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毛泽东
在上下五千年的中国文学史上,诗歌无疑是最为源远流长的一类文学形式。特别是在古代,诗词的分量更是占到了文学史内容的一半以上。正是在这座艺术宝库的滋养孕育下,至当代才产生出了“毛泽东诗词”这一新形式下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诗词的伟大丰碑。
今天,可以这么说:作为诗人的毛泽东,不但在当代诗人中堪称独领风骚,就是与历史上的众多诗词名家相比也很少有人能与之比肩。大诗词家柳亚子先生曾称毛泽东的诗为:“推翻历史三千载,自铸雄奇瑰丽诗”。还曾赞毛泽东的词为:“才华美多娇,看千古词人共折腰。算黄洲太守,尤输气概;稼轩居士,只解牢骚,共笑胡儿,纳兰容若,艳想浓情着意雕。”而作为素有“元帅诗人”之称的陈毅元帅则更直白地力推主席为“诗词大国推盟主”的地位。
毛泽东创作的诗词多以旧体诗词作品为主,其题材多种多样但大都与革命或建设事业密切相关,表现无产阶级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等主题。它充分展示了作者是豪放雄浑的思想情感,真切反映了中国革命和建设各个阶段的动人风貌。毛泽东诗词对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两种创作方法都有很成功的运用。
掌上千秋史
——解析《贺新郎·读史》
贺新郎·读史
毛泽东
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铜铁炉中翻火焰,
为问何时猜得?不过几千寒热。人世难逢开口笑,上疆场彼此弯弓月。
流遍了,郊原血。
一篇读罢头飞雪,但记得斑斑点点,几行陈迹。五帝三皇神圣事,
骗了无涯过客。有多少风流人物?盗跖庄屩流誉后,更陈王奋起挥黄钺。
歌未竟,东方白。
这首词最早发表在《红旗》1978年第9期和1978年9月9日《人民日报》。
此词作于1964年,是一篇诗史心得。毛泽东一生爱读史书“在那一段时间里,毛泽东办公之余,全是看《史记》和范文澜写的《中国通史简编》“(吴旭君《毛泽东两首诗词的写作时间及其它》以及《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等文、史、哲著作。他不仅自己爱读书,也爱与别人谈书,叫其他高级干部也要多读书。
诗人写的这首《贺新郎·读史》就是自己一生读书,尤其是读中国历史书的艺术性的总结,充满诗情画意及历史唯物主义的特点。
这首诗从人类诞生一直写到社会主义,纵贯几百万年的历史,而着墨仅仅115个字,的确是气象恢宏,古今罕见。
纵观毛泽东诗词,这首词可以看作是一个分水岭。在这首词之前,毛泽东的词相对比较轻松;而在这首词之后,毛泽东所写的几首词都比较凝重,甚至带有火药味,如《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念奴娇鸟儿问答》等。这也反映了毛泽东思想发生了显著变化。我们简要地分析一下。
上阙以大写意的手法,描绘了一部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
起笔就是“人猿相揖别”,说出人类刚诞生时那惊心动魄的一刻。但表面写来却是那么轻松,好像只是人与猿作了一个揖就从此分道扬镳了一般。这个“揖别”用得极为形象,而富有谐趣,但“人猿”却显得很巨大,富有深沉遥远的历史感,两个词汇一搭配,诗意立刻就产生了,读者的心也一下被震荡起来了。接着是漫长的人类的“蒙昧时代”,几百万年就这么过去了,这就是人类发展最早的阶段——石器时代。这个时代在诗人眼中不过是磨过的几个石头,仿佛只是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的儿童时代。一个“磨”字让人顿生漫长而遥远之感,而“小儿时节”让人感到诗人对人类的把握是那么大气又那么亲切,这一句有居高临下之概,也有往事如烟之叹。第四、五、六句,诗人仅用了三句就交代了人类从石器时代进入了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铜铁炉中翻火焰”一句写得既形象又浓缩,仅此一句就把火焰中青铜之光的象征意义写出来了,人类随着铜与铁步入了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但若要问这一具体时间,却不易猜得确切,不过也就是几千年的春夏秋冬而已嘛。
时光在飞逝,时光在诗人的眼中不过是“弹指一挥间”的事情。并不足道,仿佛眨一下眼就过去了。“人世难逢开口笑”一句化用杜牧《九日齐山登高》诗中一句:“尘世难逢开口笑”。但诗人在这里化出了新意,(此句本意是指人生欢喜少悲伤多,也就是哭多笑少,恨多爱少),在此句中注入了革命与阶级斗争的含意,正如诗人在《丢掉幻想,准备斗争)一文中所指出的:“阶级斗争,一些阶级胜利了,一些阶级消灭了,这就是历史,这就是几千年的文明史。”面对如此严峻的斗争,人生当然难逢开口笑了。而且还不仅仅是“难逢开口笑”;还要在人生的战场上一决生死,剑拔弩张,这是指具体的生死存亡的阶级斗争,是指革命是指暴动,革命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暴烈的行动。”而结局呢?那自然会有牺牲,会有鲜血。人类的历史充满了血腥与残杀,诗人在此谓叹出二句:“流遍了,郊原血。”鲜血只能不断唤起革命者的斗争,革命者面对鲜血岂能笑得出声来。
眼底六州风云
总之,上阙重在写史,叙事为主;前六句,用“揖”、“磨”、“翻”三个动词和一个偏正短语“几千寒热”,形象地对人类发展史作了纵向的描述;自“人世难逢开口笑”起的四句,则对历史作了横的解剖,而落脚点在后四句的命意: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后的“几千寒热”,始终充满着生死大搏斗,中国的历史,充满着阶级斗争。这一主题思想,是与诗人自一九六二年后重提阶级斗争、强调阶级斗争的政治意向分不开的。
下阙重在评史,议论为主。“一篇”,指整部人类历史。攻读这样一部上下数千年的历史,确是皓首难穷,所以说“一篇读罢头飞雪”,点了题目“读史”;从深层次剖析,这部流遍了郊原血的人民血泪史,使诗人激情涌荡,以致头上“飞”来似雪的白发。这句诗也透露了诗人对人生、对历史的感慨,真是人生易老,一刹那青春即逝,转眼就是暮年。
那么对于中国浩瀚的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能让人记得些什么呢?诗人仍从一贯的大象着眼,举重若轻,一笔带过。诗人道:记得些斑斑点点,那也不过是几行陈年旧事而已,什么“五帝三皇”的神圣伟业,那不过是些骗人的东西,不知骗过了多少人世间匆匆的过客。其中到底有几个真风流人物呢?诗人虽用的问句,但意思却是所谓正统史书上所赞誉的风流人物都是伪风流人物。在诗人的眼中,真正的风流人物是那些被所谓历史斥骂的人物,如盗跖、庄屩、陈胜,这些农民起义的领袖,才是创造历史的真正动力,他们揭竿而起,反抗剥削阶级,是赫赫有名的造反英雄。最后两句,诗人沉浸在吟咏历史的情景中,歌声意犹未尽。当诗人终于拨开历史的迷雾,剔除了伪英雄,找到了真英雄时,不觉已是东方曙色初露了。这“东方白”一句,有两层意思,一是指诗人吟咏此诗直到天亮,犹如李贺诗中一句:“吟诗一夜东方白”。二是喻指中国革命的胜利,为历史谱写了新篇章,犹如旭日东升,势必光华万丈。
综观全词,诗人站在雄视历史的高度,挥洒横亘天地之笔,书写抚今忆古之辞。气势恢宏,语势磅礴,而又运用“揖别”、“石头磨过”、“炉中翻火焰”等词,将枯燥的社会发展史化为生动的人类各阶段活动的画面。此外,它充分发挥了诗歌形象跳跃性强的特点,上阙从远古写到近代,下阙由三皇五帝写到陈胜,便戛然而止,又突然从历史的漫漫长夜写到东方既白的今天,上下数百万年的历史轮廓,被浓缩于百十个字之中。可见对历史的概括具体而取舍有度。再观古今一切咏史之作,能如此全面而准确地剖析中国社会史的,屈指几人?《贺新郎·读史》可以说是毛泽东的史才与诗才高度完美地融合的不朽之作。
END
编辑 | 龙山
文章 | 网络(侵删)
图文 | 不可商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