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叫713 收到请回答!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在罗布泊爆炸成功,宣布我国从此摆脱科技落后的面貌,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原子弹的国家,这少不了国家坚强后盾的支持,也少不了大量科研人员夜以继日的劳动成果,特别是那些常年工作生活在大山深处的核工业建设者。
五厂三矿:当年我们的核家底
1949年,新中国成立伊始,一穷二白,百废待举,那时候想要同美国、苏联一样,拥有代表国家实力的核工业,那真是有点痴人说梦。毛主席曾经说过,一张白纸,好画最新最美的图画。面对苏美超级大国巨大的核压力,党中央毛主席没有畏惧困难,而是迎难而上。1958年5月31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邓小平批准了二机部上报的“五厂三矿”选点方案,为发展核工业做好了铺垫。当年参加核工业的建设者有技术人员、工人和军人,他们打起背包,从四面八方秘密奔赴核工业建设战场,掀起了“参核”“建核”的援建高潮。
所谓“五厂”分别为衡阳铀水冶厂(272厂)、包头核燃料元件厂(202厂)、兰州铀浓缩厂(504厂)、酒泉原子能联合企业(404厂)、西北核武器研制基地(221厂)。
“三矿”,就是包括湖南郴县711矿,衡阳大浦712矿和江西上饶的713矿,其中713矿是专门为发展核工业成立的三大铀矿之一。713矿水冶厂,始建于1958年,隶属于二机部,我国第一座铀矿采冶联合企业,专门生产有“黄饼”之称的核燃料,出于保密的需要,没有具体的矿名,只有代号713。
713矿:为原子弹种“粮食”
1956年8月,中南三〇九地质大队经过勘探航测发现,在江西上饶坑口地区地下有铀矿。翌年10月,地质大队向二机部提交了铀矿地质储量报告。1958年5月,经党中央批准,二机部决定成立413工程处,同年6月批准在江西上饶坑口矿区的选址建矿报告。由中南矿冶公司委派张亚贤、张学习等同志负责筹建工作。由此,在江西上饶坑口地区拉开了建设我国第一座铀矿企业的帷幕。
按照苏联专家的设计方案,坑口矿区采出的矿石全部通过公路、铁路运送到湖南衡阳272厂处理。当时二机部十二局设计院根据坑口矿区的实际情况,大胆提出了就地直接建设水冶厂的设计方案,大大缩小了建设时间和生产成本。
1958年10月,二机部批准了在苏联专家帮助下,由部十二局设计处完成的江西上饶坑口矿区建立水冶厂的设计方案。
713矿是二机部矿冶系统第一批建设的厂矿中的重点项目之一,坑口矿区上马得到了全国各地各部门的大力支持。提出了要人给人,要物给物,所以很快就从部队接收了大批的复转军人,又从全国各地、国家机关调入了管理干部、工程技术人员、大专院校毕业生,以及不同工种的技术工人。大批人员汇集于此,给坑口矿区带来了生机和活力。
713矿建设初期,正值国家三年困难时期,加之当时苏联政府突然翻脸,先后撤走专家,停止技术援助,这犹如晴天霹雳,给矿区的建设蒙上了巨大的阴影。在困难面前,713建设者怎能低头,他们“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迎难而上。那时候最提气的一句话是“有条件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苦不苦无须多问。他们是国家的选择,来到这里,承受常人所未必能承受的痛苦,成就常人所无法成就的事业。除了一心扑在工作上,没有其他考虑。“既来之则安之”,“以矿为家,有啥干啥”。
矿区没有通往山外的路,自己动手修;初来乍到没有住房,自己搭草棚;粮食不够吃不饱,自己想办法,挖野菜,开荒种地,用蓝泥湾精神激励斗志。
为了凝聚人心,奋发斗志,矿党委提出了以矿为家,有啥干啥的号召。全矿上下发扬蓝泥湾精神,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不分职务,不分工种,不计报酬,团结一心,众志成城,不仅解决了生活上的困难,而且推进了建设进度。713矿建设者就是用苦干、实干的拼搏精神,无私奉献的精神,齐心协力,集中优势力量打好一个个歼灭战。从1958年6月筹建,到1960年6月,仅仅用了两年时间,就先后建成了采矿场、水冶厂、自备电厂、机修动力厂、尾矿坝、铁路道旁仓库、矿生活区和各类生产、生活配套建筑。为后来的设备安装、试车、试生产奠定了基础。
713人:为国家保守秘密
713矿当年是国家一级保密单位,为了保守国家机密,就连驻地居民也一直蒙在鼓里。当年很多本地居民并不知情,人们只是感到奇怪,枫岭头镇稠川村为何突然间多出了许多陌生面孔,有朴素粗犷的汉子,有白净文弱的书生,也有威猛孔武的军人。
据悉,当年713矿的5000多名工作人员大多来自全国各地,他们每天主要在矿区内上下班,就算偶尔出来也是行色匆匆,少有言辞。当地居民没有人知道他们在干什么,也不知道他们是什么单位,但他们神色严肃和警卫森严,足以让人们感觉到此地庄严和神秘。
除了当地居民感到713矿颇为神秘外,就连身在外地的713矿职工亲属也感受到了很神秘,只知道他们在上饶工作,对于具体的工作地点和工作内容一概不知。当年713矿有严格的保密措施,要求职工对其所从事的工作严格保密,必须做到“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儿”。
这里有一个真实的故事,充分证明713矿的严格保密措施。当年有夫妻俩同在713矿的不同部门上班,许多年间互不知情,直到多年后两人偶然在矿区的一棵枫树下相遇,双方才搞清楚两人都是713矿的职工。
土法上马炼“黄饼”
713矿原本是苏联援建项目,后来随着中苏关系破裂,苏联政府撕毁协议、撤走专家,不再为该矿的铀水冶炼提供配套的自动控制系统,致使713矿研制核工业原料一度遭遇了巨大困难。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巨大的变故,713人并未停下研制核工业原料的步伐,反而使他们更加坚定了为国家研制重器的信念。此后,大家发扬不怕苦、不怕脏、不怕放射性,土法上马,人工操作,生产出了宝贵的“黄饼”。
“黄饼”是核工业中的一种重要原料,也是核燃料生产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种中间产品,其主要成分是重铀酸铵,呈黄色,因常加工成饼状而得名。
据亲历者回忆,当时,工人们为了能够成功生产“黄饼”付出了惨痛代价。由于那个年代的生产条件简陋,所谓的土法炼铀就是用钢钎撬、铁锤砸、炸药炸,待矿石粉碎后,再装入水缸、木桶中用稀硫酸浸泡,并使用纱布反复过滤矿石,接着还需经过沉淀、烘干等一系列步骤方可制成。这些过程看似简单易上手,其实暗藏了许多危险因素,常有工人在生产“黄饼”时因受到核辐射、吸入过量矿尘而致残,有的人还为此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713矿工人们用生命生产出的“黄饼”经过一系列铀浓缩后,便成为了可供原子弹使用的武器级铀,这也是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过程中所使用的原料铀。
半世风雨不辱使命
713矿,有着光荣传统和辉煌的历史,这里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已经深深地镌刻在三矿人的心中。
几十年来,713矿老、中、青三代职工为祖国的核工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也付出巨大牺牲。713矿不仅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提供了原料铀,也为祖国核工业建设输送了一批技术过硬的人才。
713人不辱历史使命,却离不开“愚公移山”的劲头。建矿初期,重达13吨甚至更多的球磨机、吸附塔、分级机等,包括那些巨大的酸罐,无法从山路上运来。没有大型运载工具也没有大型吊装设备,从枫岭头火车站卸下来后,只能利用枕木滚动的办法,加上绞磨,靠人拉肩扛从大路上运来。
本世纪初,由于国家将工作重心转向经济建设,核试验慢慢减少,核原料的需求也随之逐渐减少,历经近半个世纪风雨的713矿于2005年正式停产。
现在仍有一部分老职工居住在红墙黛瓦的老矿区内。他们依然留恋那为国家安全和国防事业挥洒热血和汗水的岁月,他们依旧在此等待国家的呼叫,默默注视着曾经充满战斗气息的矿区、充满生机的生活区,见证着那不曾远去的历史……
(文图源自中核集团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