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XXX,
在吃尿!
----看教师的一百个反应
某幼儿园真实故事。
某大班,一群男孩来告状:X老师,XXX,在吃尿!
如果您是班级老师,您怎么看?怎么办?
第二天上午,抽空,就这个问题,利用户外活动、班级生活时间等,在操场上、教师里、走廊上、会议室等地方,分别采访了幼儿园所有教师,采访了所有保育员,最后还采访了一位保安师傅。在采访第九个对象后,我开始给每个被采访对象录音并作了标注,然后整合一起,一个不缺的都发到了工作群。
01
看教师一百个反应
在与教师的互动中我听见了什么?
反应1:啊!啊!啊!——(惊讶之极点,刹那间最多的反应,可以想象表情。)
反应2:吃尿?尿?尿?(一再确认,怀疑自己是否听错。可以想象脑补发“尿”字时的声调音量变化。)
反应3:不会吧,这是真的?(不敢想象,求证。)
反应4:这孩子是否不正常?我肯定是阻止他并教育他尿不能吃。(这其实还是确认。我追问,为什么前面没吃尿,今天却会去吃尿呢?)
反应5:什么时候吃的尿?为什么说吃尿?难道不叫喝尿?吃的是谁的尿?喝了多少?怎样吃的尿?我会先倾听孩子。(这是追根溯源,了解事件发生时的真实情况,并作分析,然后采取相应的行动。)
反应6:我在想,我们人类什么时候会喝尿?地震后被埋、滞留沙漠等意外发生、严重缺水环境下,为了生存,人类会将自己的尿储存下来再喝下去保持身体水分。这个孩子莫非是看了什么电视或绘本之后的一个尝试?(进行合理化推理,深度分析儿童行为背后之原因。)
这几种反应中,有的老师可能是两种之和,有的反应1+反应2,有的反应1+反应3,有的反应3+反应4;有的老师可能会是上面三种反应之和,反应1+反应3+反应5,反应1+反应5+反应6.......
02
回归事件看见儿童
大家的分析对了吗?
让我们一起回到吃尿事件的现场。某娃,厕所里自己用手接了自己一滴尿,尝了一下,又接了一滴,再尝。同在卫生间的男孩们看见后,默了一下,接着就炸了,连跑带跳地去告诉了老师。
老师很冷静,问,宝贝,为何要吃尿啊?孩子说,早晨在妈妈车里,看见一本绘本,有一个人被困在沙漠里,后来没水了,于是他就将自己的尿接在矿泉水里,自己喝了。孩子很震撼,尿能喝?!于是他觉得自己有必要尝一下。
老师接着问,那尿啥味道啊?孩子说,咸的。第一口没尝出啥味,所以尝了第二口。
孩子明知尿不可吃,当得知在特殊困境、严重缺水情况下,保存尿液并喝下去,也许可以维持生命等待到被救援的那一刻,孩子的心里产生怀疑,怀疑之后是立马付之于行动——自己亲自去探究去求证。
回归事件真相后,我们会发现,这是一个非常具有科学家精神的孩子,好奇心、 求知欲望、探究力,在他身上显现出来的无不是超级强大。那么如此具有科学家精神的孩子是如何培养出来的呢?
我们分析教师,这是一个会尊重的会倾听的教师,相信孩子言行背后一定有着他这样做的理由。所以,在幼儿园里,这个孩子所生活的环境是宽松自由的,是被信任的。
当孩子所处的环境能按照自己的意愿与步骤去行事,那么,孩子天性中的创造力就会被大大激发并表现出来。
我们相信,这位男孩子一定有着自由尊重的家庭环境,一对鼓励他自主探究的爸爸妈妈。与班级老师了解其家庭背景与父母带养方式,果然。
所以,这个孩子很幸运,家庭与幼儿园环境共同造就了这样的他。也许,天下之大,唯有这个孩子,才有勇气真正品尝过尿!
所以,当我们惊讶某个孩子言行时,我更好奇这个孩子的个性以及其生长背景,并敬佩他身边的大人。
03
为何采访每位教师
我们的保教主任很是好奇,好奇老师的互动,好奇我的采访,好奇我的录音记录,还好奇我将每一个的录音都放到了工作群。她在猜测,我究竟要干嘛!
我说——
首先,我想看见各位教师对此事的好奇程度。这种好奇是对个体儿童不寻常行为由内而外产生的一种好奇,好奇的背后意味着爱(怎会吃尿),意味着接下来所可能采取的行动——思考与分析(为何会吃尿)、意味着责任担起(如果这个孩子要是就是我班的,我该怎么办)意味着求进(我会如何处理,第一步该做什么,第二步.....因为只有保持思考才会有专业精进.....)如果一位老师连这好奇都没有了,思考,这个老师日常在班级工作状态会如何?
其次,我看见了各位老师不同的儿童观与教育观。是传统型教师还是新时代理念转变下的教师形象? 通过这个问题,一览无余。
第三,根据《幼儿园教育保育质量评估指南》倾听要求,我们的一对一倾听已经实践了一年了,通过今天的采访,自检,教师的从理念到行为,真正做到了吗?
第四,我看到了各位教师不同的师幼互动能力。面对突发情况教师如何与孩子互动,如何在瞬间去推理分析洞察一切,然后采取适宜的方式与孩子面对。如何在瞬间能运用现代教育理念与适宜的方式与孩子互动引导,这就是教师专业水平高低关键所在。
第五,我还看见了教师的认知能力,不同教师的认知边界决定着其师幼互动能力,决定着班级儿童的认知发展。所以,教师之间教育水平的差异,有时更是认知水平的差异。
第六,某老师说,她听见这个问题后的回答只是直觉,并没有经过深入思考,如果经过深入思考,她会运用现代教育理念去进行思考然后回复。而我想说,我要的就是老师的直觉反应,只有直觉反应,才能真正看见教师的内在思想有没有真的革命!因为,我们教师每一天的工作都是即时即刻的现场直播!我们永远无法预料孩子什么时候提出什么问题,什么时候又做出什么出人意料的事情!这些,都没有时间会让我们去深思,刹那间考验的就是老师的直觉思维下做出的即兴反应。
很可惜,在教师采访中,我并没有获得有关儿童形象方面的分析。
04
为何录音发工作群?
保教主任接着问我,那我为何要录音教师的回复,还要发进工作群?
我说:这就是教研。
因为不是坐在会议室的才叫教研。教研应该无处不在,无时无刻地存在教师一日教育生活中,能时时针对孩子身上出现的问题去进行深入思考,再与其它老师碰撞,某种程度上来说,这就是教研。
教研不该是一本正经的,应该是轻松的愉悦的,无为而治。就如教育无痕,教研也需无痕。教师不知在教研,而实则教研却正在悄然发生!如此乃教研最高境界。
今天这种分散各处的采访,看似闲聊,实则就是在引发教师思考,而这种思考,更自然,更开放,更真诚,因为是单个或三三两两采访,教师的思考不会被其他老师思维所影响所裹挟,能反应出最真实的自我。大家以为这是一个闲聊,轻松闲谈之中反而更能照见每一位教师内心深处的教育灵魂。
最后发进工作群,是为了将这个充满了悬念的能够引发教师好奇心与浓郁兴趣的话题继续引发教师的关注与讨论,怀着好奇聆听其他老师的回复,聆听中不时和内在的自我进行博弈,如此,不知不觉中就完成了思维碰撞的教研效果。在兼听则明中,教师的认知水平、儿童观、教育观等有了新的变化或加固,教师的教育生命也在其中得到了滋养,产生更多的能量去面对更多不确定性的未来教育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