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曾远去的共和国工业化记忆(下)

文摘   2025-01-11 13:35   湖北  

未曾远去的记忆








在新中国工业化进程中,有两次大规模的对外技术引进项目,一次是1950年代初,苏联援助的“ 156项工程 ”,奠定了我国的重工业基础。另一次是1970年代初,从西方发达国家大规模引进成套技术设备的“四三方案”,初步解决了我国人民的“吃穿用”的问题。


什么是“四三方案”


1973年1月,根据毛泽东的指示精神,国计委向国务院提交《关于增加设备进口、扩大经济交流的请示报告》。

报告建议,利用西方国家经济危机,迫切需要寻找新市场,转移国内经济矛盾的契机,争取在今后三到五年内,从欧美引进更多成套技术设备。前后总计四套进口方案,引进设备总价值高达43亿美元,故通称为“四三方案”。

国家以进口设备为主,再配合使用国内装备,先后建成26个大型项目。

其中,化纤设备4套、石化设备3套、大化肥设备13套、烷基苯设备1套、大型电站设备3套、钢铁设备2套。

另外,还有43套机械化综合采煤机组、燃气轮机、工业汽轮机等单个项目。引进化肥、化纤项目,主要是为了解决国内人民群众的吃穿用的问题。


这一方案,于1973年初经周总理呈报毛主席后,很快获得批准并开始实施。由此成为我国继五十年代引进苏联援助的“ 156项工程 ”之后,第二个大规模的对外技术引进的项目 。这些重大引进项目,至1982年实现了全部投产,为改革开放后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和技术基础 。



引进外资和技术的背景

早在抗战时期,党中央就意识到了引进外资和技术设备的重要性。

1944年7月,毛泽东在接受美国记者福尔曼采访时说,在互利的协议下,我们要准许并且欢迎在我们控制区域中的一些外国投资,我们是落后国家,因此,对外国资本十分需要。1945年在为党的七大作的《论联合政府》的报告中,毛泽东就指出,为着发展工业,需要大批资本。从什么地方来呢?不外两方面:主要地依靠中国人民自己积累资本,同时借助于外援。在服从中国法令,有益中国经济的条件下,外国投资是我们所欢迎的。

进入上世纪60年代,毛主席一度考虑扩大从西方的经济技术引进。他对来访的法国议员代表团说:“我们反对资本主义,你们也许反对共产主义,但是,还是可以合作……希望你们把什么禁运战略物资也反掉。”1964年1月7日他甚至提出:“在一定时候,可以让日本人来中国办工厂、开矿,向他们学技术。”


但因西方国家持续地对我国经济封锁,我国仅从法国、英国引进了一批汽车和石油化工制造设备。

进入上世纪70年代后,西方国家普遍发生经济危机,急于寻找海外市场。与此同时,中美关系开始缓和,随着1971年10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迎来了建交高峰,迅速与绝大多数西方国家及泰国、马来西亚等亲西方国家建交,获得了广泛的外交承认,打破了1949年以来以西方世界为首的对中国的不承认、不接触、不来往的外交与经贸封锁。

随着国际关系的缓和,结合当时实际,毛主席开始考虑将我国经济的发展重点转到解决人民群众的“吃穿用”上来。为了集中资金,毛主席亲自拍板,决定下马自1967年就已经开始了的“曙光号”载人航天飞船的研制工作。毛主席说:搞飞船太费经费,“宇航员这事要暂停一下,先把地球上的事情搞好,地球外的事往后放放。”



中美关系正常化是一把钥匙

1971年4月,庄则栋在日本名古屋参加第31届世乒赛期间,冒着风险,结交美国运动员Glenn Cowan,打开了中美两国友好的大门,开启乒乓外交,在中美建交的历史上扮演了"破冰者"的角色。

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打破了中美两国间20多年隔绝的坚冰。正如毛主席所说,中美关系正常化是一把钥匙,这个问题解决了,其他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解决人民“衣被甚少”、吃穿短缺的问题,也有了新的可能性。


解决好人民的吃饭穿衣问题

毛主席和周总理商议:必须把粮食抓紧,必须把棉花抓紧。并说:“解放这么多年,吃饭和穿衣问题还解决不好,怎么向人民交代?”

于是,周总理此后几乎每年都要亲自主持召开一次全国棉花会议,要求主要产棉县的县委书记必须参加,会议的主题就是:各地要多种棉花、多卖棉花给国家。

但即使这样,就当时中国的棉花产量来说,每年也就大约4300万担,扣除农民自用棉花,再扣除军用和城市居民用的絮棉,能够用于纺织的只有3100万担,仍然不能满足国内生产需求。另外,扩大种棉面积还有一个粮棉争地问题,要扩大棉田面积,势必减少粮田,进而影响吃饭问题。

为此,毛主席再次找来总理,问他能不能搞点化纤。甚至还诙谐地说:“买件‘的确良’还要千辛万苦,‘百辛百苦’行不行?”当周总理说搞化纤的技术我们目前还不行时,毛主席问:“能不能买?”周恩来答:“当然可以。”于是,周总理便向李先念、余秋里等传达了毛主席“我们也搞点化纤”的指示,要他们抓紧研究相关问题。



当时世界上已经实现工业化的国家,解决穿衣问题的出路都是走“发展化纤工业、以工业原料代替农业原料”的道路。于是为解决我国纺织业的原料问题,纺织工业部向中央写报告,建议“实行天然纤维(棉花)和化学纤维并举”的方针。毛主席很快批准了这个报告。但化纤主要是合成纤维,其技术问题国内解决不了,只能发展粘胶纤维、维尼纶纤维。但这两种纤维质量不好,品种适应面很窄,不受群众欢迎。而最受群众欢迎的涤纶(民间叫“的确良”)、腈纶(民间叫“人造羊毛”)等纤维还非常少。


1970年7月,原纺织工业部、第一轻工业部和第二轻工业部正式合并为轻工业部,钱之光出任部长。周恩来宣布:全国重点抓轻工,轻工重点抓纺织,纺织重点抓化纤。“反正不能只靠棉花过日子。”

随着大庆油田的开采,中国的石油年产量从1959年的313万吨,提高到1972年时的4567万吨,不仅自给,还能有余。解决千辛万苦买“的确良”的问题,已经成为可能。



中国的石油是怎么实现自给自足的?

1960年,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大庆石油人喊出了“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口号,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仅用三年时间,大庆油田就建成原油年生产能力600万吨的原油生产基地,累计生产原油1166.2万吨,占同期全国原油产量的51.3%,让我国一举甩掉了“贫油国”的帽子!

1971年下半年,钱之光提出,可以利用中国自己的油气资源,建设几个化纤基地,要搞100万吨,相当于2000万担棉花。所需的技术设备,则可以从国外引进。

就这样,引进外国先进设备工作,正式提上党和国家日常工作的议事日程。



“四三方案"的形成

1972年1月22日,李先念、纪登奎、华国锋联名向周恩来报送国家计委《关于进口成套化纤、化肥技术设备的报告》,建议引进中国急需的化纤新技术成套设备4套、化肥设备2套及部分关键设备和材料,约需4亿美元。2月5日,经周恩来批示呈报,毛主席圈阅批准了这份报告。


随后,周总理等人以此为突破口,将对外引进的规模进一步扩大。5月5日,冶金部建议从国外进口大型钢板轧机,8月6日国家计委正式提交了从联邦德国、日本引进1.7米轧机报告。21日,毛主席、周总理予以批准。11月7日,国家计委再次提出《关于进口成套化工设备的请示报告》,建议进口6亿美元的23套化工设备。周恩来在审查这个报告的同时,又要求将总额33亿美元的另一进口方案送他合并考虑,准备采取一个更大规模的引进计划,报毛主席批准。


在1972年引进一系列项目工作顺利进行的基础上,1973年1月5日,国家计委向国务院提交《关于增加设备进口、扩大经济交流的请示报告》,对前一阶段和今后的对外引进项目做出总结和统一规划。报告建议,利用西方处于经济危机,引进设备对我有利的时机,在今后三五年内引进43亿美元的成套设备。其中包括:13套大化肥、4套大化纤、3套石油化工、10个烷基苯工厂、43套综合采煤机组、三个大电站、武钢1.7米轧机,及透平压缩机、燃气轮机、工业气轮机工厂等项目。这个方案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四三方案”。该方案很快获得毛主席批准。


国家以进口设备为主,再配合使用国内装备,先后建成26个大型项目。

其中,化纤设备4套、石化设备3套、大化肥设备13套、烷基苯设备1套、大型电站设备3套、钢铁设备2套。另外,还有43套机械化综合采煤机组、燃气轮机、工业汽轮机等单个项目。


大化纤维设备4套,解决国内民生问题。即辽阳石油化纤总厂(辽宁辽阳市)、上海石油化工总厂(上海金山区)、四川维尼纶厂(四川长寿县)和天津石油化纤厂(天津郊区)。


其中,辽阳石油化纤总厂,投资规模最大。总金额高达24.15亿元,实际建成投产超过这个数字。成套技术设备,分别来源于法国、意大利、联邦德国。建成投产后,年生产乙烯为7.3万吨、催化重整进料15.5万吨、芳烃抽提12.3万吨、尼龙-66盐4.6万吨等。


任正非在辽阳化纤厂建设中


值得一提的是,华为创始人任正非,当年作为一名基建工程兵,全程参与了辽阳化纤厂的建设,并在期间还有重大发明创新,因此获得国家嘉奖。


在“四三方案”的带动下,重要的引进项目还有从美国引进彩色显像管成套生产技术项目;从罗马尼亚 、南斯拉夫等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购买新旧船舶,扩建远洋船队;从英国购买三叉戟飞机 ;从苏联进口伊尔-62 远程宽体客机、米-6 、米-8直升机 ,进口火电机组,建成当时亚洲最大的火电厂辽宁清河电厂,等等。



通过引进,使我们真正对外部世界特别是对西方发达国家,有了更多了解。这次大规模引进,是新中国第一次同日本、联邦德国、法国等西方发达国家进行大规模的交流与合作,引进项目绝大部分属于当时世界上的先进技术,因此极大促进了我国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如1.7米轧机,不仅提高了轧钢技术,而且吸收了金处理、陶瓷化工、液压传动、信息传递、能源介质、环境保护等多方面的新工艺和新技术。


43亿美元从哪里来?

引进所需外汇,大部分来源于外贸收入。1970 年,全国出口总额为22.6亿美元,1973年达到58.2亿美元。为中国出口创汇的产品主要有两类,一是土特产,二是手工业品。

为了节省有限的外汇,“四三方案”只能尽可能压缩软件技术的引进,而注重引进能够快速形成生产能力的成套硬件设施。


“四三方案”的引进成果

“四三方案”的引进工作,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

第一,这次大规模成套设备的引进,贯彻了“集中力量切切实实地解决国民经济中几个关键问题”的指导原则。

通过引进,大大缓解了人民群众的吃饭穿衣问题。“四三方案”中用于解决吃穿用问题的化肥、化纤和烷基苯项目,占全部引进项目26个中的18个,总投资136.8亿元,占“四三方案”全部投资的63.84%。1977年底,13套大化肥项目,已有7套投产;到1978年6月,累计生产尿素361万吨,这对促进农业发展的作用不言而喻。在穿的方面,到1982年4套化纤项目全部投产,大量的涤纶、腈纶等合成纤维纺织品和塑料制品解决了中国的服装、鞋帽供应问题,因此也才有了1984年中国布票等票证的取消。



在能源动力方面,43套综合采煤设备从1974年开始投入使用后,生产水平不断提高。采用引进发电设备建成的发电厂,不仅提高了火电厂发电机组的等级,而且缓和了华北、东北地区电力紧缺的矛盾。在原材料方面,武钢1.7米轧机从投产到1983年底,共生产钢材556万吨,平均每年产量增长26.6%。其中,冷轧、热轧、硅钢片三厂的产量分别以27%、31%和36%的平均速度递增。1983年,薄板产量占全国产量的37.1%。另外,塑料、合成橡胶、洗衣粉等多种化工产品的产量也都有了大幅度提高。


第二,通过这次大规模成套设备的引进,我们才真正对外部世界,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有所了解。

这批项目的引进,不仅带来了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先进工艺和先进设备,还带来了先进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带来了广泛的最新市场信息,使我们通过这批设备的引进,切身感受到了外部世界的变化,看到了究竟什么是先进技术,什么是高度发达的工业,什么是高效率的劳动生产率。对中国和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有了深刻的认识。

第三,通过这次大规模成套设备的引进,为国家和地方培养了人才,造就了一支对外工作的队伍,积累了经验,为以后的对外开放和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合作与竞争,创造了比较好的条件。


“四三方案”的引进的意义

“四三方案”的引进不仅打下了物质基础,解决了当时中国人的饭穿用等基本问题,更重要的是为后来的中国对外开放提供了经验,塑造了一个可参照的执行模版。如在引进过程中,毛主席和周总理与同时期的工业管理人员,一起制定了一项引进国外设备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

二学习与独创相结合;

三有进有出,进出平衡;

四新旧结合,节约外汇;

五当前与长远兼顾;

六进口设备大部放在沿海沿江,小部分放在内陆。

这些原则对当时引进项目有着十分重要指导意义。

新中国前30年的建设是为改革开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从整个改开前的情况来看,新中国刚建立,我们面对外国敌对势力的严重威胁,为了冲破外敌势力的重重阻挠和打压,我们首先得解决我国的国防安全问题,因此,才有了苏联援助的“156项工程”。

我们把极其有限的资源集中放到发展重工业和军事工业、尖端科学技术中去。只有这些工业强大起来了,我们才能有条件谈经济、谈发展,谈独立自主。所以,五六十年代,全国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军事工业。当我们的军事工业异军突起后,世界环境才开始发生变化,一直以世界头号大国自居的美国,才会与我国恢复建立正常的邦交关系,中美之间长达22年的坚冰才被打破。同时,中国一直采取的“一边倒”、“一条线”的外交战略思想也随之改变。

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毛主席运筹帷幄,抓住这个有利的战略机遇,开始了多边外交,从而盘活了中国发展的这盘大棋,为改善人民生活创造了有利的发展条件。“四三方案”的实施,是毛主席从“一边倒”、“一条线”的外交战略到“一大片”、“三个世界”的理论与实践,无疑凝聚着毛主席对国际局势的科学分析和玩地球于鼓掌之间的驾驭能力,表现了他引领新中国冲破封锁和束缚,昂首走向世界的伟大实践。所以说,“四三方案”具有非凡的意义。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现在我们有相当多的人,很糊涂,只知道是改革开放以后,人民的生活逐步提高,而完全忽视了毛主席等老一辈领导人,为新中国的发展,使中国人民不仅站起来,而且站得住脚稳、站得住脚久,做出了非常巨大的贡献。如果我们将历史的因果联系一起的话,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就是毛主席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几千年来的温饱问题。


完全可以这样说,“四三方案”不仅初步地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穿衣问题,而且开启了对外开放的新里程,开始了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建立广泛的联系,扩大了对外交流,为发展经济引进技术进行了一次成功演练,同时,为后来的改革开放打下了成功的基础。

(完)



保卫祖国




END


文字丨明瑞荣天

排版丨龙    山

图片丨网    络


三线记忆

共和国一段艰苦创业史

三线记忆
回顾历史,传承精神——记住三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