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秋意渐浓,
月华如练,
我们迎来了传统佳节——中秋节。
这是一个关于团圆、关于思念、
关于传承的节日。
让我们穿越时空,
走进川中神秘的三线城——3536,
一起品味中秋佳节的温馨与欢乐,
一同探寻那段历史的神秘与厚重。
58年前,那也是一个中秋,
一支神秘的小分队,行色匆匆,
他们走遍射洪西部的山山岭岭。
白天进山踏勘地形地貌,
晚上宿营在闷热的帐篷里,开会研讨,
有时为了一个细节问题,
还吵得不可开交。
月到中秋,
万家团圆,
无论身在何方,
总想设法在这一天团聚。
他们难道不想家?
这个节日却在他们脑海里,一闪而过
对远方亲人的思念,
迅即被紧张的工作填充了。
月满中秋,
古往今来,
也是诗和远方的交汇点。
无数文人墨客以月为媒,
抒发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与祝福。
他们有没有诗和远方?
他们有“举头望明月”的恋家曲,
他们也有“月是故乡明”的思乡情。
他们从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会聚三线
背负着川北军工基地选址建厂的重任。
奉献与牺牲是他们对共和国的誓言,
“舍小家为国家”是他们的口头禅。
早日选好建厂地址,
早日建成军工生产基地,
让远在北京的毛主席睡好觉,
是他们共同约定的承诺。
历史将在这里浓墨重彩地留下一笔,
1964至1980的17年间,
假如没有“备战备荒为人民”,
哪来今天和平建设六十年?
假如没有“好人好马上三线”,
哪有今天中西部的蓬勃发展?
假如没有那一代人的艰辛付出,
哪有今天宁静美好的幸福生活?
请让我们在这个传统佳节里,
记住那些为了三线建设,
默默付出的三线人;
缅怀为了国防战备工程,
献出生命的英烈们。
没有他们的血和汗水的付出,
哪来的和平岁月的静好?
此刻,让我们举杯邀明月,
不论是身处异乡的游子,
还是欢聚一堂的家人,
请珍惜这份难得的宁静与美好,
请别忘记岁月静好的背后,
是他们替我们负重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