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三线建设战略决策60周年
襄阳三线建设60周年纪略
引言
三线建设时期,襄阳是国家大三线建设鄂西三线的常规兵器制造基地。1966--1976年,襄阳境内新建了襄渝、焦枝两条铁路,与1965年建成通车的汉丹铁路,共同构建了襄阳在三线建设中的重要地位。襄阳地区军工企业主要分布在襄阳市郊、南漳、谷城和宜城等县市。襄阳地区的军工企业虽然历经沧桑,但其在特定历史时期取得的辉煌成绩,以及为国防建设和地方经济发展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不可遗忘,并将永载襄阳史册。
1964年12月,为了积极配合中央、省属三线军工企业的内迁、建设等工作,襄阳地区成立了支援三线建设办公室(1969年更名为国防工业办公室),在征地、人力、物力等方面给予驻襄三线企业大力的支持。到1969年,国家先后在现在的襄阳市区及郊区、宜城、南漳、谷城、老河口等地兴建了一批军工企业。“七五”和“八五”期间,襄阳市把军工企业列为地方经济四大支柱之一,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军工企业迁入襄阳市区。除税费支持外,当时还有一些优惠政策,比如允许在符合城市规划的前提下自由选址;进城职工家属户口一次性转到市区、分期进市等。受此政策吸引,先后有红山厂、汉光厂、建昌厂、漳河厂、航天42所、华光厂、江华厂、总后3545厂、总后3607厂及总后3611厂等14家企业从山沟迁入市区。
历史选择了襄阳
地处鄂西北重要交通位置的襄阳,既有适合三线建设选址布点的地理位置优势,又有较为便利的交通条件。因此,当年的决策者根据三线建设的方针,在反复比较中,把一些军工企业布点在襄阳。
当时,企业的选址非常慎重,省、部级高层领导多次实地考察确定,不少企业还几易其址。李泽平说,当年他们陪同部里领导以南漳、保康、谷城为重点实地考察,在山沟里一跑就是十天半个月,了解地形、地貌、地质条件,回来后提出几套方案,供上级参考。
据公开的史料,汉丹电器厂最初选址在原随县城关镇的两水沟,后来改为其附近的滚山,之后又改为两水沟。1965年12月,副省长赵修、中共襄阳地委书记焦德秀等到两水沟考察,听取了汇报。12月6日,他们去随县大洪山向在该地蹲点的省长张体学汇报后,决定到襄阳地区重新选址,理由是:随县离武汉太近,原定厂址山丘矮小,土质不宜建厂,且不通水路。最后,赵修带领省、地、市和建设单位的同志,沿襄(阳)宜(城)、襄(阳)南(漳)公路线的各条山沟选点,对马头山、摸鸡山、羊祜山冲、潘家湾山冲进行比较,最后决定建在更为隐蔽、水源丰富的潘家湾山冲。
十万建设大军开进鄂西北
一拨拨人马从上海、西安、绵阳、宝鸡、长治、沈阳等地赶来了,三线建设者们唤醒了沉睡的鄂西北大山。从上世纪60年代初开始,一场场开天辟地的会战在山林中打响。
刘顺章,原汉丹电器厂厂长。1966年,他正值不惑之年,在西安市的一家军工厂任技术科长。是年4月,他接到领导让他带队到湖北襄阳建设汉丹电器厂的通知。简单地准备后,他带上妻儿及岳母,举家奔赴襄阳。刘顺章回忆,当时像他这样的人非常多,有的甚至被派往北方靠近边境的地方开始新的工作。
李泽平回忆当时的建设情况,称“很猛”,就是十几家军工企业都开始建设,都要抢时间、赶进度,每家企业都需要成千上万的劳动力、需要大量的砂石砖瓦。作为协调部门的支援三线建设办公室,与地方政府一起想办法。缺砖,就下计划再建砖厂;缺人,就从农村生产队现场调人。各地参加三线建设的“三线战士”(即民工),按照民兵团、营、连、排编制,自带口粮上山。据当时的统计,仅1971年,襄阳地区常年参加三线施工的“三线战士”就有4万多人,农闲时有10万多人。每一项工程完工,都要评模范、发奖状,锣鼓喧天。
调整时期的艰难“突围”
进入1980年代,三线企业进入全面调整改造阶段,军品任务锐减,襄阳军工企业大多处于军品不足、民品空白的生产状态,部分军工企业急于“找米下锅”。刘顺章说,上世纪80年代初,汉丹电器厂曾生产过“隆中”牌座钟,但面对汹涌而来的电子产品,座钟很快败下阵来。
华光器材厂在1976年和1979年两次被要求缓建和压缩生产规划,仅靠国家每年100多万元的基建维持费维持职工生活。面对这种严峻局面,职工忧心如焚,纷纷要求创造条件生产自救。1981年,工厂开发出压花玻璃,但因运输成本高、工艺落后,第一年亏损10多万元。在分析失败原因后,他们把目光投向了变色玻璃眼镜片。虽然后来市场有变化,但他们及时开发新品种,牢牢占据国内市场,并开始大量出口。企业被誉为“山沟里飞出的金凤凰”。
1979年红山化工厂也被列入了缓建名单,企业陷入生产经营困境。仅宣布缓建消息的当年,就有200多名技术骨干调走。到1981年,这家地师级的三线企业只剩下1600余名职工,安装了十分之一的军品生产线瘫痪在车间无人问津。后经努力,红山化工厂挤进三线厂“七五”国家调整规划的末班车。
1987年12月6日,对红山化工厂的很多职工来说,是个难忘的日子。那天,一块挂有“华中制药厂”5个大字的奠基石稳稳地竖在位于樊城区王寨办事处的工地上,红山化工厂从此获得新生。
华中制药厂实行的是滚动搬迁方式,原则上是新厂上一个项目才调出一批人。在最困难的1990年,职工工资经常出现缺口。厂里为部分特困户建立了“买粮暂借基金”。当维生素B1生产线因建设资金未到位而险些停工时,职工们主动拿出了多年的积蓄50万元。为了节省投资,保证工期,厂里组织本厂职工安装生产线,仅用了8个月就完成了任务。
难以忘却的记忆
三线建设有一条规定是“先生产,后生活”。对于从条件相对优越的城市来到襄阳山沟的那些建设者们来说,适应生活条件的落差,是他们要过的第一道关。华光器材厂原党委书记田辟疆是1970年从张家口调过来的,当时30多岁。他说,华光器材厂当时选址在宜城县象鼻子冲(现雷河镇泉水村)。大家住的是芦席棚,没有电,指挥部设在生产队的牛棚里,挖个水凼,就在里面舀水吃。
三线建设改变了那些从外地来的建设者们的人生轨迹;三线建设也改变了襄阳,打开了山里人了解外界的窗户。1968年11月,红山化工厂在谷城开建时,建设大军从厂区修建了一条与襄渝线接轨的15公里专用铁路。这些在当地都是影响深远的大事。红山化工厂老干部万强在一篇回忆文章中写道:铁路通车那天,几位一辈子没出过山的老大娘指着内燃机车头说:“这黑乎乎的东西在地上爬都这样快,要是站起来走不就更快了?”
三线建设成果继续发挥作用
襄阳市作为我国军工单位比较集中的城市、国务院确定的三个军转民试点城市之一,军工企业主要集中在襄阳市郊、南漳、谷城和宜城等县市,建有卫东厂,汉丹厂、文字603厂、江华厂、红山厂、华光厂、红星厂、总后3542厂等30多家三线军工企业。1990年代末,陆续从丹江口整体迁来的原总后所属的4家军工单位——3545厂、3607厂、3611厂,以及2397军工医院。襄阳地区的军工企业虽然历经沧桑,但其在特定历史时期取得的辉煌成绩,以及为国防建设和地方发展所做出的贡献却永载襄阳史册。
如今,一些军工企业倒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一些仍然在经济建设中占据重要地位。2003年,新华光公司成功上市。2003年12月,同属于航空救生领域的原中国航空救生研究所、汉江机械厂、宏伟机械厂等顺利重组,航宇救生装备有限公司成功挂牌。
2008年,外迁襄阳市的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611工厂,由工厂制整体改为公司制——新兴重工湖北3611机械有限公司,隶属于世界500强——新兴际华集团有限公司。经过50年的持续发展,如今的新3611产品覆盖“应急救援特种装备、军用油料器材装备、轻合金汽车零部件”等领域,现有襄阳、武汉两个生产基地。当年借钱发工资的三线企业,如今浴火重生,一举成为军队装备企业骨干,这是三线军工企业在军企转型升级的阵痛中,继续弘扬三线建设精神,不畏艰难、锐意进取,最终凤凰涅槃,转型成功的一个典范。
驻襄阳军工企业大多拥有高精尖技术,产品市场广阔,而且正值中央提出“军民融合”发展战略规划,襄阳军工产业要抓住这一发展机遇,大有可为。
(本图文源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