴鼓励孩子可以进一步探究。如有同伴在旁,可引导孩子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如孩子无同伴在旁,又束手无措,后面还有较长的游戏时间,反思讨论会时间未到,教师可作一些方法上的建议,一般不建议作具体操作上的帮助。但儿童在游戏探究中,需要有人搭把手又无他人在,教师可以跟随孩子意愿加入游戏,但不作任何有意向的动作或言语发声。例如某大班一娃探究水车游戏,当时他环顾教室,所有孩子都在投入自己游戏,最后他找到了在走动观察的老师,邀请老师在水盆上面帮他拿住水车,他用杯子舀水浇在水车上,探索水流与车速的关系。从头到尾,教师都没有任何言语或动作,只是静静配合关注孩子。当然游戏中教师介入也不是全然排斥技术或者操作上的帮助或指导,在看懂儿童游戏能正确判断儿童游戏走向,儿童能力很弱又有十分畏难情绪,或者游戏挑战性太强,儿童游戏意愿强烈,游戏可能面临夭折等情况,教师视具体情况作出相应互动。
教师被儿童邀请后应把握的介入原则,首先必须看懂儿童游戏,再决定如何呼应。如看不懂,欣赏鼓励足可。
- Part 04-
只要被儿童邀请,
成人都需及时回应。
正在探究某游戏中的儿童已经用动作、眼神、自言自语等暗示自己的需求,并最后直接正面向成人提出帮助需求,此时成人要不要介入?前面儿童暗示时不作回应,但孩子用语言正式发出邀请,教师就需要回应了。就好比,在生活中,有人与你说话,你肯定需要礼貌地及时回应。如何呼应,上文已说。
游戏中成人被儿童邀请,说明儿童需要你。但实践中,也有成人在孩子发出邀请后不敢或者不去呼应孩子。他们认为,成人如果介入,会破坏了孩子自主探究、或者原有游戏的节奏与走向、或者孩子接下来可能在自主探究中所能得到的收获等,而事实,我们需要尽可能满足儿童当下的心理需求,对孩子的邀请作出相应回应,而且恰当的呼应是不影响孩子接下来的自主探究进程以及他的探究结果的。两者之间不是对立矛盾的关系。
游戏中的儿童需求教师支持时,冷漠不是我们所应采取的态度。儿童从教师这里所能得到的关注、所能感受到的被人珍视后产生的心灵满足、所能体验到的爱,对于儿童未来长长的人生来说,其意义要远远超过于其能力发展,这是儿童童年得到的最好的滋养。教师对儿童及时热情回应也是给与儿童在社会交往上的行为示范,有助于儿童未来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
我们说并不是所有的儿童游戏反思与经验提升都一定要放在游戏结束后的反思讨论会上。游戏中被儿童邀请,可能会是个别支持或者小组互动提升儿童游戏经验的一个机会。有的时候,好的回应或者说介入的契机一闪而过,犹如一滴水滴进长河中,迅速消失得无影无踪。
幼儿园里的游戏是具有教育功能的,教师是需要发挥教育影响力的。在尽量不介入与有机会捕捉到好时机并精准介入,这两者并不矛盾。
所以,儿童游戏中教师的介入,没有标准答案,需要教师对儿童的了解、在教育现场对儿童的观察、价值判断等灵活而定,是个智慧活。幼儿园教师不易。
扫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