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历史上总后勤部所辖11大军工医院
编辑|龙山
[编者按]三线建设时期,根据当时国防战备的需要,解放军总后勤部分别在河北、山西、湖北、四川和贵州五省,部署建设了五大军需生产基地(片区),以确保我国西北、华北、中南和西南地区驻军部队的后勤军需保障工作。
六七十年代,总后在五大军需生产片区先后建立四家军工医院,分别是第五职工医院(山西闻绛片,代号2395)、第六职工医院(河北承德片,代号2396)、第七职工医院(湖北均县片,代号2397)、第八职工医院(贵州贵定片,代号2394)、第九职工医院(湖南岳化)、第十职工医院(湖南长炼)、第十一职工医院(湖北蒲纺)。五十年代建立的四家军工医院分别是:第一职工医院(武汉军工总医院)、第二职工医院(石家庄军工医院)、第三职工医院(西安军工医院);第四职工医院(资料缺乏)。
总后勤部最多时管辖11家职工医院。当时建院的服务宗旨非常明确:为军需生产服务,同时为地方群众防病治病服务。
总后勤部第一职工医院
始建于1951年,位于中山大道26号。1991年更名为武汉军工总院。位于武汉市硚口区中山大道26号。
1951年8月1日正式落成开院。谭政大将为医院亲题院名。1958年5月,医院移交地方,更名为“武汉市第六医院”。1962年,医院被总后勤部收回,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第一职工医院”。1991年,医院更名为“武汉军工总医院”。1997年,医院被卫生部授予“三级甲等医院”。
2002年6月,由解放军总后勤部将该院移交湖北省卫生厅管理,更名为“湖北省中山医院”。2003年,医院正式更名为湖北省中山医院。2014年,医院正式更名为“湖北省第三人民医院”,并保留“湖北省中山医院”院名。
总后勤部第二职工医院
又名石家庄军工医院。前身为402厂职工医院、天津军需职工医院,1957年建院,八十年代迁至河北井陉县3502工厂。位于河北省井陉县微水镇,东距省会石家庄市40公里,西距井陉矿区15公里,与3502厂、3514厂毗邻。医院靠近G20青银高速公路和县级公路。交通十分方便,医院周边有不少大型厂矿企业和军工单位,如石家庄化工化纤厂,6410工厂,3502工厂,3514工厂,542工厂,微水电厂等。
天津军需职工医院旧址
八十年代军工医院(井陉县)
1994年在石家庄市新华西路134号建分院,1996年分院开诊,2002年由总后勤部移交给石家庄市卫生局;2011年在井陉县的部分移交给井陉县卫生局,现更名井陉县医院。
总后勤部第三职工医院
又名西安军工医院,1991年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第三职工医院。
医院始建于1951年。1951年秋,由于革命战争年代部分干部、战士的战伤和慢性病需要休养治疗,国家又处于“三年经济恢复时期”,生活条件艰苦,结核病流行。
西北野战军后勤部卫生部决定成立疗养院,院址位于西安市东关正街。编制床位100张,由社会上招募志愿兵100人做卫生员,部队调配3名医生承担培训及医疗任务。经过3个月的临床护理培训,1952年元月医院正式开始接收病人,以治疗部队干部战士的慢性病和结核病疗养为主。
1953年朝鲜战争停战后,国家由“三年经济恢复时期”转变为经济建设为主,当时军需工厂先后建成。上级决定:医院工作人员集体转业,改为军内职工。院址迁至东关仁厚庄66号,原有住院病人全部移交华山荣军医院。医院名称由“西北军区后勤部卫生部疗养院”改为“西北军区后勤部军需生产管理局职工医院”,服务对象为军需企业职工。
1958年到1963年,医院曾一度移交地方,归属西安市卫生局直属,更名为西安市第三医院,地址设在五味什字和西大街22号两处。1963年,为适应国防建设的需要,为解决军需工厂职工就医需要,总后勤部军需生产部将医院从西安市卫生局收回;1965年在西安市西郊丰镐西路选址新建,占地面积48亩,1968年建成,10月份投入使用,床位扩增至200张。
1969年11月由于三线建设和战备需要,军委总后勤部在西安新设立“总后西北物资工厂管理局”。成立大会上总后首长提出:职工医院要以“为国防服务,为军需生产服务,为军工服务”为宗旨。并明确了第三职工医院服务范围包括西安地区8个工厂、一个仓库(3507厂、3511厂、3513厂、3538厂、3402厂、3404厂、3546厂、3530厂、第八物资材料库),外省包括:甘肃省兰州市3512厂,青海省格尔木市3405厂,四川省成都市3508厂,四川省射洪县3536厂,共计12个工厂,一个军用物资仓库。
1969年7月,总后的重点筹建工程——湖南省云溪2348工程大会战,当时的战备原则是:“靠山、隐蔽、分散”,施工现场全在山区,为解决施工工地3个民兵师,一个火车头队,一个汽车运输大队,以及水厂、电厂等共计近七万人的医疗健康问题,全军共派出了11支医疗队驻扎云溪。总后三院派出5人医疗组,前往执行任务。工地上经常开山炸石,因此外伤病人特别多,因为是深山区,运输不便,重伤员都是用直升飞机向山外转运。湖南的夏季高温多雨,山里蚊虫肆虐,感染疟疾发热病人也特别多。医疗队不分上下班时间,也没有周末,送来的病人随到随诊治。经过六个月的奋战,医疗队12月底顺利完成2348化工大会战的医疗保障任务,返回西安。
除了完成日常的医疗、教学、科研任务,陕西省卫生厅还下达了支援农村基层卫生建设的任务,重点是贫困县乡。
自1978年开始,总后三院对口支援陕西省佛坪县,每期半年,3月至9月,连续支援了8年。后来换到周至县马召镇卫生院和陕北神木县。也一度把基层卫生院、县医院的医生、护士送到我们医院,免费专业对口培训进修,每年一批,每批时间6个月。
2004年3月,解放军总后勤部将第三职工医院成建制转入西安市,纳入陕西省直属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范围,为陕西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下属事业单位,更名为陕西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医院,随着医专2006年升本为西安医学院,医院同时更名为西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总后勤部第五职工医院
始建于1968年,位于闻喜县东镇,全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第2395职工医院,即总后第五职工医院,隶属总后军需生产管理部。该院担负闻绛片区总后企业职工家属的卫生健康工作,并积极参与驻地群众的卫生保健工作。
上世纪九十年代,该院迁往侯马市,部分人员调往秦皇岛总后第六职工医院(即2396医院)。根据军队企事业单位脱离军队序列,移交地方的规定,2003年8月,该院移交给地方,与侯马市人民医院合并。完成了其服务三线建设,服务驻地人民群众的历史使命。
总后勤部第六职工医院
始建于1969年,全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第2396职工医院,即总后第六职工医院,隶属总后军需生产管理部。位于河北省承德县甲山镇榆树沟丁杖子大队(村),与3615工厂同在一条山沟。该院担负承德县境内的6家总后企业职工家属的卫生健康工作,也积极参与驻地群众的卫生保健工作。
1993年迁至秦皇岛市。2004年解放军总后勤部将六院整体移交给秦皇岛市卫生局,完成了其服务军工、服务承德地方的历史使命。
总后勤部第七职工医院
又名二三九七医院,始建于1969年12月。番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397工程筹建处,于1970年10月15日开诊开院。1972年并被正式命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第七职工医院(以下简称九七医院)。医院原址位于湖北省丹江口市浪河镇丁家营公社杨家沟。该院担负均县(今丹江口市)片区总后5家企事业单位职工家属的卫生健康工作,并积极参与驻地群众的卫生保健工作。
在建院初期的三年内,全院职工在副院长范永安、副政治委员吴序桢的带领下,自己动手修建安装了院内的基础设施和设备,为国家节约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在刚刚开院的1970年11月间,总后3541厂职工罗某从山上摔下致脾破裂,外科主任张石生带领助手在仅有12㎡的消毒室内成功进行了脾缝合手术。翌年,内儿科主任陈桂兰率助手奋力抢救误服巨量伯氨喹啉的解放军3545厂儿童李某又获成功。
1973年,3541厂职工邱某因工造成右上肢挤压伤,皮肤、肌肉撕脱成肉泥状并发右上肢粉碎性骨折,3541工厂和九七医院直呼北京总后勤部,总后接到呼救,立即协调驻湖北光化县(今老河口)某空军飞行团速派直升飞机,将邱某护送至上海治疗,中央新闻记录电影制片厂将该事件制作为1973年第五号新闻纪录片,并在全国报道放映。继后,肝破裂的修复、钩端螺旋体病的诊治、上百例重度农药中毒患者的抢救,使总后七院在鄂西北山区的威信日渐增高。
1986年4月10日至11日,河南省唐河县和湖北省谷城县的两辆旅游车在武当山地区先后发生交通事故,83名游客受伤。接到消息,全院两百多名医护人员立即投入战斗,迅速组成抢救队伍,连续作战48小时,清创缝合128个部位,大手术5人,骨折复位13人次,小夹板和石膏外固定36人次,行胸腔闭式引流术12人次,气管切开1人,输液126人次,输血6533ml,特别护理28人,83人全部脱险。《光明日报》、《湖北日报》、《郧阳报》等媒体均发文褒扬了九七医院。
九十年代,根据总后勤部三线军工企事业单位实施战略转移的部署,1992年,九七医院选址襄樊,开始建设新的军工医院。1993年12月1日正式开诊开院。1994年7月,九七医院搬迁襄樊,襄樊分院变总院,更名为襄樊军工医院,留在丹江口的医院改称分院,2003年九七医院整体转移完成。
根据(中办发[2000]27号)《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中央军委办公厅关于印发〈军队保障性企业交接工作的实施意见〉的通知》及(国联席[2001]4号)《关于印发〈军队移交的保障性企业总体处理意见和具体实施方案〉的通知》等相关文件精神。2003年9月,解放军总后勤部将襄樊军工医院整体移交襄樊市人民政府。2014年8月13日,原襄阳市军工医院并入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成为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西院区。
总后勤部第八职工医院
又名2394军工医院。始建于1969年12月26日,1972年授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第八职工医院。
1969年初,中苏边境发生冲突,三线建设掀起建设高潮,当年12月26日,代号“2394”的军工医院在贵州省贵定县成立。从此军需职工和当地的老百姓就有了“保护神”。那时条件很艰苦,大多数医务人员都是响应国家的号召,参加三线建设来到了贵州工作。面对交通不便、生活不习惯等种种困难,大家没有退缩,发扬了不怕苦、不怕累和部队的光荣传统,在短时间内就把医院建设成了一所让军需职工满意,当地老百姓信得过的医院。后来“2394”更名为总后第八职工医院,可是当地的老百姓仍然叫它陆军医院,因为他们相信解放军的医术医德,相信解放军的医院。
2004年,解放军总后勤部将第八医院正式移交贵阳市,更名为“贵州省骨科医院”。
总后勤部第九职工医院
又名总后2348医院,始建于1970年,时称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2348医院。1972年授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第九职工医院,为2348工程一处(岳化总厂)职工家属医疗卫生服务。1975年随2348工程一处(岳化总厂)移交给湖南省岳阳市,成为岳阳石油化工总厂职工医院,后随着岳化总厂改制,更名为中国石化巴陵石化公司职工医院,今为岳化医院。位于岳阳市北区云溪镇。
通过几代人的不懈耕耘,医院现已发展成为一所集医疗、预防、保健、康复、教研于一体的现代化综合医院。1992年通过湖南省卫生厅评审,成为岳阳市国家二级甲等医院;2005年医院从中国石化集团巴陵石化公司改制分流;2009年成为长沙医学院附属医院;2012年3月并入北京天健华夏医院管理有限公司。
总后勤部第十职工医院
又名总后2348医院三处。始建于1966年7月,1972年授名为解放军总后第十职工医院,为2348工程三处全体职工家属医疗卫生服务。1975年随2348工程三处(长岭炼油化工厂)移交湖南省岳阳市,隶属中石化,更名为“长岭炼油化工总厂职工医院”。后随企业改制为长岭炼化公司职工医院,现为长炼医院(又名岳阳市经开区人民医院)。位于岳阳市云溪区长炼工矿区路口镇。
总后勤部第十一职工医院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因三线建设需要而建。最初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2348工程卫生组(简称2348—2处);1972年授名为总后第十一职工医院,为2348工程二处全体职工家属医疗卫生服务。
1975年随着2348工程二处(蒲纺总厂)移交地方,医院更名为“蒲纺总厂职工医院”,是湖北省纺织系统规模最大的综合医院;2004年移交赤壁市,更名为赤壁市蒲纺医院。2015年11月22日,经武汉同济医院和赤壁市人民政府批准,蒲纺医院正式挂牌同济赤壁医院。同济医院强力进驻,蒲纺医院全面升级。
(本文部分文字资料、图片来源于网络)
------------征集原创稿件----------
稿件标准:
1、必须为三线建设主题;
2、文字、视频均可,可以是单独的素材,也可以是完整的视频、文章; 3、必须为原创。
我们提供:视频、文章醒目位置的原创署名;
产生的全部赞赏收入归作者所有。
投稿微信:13508680794(请作者注明真实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