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线回眸|忆三线工厂“宜棉”女工的故事

文摘   2024-08-12 19:13   四川  





蓦然回首看宜棉 六千神女织锦绣

——忆三线工厂“宜棉”女工的故事



  文图|霜晨

  编辑|龙山

 

宜昌市城区伍家岗五一广场一带,曾经云集了“宜棉”、旭棉、纺机、一针、毛涤纶、印染等纺织系统企业。在这片沸腾的热土上,一座座生机勃勃的老国企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组成了气势恢宏、蔚为壮观的“纺织工业城”。其中,简称““宜棉””的三线工厂——湖北宜昌棉纺织厂,就是一家在数十年发展中,闪烁奇光异彩的明星企业。

曾经拥有七八千名产业工人的国企“宜棉”,早已消失。可是,在这里徜徉漫步的人们,一定有不少““宜棉”人”,脑海里闪回当年凝聚了激情与理想的“金梭银梭”……

当年的“宜棉”,绿树成荫,鸟语花香,是一座美不胜收的花园式工厂。在“宜棉”近八千名职工中,其中女工达六千多。环境美,风景美,而那些戴上雪白工作帽、穿上印有红艳艳““宜棉””字样的围腰,穿梭在生产区、生活区的织女们,让“宜棉”繁花似锦,弥漫着沁人心脾的芬芳。

尽管“宜棉”时代已经过去,然而,把美丽的锦绣年华献给了三线建设的数千名“宜棉”娘子军,那些又美又飒的“宜棉”“铿锵玫瑰”,必将和“宜棉”精神一起,永远储存铭刻在人们心中。

正如1970年7月从知青点招工进入“宜棉”的“小李子”、从“宜棉”前纺女工起步的车间党支部书记李信芝填写的歌词:

在那遥远的地方,有座纺织厂,万人纱厂里美丽的姑娘,日日夜夜纺纱织布忙。她那灵巧的双手,织出红太阳,她那翩翩起舞的脚步,走向人生的灿烂辉煌。我要放声歌唱,亲爱的好姑娘,勤勤恳恳无私奉献,宜棉精神永远传扬……”






早已退休的“宜棉”女工,回首当年招工进厂、参与国家三线建设的豪迈激情,仿佛昨日一样清晰,至今依然激动不已。她们大多是招工回城的知青,她们兴奋、激动,带着壮志、理想和憧憬,豪情满怀,来到当时还是人烟稀少的农田、菜地、鱼塘的宜昌向阳岗(伍家岗),开始了艰苦而又幸福的“经纬人生”。


织梭似箭,时光飞逝。而“宜棉”女工对梭子的爱,对纱线的情,并没有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消失。

1970年7月9日,100多名宜都知青在“宜棉”招工办人员的带领下,乘坐沙宜班船,于当晚到达宜昌。当时的向阳岗是没有交通车的,在接待老师的带领下,这群大姑娘小伙子,激昂地齐唱着“我们走在大路上,意气风发斗志昂扬……”,从九码头开始步行,踏歌疾行15华里……来到厂区,看到的是尚在建设中的车间,周围是一排排芦席棚,一片片农田、菜园和水塘。

工厂建设尚未竣工,大量建材用货轮从长江运来,新来的大姑娘小伙子们也到货轮上卸木头,女孩子两人抬一根,男孩子每人扛一根。起初,大家还小心翼翼,不知谁大声唱起了“毛主席语录”歌曲:“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一下子点燃了在场所有人的激情,大伙都跟着唱起来了。接着有人喊起了劳动号子:“同志们啦,加油干啦!满船的木头,剩不多啦!工人阶级,不怕难啦!三线建设,做贡献啦!”在热烈的劳动号子声中,这群年轻人卸木头、搬砖头、装运沙子,火红的青春映红了天边的霞光。

住在工棚里,这些还不到20岁的少男少女,却非常乐观,总是精神百倍,每当在大食堂开会,各车间相互拉歌,每个车间都不示弱,歌声一浪高过一浪,这时的食堂舞台便充溢了青春激情,成了歌的海洋,工人们一身疲劳顿时烟消云散。
















“宜棉”姑娘多,满眼望去,鲜花朵朵。她们还清晰地记得,初进工厂也要经过“选美”环节:高个子分到整经挡车,手指细的分到细纱挡车,中等的分到粗纱挡车和梳棉挡车。

摆梭女工成玉第一次进入布机车间时,被一千多台织机合奏的海啸般的声浪吓坏了,捂着扑通乱跳的胸口逃难似地跑出车间,站在门口喘气,久久不能平复。终于冷静下来之后,一而再再而三请求车间领导,换车间换工种。

领导问她:“想换工种呀?”

成玉点头:“是的。”

领导打开抽屉,拿出厚厚一叠申请书,对她说,“这都是要求换工种的。你写个申请吧,像她们一样排队,什么时候轮到你,我可不敢保证……”

成玉这才知道,原来那么多人等着换工种呢,轮到她,要等到猴年马月呀。

像其他希望换工种的姐妹一样,成玉渐渐适应了咔嚓咔嚓翻腾不息的织机声浪,穿梭在机群中,被一阵阵喧嚣的波澜托起来又抛下去……她打心里与这阵阵“海啸”进行了和解,再也不要求换工种了。尽管个别姐妹调离了“宜棉”,或因身体原因调出车间,但成玉始终在布机车间摆梭。

后来在“宜棉”大名鼎鼎的女工罗军,1970年8月从知青点招工进入“宜棉”,成为一名布机值车工。她说,以前完全不了解纺织厂的流水生产程序,第一天走进布机车间,与许多初来乍到的女工一样,也顿时被轰轰烈烈的咔嚓咔嚓声浪吓傻了,心口噗噗乱跳。心想,这难以忍受的噪音,今后要伴我一生吗?有一段时间,她总是害怕踏入车间,对排山倒海般声浪有一种莫名的恐惧感。

渐渐的,她也从开始的硬挺过渡到了适应,再也不怕这扑面而来的阵阵呼啸,内心不可思议地产生了一种美好的情怀。她回忆当时的感受,深情地说:“亲眼看着织机在我的调理下,一寸一寸吐出布匹,阵阵白浪涌流,我深深感受到了劳动的愉悦、创造的骄傲。”

女工们上岗初期,一名厂领导给初来乍到的一批批新职工作报告,一上台就问:“你们当一名纺织女工光荣不光荣呀?”

大家一声不吭。

接着问:“当纺织女工辛苦不辛苦啊?”

姑娘们竟异口同声地高声回应:“辛苦!”

厂领导说,“纺织工人的确辛苦,可你们是光荣的工人阶级。你们知不知道,你们的辛勤劳动,每年可为国家贡献一个五万锭的棉纺厂,跟我们的厂一样大,共和国的旗帜上也有我们纺织女工的锦绣风采啊!”

厂领导越说越激动,姑娘们越听越兴奋。没想到纺织工人对国家的贡献这样大,一种崇高而神圣的情感油然而生。

在土建阶段,一群群大姑娘小伙子,就迅速投入到火热的建设工地。这些年轻人有一颗火热的心,一个个仿佛有使不完的劲,活蹦乱跳,说着笑着唱着,声音清脆悦耳,像在蔚蓝的天空扑腾的鸽子。

在酷暑盛夏,在泥泞野地,他们参与平整土地,用肩膀扛,用板车拉,在坎坷凸凹的土路上把一块块红砖从数里外的砖瓦厂,以及其它各种建材、机器设备,搬运到建设工地。他们的肩臂磨破了,细密的汗水渗进一道道血痕,但没人叫苦喊累,也没人讲条件论待遇。

自然,正处于筚路蓝缕、基建拓荒的工厂,条件是简陋的,环境是艰苦的。但在一群群未来的纺织女工眼中,这里就是播种理想的热土,是燃烧激情的熔炉,是展示青春力量的阵地。

这就是那个纯真年代,工人阶级奉献精神的真实写照。







1967年元旦刚过,还躺在规划图纸上的“宜棉”,就迅速寻找她来到世上的落脚之地,征用伍家公社土地155.5亩,兴建厂房等工程。4月,纺织工业部建筑安装工程公司第二工程处施工队伍进驻向阳岗(李家湖),在推土机轰鸣和人欢马叫的喧哗合奏声中,主厂房破土动工。



纺织工业部从郑州、武汉等城市的国棉厂,调来100多名技术和管理人员,成为“宜棉”生产经营最初的骨干中坚力量。

这一年9月18日,招收进厂的第一批新工人,陆续赴武汉国棉四厂、六厂和上海、郑州的国营棉纺织大型企业学习培训。

在外派学习培训的两到三年时间中,“宜棉”姑娘们不仅学到了操作技术,而且增长了见识,锤炼了思想。

曾在1987年12月21日技术大赛中获得湖北省纺织技术操作能手称号的退休女工刘盛菊,在脑海里平静地搜寻记忆:

“刚进厂那会儿,我被派到郑州国棉五厂培训,每个人跟一个师傅学艺,我的师傅是一个三十左右的女工,操作技术棒极了,手把手教我,对我很严、很亲,还很有耐心,就像亲姐姐。可到了培训期满,返回宜昌那天,因集体活动杂事多,我忽略了向师傅告别。上火车后,车快要开了,突然一个小姐妹对我说,刘盛菊你看站台,你师傅来送你了。我向车窗外望去,只见一个单薄的女子提着一大袋物品,那明亮的眼睛在透过车窗找人。我向窗外伸出头,激动地喊了一声师傅,眼里就涌满了泪花。我的师傅,我忘了向她告别,连一声招呼都没打,她却没忘给我送行。她递给我她买的礼物,有水果,有郑州特产糕点,还有在车上过早的油条,油条还冒着热气……”

听着她讲述过往的岁月,我也为当年美好的师徒关系感动了,这样的师徒关系,或许就是催生刘盛菊这个省级纺织能手的酵母吧?

刘盛菊说:“是的,师傅的言传身教始终鼓舞着我,使我坚定了学好技术的信心。当时,我一个单身女工,住在单身宿舍,下班后就在室内用凳子当织机,苦练打结等操作技巧,使自己的纺织技术精益求精。”

女工严祥蓉先是被派往武汉红卫纱厂培训,后又转到郑州国棉四厂。在郑州学习了两年,她成了熟练的挡车工。回到“宜棉”,看到厂区发生了巨大变化,厂房耸立起来了,两幢三层楼房高大巍峨,蔚为壮观;在原来分布着农田、野地和水塘的地方,是一条条道路、一排排简易工棚。

因为宿舍楼尚未修建,女工和男工一样,临时居住在拥挤不堪、闷热潮湿的工棚,晚上蚊子嗡嗡叫,追着盯人;远处稻田里传来阵阵蛙鼓,有时还有老鼠跑动和叫唤的声响。条件异常艰苦,她们的心却是快乐的。严祥蓉在心里默默发誓:终于学好本领回家了,一定要好好干,回报“宜棉”的厚爱。







国内纺织行业历来有培养操作能手的传统。“宜棉”对此非常重视,而且取得了累累硕果、骄人成绩。


费莉娟是上海人,从上海国棉厂支援内地纺织工业发展,先到郑州,70年代初为支援三线建设来到“宜棉”。那时的费莉娟30多岁,中等个儿,匀称的身材配上齐耳短发,显得格外干练,清澈的眼睛里透着满满的友善,一到“宜棉”,就被“宜棉”女工们喜欢上了。当年驰骋大上海纺织行业,她红透了半边天。在郑州十年,培养出一批操作能手。到了“宜棉”还是初心未改,也立志培养出更多优秀能手。

纺织企业培养技术能手,似乎有个不成文的标准:手里有活,模样漂亮。费莉娟说:“能手嘛,以后出名了要上光荣榜,照片拍出来,大伙儿一看,哟,漂亮,真好看,人面桃花相映红……”

细纱挡车技术,要求操作人员眼亮手快,十指尖尖,除了天赋“异禀”,更要勤学苦练。费莉娟培养成才的技术能手,首先进入她“法眼”的是三个从知青点招工进入“宜棉”的武汉姑娘:许素珍、黄瑞兰、胡旭。

那天,三个武汉姑娘同台竞技,敏捷地穿行在细砂车间宽敞明亮的机弄档里,费莉娟手握码表悉心跟踪,一场测定下来,她终于舒心地笑了,看着眼前如花朵盛开的“宜棉”女工,激动地用上海话宣布:“阿拉厂出能手了,三个漂亮姑娘,三朵小花开了……”她噙着热泪拥抱三个徒弟,勉励再三。

三朵金花在工作中都取得了耀眼的优异成绩。其中,许素珍于1977年光荣出席了党的十一大,随后还先后被评为全国纺织系统先进工作者、湖北省劳模、全国三八红旗手、新长征突击手。

技术能手三姐妹相互激励,取长补短,开创了“宜棉”细纱操作能手的先河。“一花引来百花开”,“宜棉”年轻的技术能手承前启后,人才辈出。

飒爽英姿的“宜棉”女工,在“宜棉”的大舞台上展现出工人阶级的美好风采。尽管没有奖金,但可以成为先进生产者,成为劳模。虽然奖品可能只是一张奖状、一本《毛选》、一个塑料皮笔记本……但有荣誉,有精神动力呀。女工们在乎自己戴花的大幅照片,张贴在厂门前的玻璃橱窗里面。

“宜棉”培养操作能手的光荣传统,一直延续到1998年工厂改制。






费莉娟和“宜棉”的另外一些操作技术总教练,共同培养“宜棉”技术能手的案例,三天三夜也讲不完说不尽。罗军拜师学艺的故事值得细致记述。

八十年代中期是国内纺织行业黄金时代,“宜棉”组织劳动竞赛,布机车间申报“万米无疵布”项目。全车间积极响应,很多女工每天提前上班,吃饭也不关车,创造了许多“万米无疵布”成果,最高的竟然达到五万米无疵布,这就是女工罗军。五万米无疵布的记录,至今无人超越,堪称纺织奇迹、布机神话。

罗军,1970年作为知青被招工进了“宜棉”,成为一名布机值车工。在进厂后车间举办的第一次操作比武中,罗军脱颖而出,从此和当时在布机车间担任总教练的姜兰结下了不解之缘。

罗军适应了车间“声浪”之后,就跟随姜兰学习挡车技术。

罗军在岗位的操作表现,姜兰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她对罗军说,“罗军呀,你进步很快,想不想当能手啊?”

罗军思忖了一会儿说,“我不晓得自己是不是当能手的料,努力争取吧。”

姜兰看着她,肯定地说,“你行的,我看你一定行!”

当布机能手,衡量的标准很多,操作规程,动作细节,走巡回的技巧,归根结底一句话:让责任机台织出的布,无疵布。姜兰在上海、郑州的棉纺企业,多次创造过万米无疵布的记录,她想把自己从实践中探索出的操作经验,毫不保留地传授给“宜棉”女工,在“宜棉”培养更多创造万米无疵布的操作能手。

罗军望着姜兰期待的眼神,决心试一试。心想,名师出高徒,我可不能辜负这位高水平老师啊。

从此以后,罗军每天上班瞪大眼睛,全神贯注,处理断经停台格外小心,接头规范,生怕一不留神出了差错。

渐渐地,罗军放开了手脚,挡车技术突飞猛进,几百米、几千米……终于创造了万米无疵布的记录。

面对罗军创造的成绩,姜兰开心地搂着她说:“我说小姑娘能行吧,千万勿骄傲,再接再厉啊……”

1973年,罗军作为“宜棉”的代表,参加了湖北省《纺织布机值车工工作法》的制定,她在会上传经送宝,并现场操作表演,备受同行赞誉。

几十年之后的今天,罗军还深有感触地说,挡车工跟演员一样,要打好基本功,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久而久之,熟练生巧,技术就像长在身体里面,甩也甩不掉。

1975年,罗军参加湖北省纺织细纱、布机值车工首届操作大比武,面对来自兄弟厂的数十名能手,罗军成竹在胸,镇定自若,荣获布机值车第一名,被授予“湖北省纺织操作标兵”称号。比赛结束后,她和其她获奖选手还在全省各大纺织厂巡回表演。

1978年,罗军又参加了“全国纺织布机值车工操作表演观摩大会”,更上层楼,被授予“全国纺织能手”称号。会上,她处理断经停台的动作,被写进《全国纺织先进经验》一书,表演观摩大会结束,又在京津沪等地的纺织厂进行巡回表演。

罗军笑着说,“把一项上班的日常工作做成了表演,我们自然得心应手,越做越娴熟啦。”

梅花香自苦寒来。为提高操作技术水平,罗军平时坚持练打结,指头被纱线勒出道道血口,顾不得疼痛,包上橡皮膏药继续练,周末还时不时悄悄进入宁静的车间,在练兵机台上苦练。

为了完成销售任务而抢产量时,班中吃饭不关车,预备工轮流换着吃。从买饭到吃完上车位,她总是只用五六分钟完成,边走边吃,最后一口饭扒进嘴里就把碗往地上一扔,开始走巡回。为了提高产品质量,下夜班睡觉起床后,跑到整理车间验布机上查看自己织的布,学习掌握疵布标准。

1980年代初,罗军在“宜棉”布机车间首创万米无疵布的记录,随后又多次创万米无疵布成绩,被评为湖北省劳动模范。1988年被保送到武汉纺织工学院学习。毕业后,分配到“宜棉”生产技术科工作。





“宜棉”从1967年破土动工开始招工,大批女工是1970年前后进厂的。她们在“宜棉”从稚嫩女孩成长为熟练老道的纺织工人,在平凡的岗位上奉献了美丽青春,实现了人生价值。

那时,无论在生产区还是生活区,成群结队、俏丽如花的“宜棉”姑娘都是赏心悦目的风景。

1976年以后,“宜棉”第一代女工先后结婚成家以后,逐渐进入孕期。于是,人们看到了另一种美的流动:上班路上,一群群怀孕的年轻“准母亲”,用手托着大肚子或者只手叉着腰,放缓脚步,执着地移动微胖的身体,走向生产区大门。然后分流,走向前纺、细纱、筒捻、准备、布机和整理车间。在车间的弄挡里,带着腹中孩子,她们一只手撑着腰,一只手穿针引线,辛苦而自豪地奉献着。

可以说,纺织厂是女工的天下,尤其是生产一线的运转班。女工们承担着纺纱织布的重任,穿梭在机弄档,每天8小时走30多公里的巡回,孕期也得上班。厂里设立了孕休室,怀孕半年以上的女工,班中可进室内休息一小时。这可是最开心最热闹的时刻,漂亮的“准妈妈”们一进来就比谁的肚子大谁的肚子尖,谁最喜欢吃辣谁最喜欢吃酸,谁怀的是男孩谁怀的是女孩,一个个眉开眼笑、心情欢畅。

1976年秋冬,女工成玉怀孕9个月了,原本可以下车位,但车间恰好人手紧张,她仍坚持上班。一次上夜班,腹部突然疼痛。成玉心想,离预产期还有大半个月呢,不应是临产征兆吧。她连忙上厕所,谁知竟把一个不足月的婴儿,生在厕所沟槽里了。幸好有个女工看见了,招来一群姐妹,姐妹们含泪从沟槽里捞出婴儿,用推纱车将母女推到厂医院,直到母子平安。

女工邓永莲家住宜都,每月一次回家看望父母。那时只有下午两点左右一趟沙宜客轮停靠宜都。1974年6月的一天,她和同在“宜棉”上班的几个女工赶到码头,不料恰好客轮已离开码头,只能望船兴叹。4个女工可急傻了,90多里路程呀,怎么办?次日还要上班呢,工作岗位可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当时条件所限,也没法电话请假。唯一办法,只有徒步。那时没有直达公路,而长江两岸都是悬崖峭壁,江边只有一条纤夫拉纤踩出来的蜿蜒窄道。于是,她们相互鼓励,开始“急行军”,一直走到晚上8点,天黑得伸手不见五指,只得在农民家借宿一晚,天没亮就爬起床继续“长征”,赶到了厂里,没耽误按时上班。她们紧皱的眉头才终于舒展开了。

这就是“宜棉”纺织女工,她们一个个在车间走巡回,绝大多数人不知不觉走了30多年,有心人计算了一下,等于每个女工围绕地球走了7圈。

一个退休的“宜棉”女工说:“我被这数字惊呆了,禁不住泪水涟涟……”








“宜棉”建厂以后,这家三线工厂生产经营长期红红火火,企业持续稳步发展,各项经济技术指标不断刷新历史记录。1979年被湖北省委、省革委会命名为“大庆市企业”,1989年成为湖北省先进企业、国家二级企业,并成为全市纺织行业唯一一家被湖北省政府授予“全省经济效益先进单位”称号。从建厂初期的中型企业,经过几轮大规模技改,1993年初跻身国家计委等部门认定的全国3519户大型企业行列。“宜棉”上交利税总和早已数倍于国家的投资,等于又建设了好几家“宜棉”厂。

1998年底“砸锭”之前,“宜棉”拥有5万余枚纱锭,织机近1500台,产能达年产棉纱10000余吨、棉布4500余万米。特别是形成了以防羽绒布为主的高密系列产品,使“宜棉”成为湖北省防羽绒布生产基地。“宜棉”的“神女”、“中堡”牌羽绒布,是国内纺织行业响当当的名牌产品。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吴学谦曾经挥毫为“宜棉”题词:“神女织锦绣,中堡托乾坤。”

“宜棉”,孕育了数千名“神女”,这些又美又飒的铿锵玫瑰,她们手执金梭银梭,编织了锦绣年华,编织了丰饶大地,编织了宜昌之光。

是的,“宜棉”群星灿烂!无数“宜棉”“神女”,她们不愧为盛开在“宜棉”、永不凋谢的铿锵玫瑰。这里有党的十一大代表、全国新长征突击手、全国五四奖章获得者、全国劳模、湖北省劳模、宜昌市首届十大杰出青年、5万米无疵布奇迹首创者、优秀共产党员、先进生产者、操作能手、思想政治工作标兵……“宜棉”职工近八千名,在平凡工作中创造了不凡业绩而获得荣誉称号的职工,竟然多达数百名。同时,还有一些职工在“宜棉”这座熔炉中锻炼成长成才,成为国内文学艺术等方面的优秀人才。

“宜棉”,这座花园式工厂里,绽放了目不暇接的铿锵玫瑰;“宜棉”人和“宜棉”精神,将永载我国纺织工业和宜昌建设发展的史册。

曾在“宜棉”工作20年,后成长为著名作家、大学教授、武汉市优秀专家的吕幼安,亲自作词作曲,创作了一首豪迈激越的《“宜棉”之歌》,“宜棉”人竞相传唱。这美的情怀、美的旋律,永远在我们心中回荡:

宜昌城,向阳岗,有一座美丽的纺织厂。

银锭子旋,声声唱,车间弄挡走蚕娘,巡回万里纺纱忙,巧手牵出丝千行。

金梭奏鸣,嚓嚓响,织机丛中走织娘,千丝万缕织棉帛,白布滚滚似长江。

啊,“宜棉”,我们的工厂,为你骄傲,为你鼓掌,为你荣耀,为你歌唱……




作者简介:

      霜晨,湖北宜昌人,曾长期在宜昌某三线大型李企业工作,企业改制后移居深圳。系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深圳市作家协会会员。




03
一路前行

时光荏苒,岁月不易,也许做到坦然很难,但是只要看着眼前的一切,你就会觉得,煎熬也是一种坚强,折磨也是一种体会。


风雨过后不一定有彩虹,但我相信天亮一定会有太阳,因为阴天也能看见有光,暗一点也好,起码并不刺眼。














三线记忆
回顾历史,传承精神——记住三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