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火炬|吃最艰辛的苦,干最高端的事

文摘   2024-08-31 11:19   湖北  

 

这一拨泸州人是共和国的“拳头和基石”



有句话讲得好,岁月静好是因为背后有人在为你负重前行。

文章的开头就从咱四川大诗人李白的《峨眉山月歌》说起吧,这首诗曰: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这首诗描述的清溪是不是咱泸州纳溪大渡那地儿不重要,重要的是,那里既有陡峭的青山更有山涧潺潺流出的清流,山青水秀风光无限好,以后又有泸州人把那里开发出了“花田酒地”供泸州市民旅游休闲,那里委实很美。



01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期,就在泸州纳溪这片青山绿水之中,悄然崛起了中国三线建设中分量很重的一座高科技的国防化工企业——国营火炬化工厂(泸州20号信箱),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通过火炬人“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争创一流,勇攀高峰”的奋斗精神于七十年代中期,正式生产出了国防化工材料“201产品”。 

有一部二战经典电影叫《雪地英雄》,叙说的是二战期间,盟国面临着一个致命威胁,那就是德国很可能制造出原子弹。于是盟国派出一群抵抗战士奉命摧毁位于挪威生产重水的一家水电厂设施,于是,最终希特勒的原子弹计划在轰隆一声巨响中化为乌有。因此,中国的核武器诞生同样选择了隐蔽发展。

而泸州20号信箱的选址完全置身在清溪沟的悬崖绝壁之下,生产区与职工生活区相距两公里,生产区在大峡谷里,生活区在悬崖之上的山坳,即便该厂从诞生到现在已经五十多年了,现在谁踏上那片土地上去看看,都会生发出一番感慨。

那里,厂区自身高差就有一百米,无论是上班还是休息,彼此串门儿,都得是两个字“爬坡”!

据当年的创业者回忆:当初建厂时,满山遍野的油毛毡棚、芦席棚子里,一间屋大约有40平方米,进门的左右两边都是大通铺,一个挨着一个睡。夏天这种席棚子被太阳一晒,屋里至少在40度以上,一回到屋里全是赤膊上阵。

晚上山蚊子特别多,很多同志特别是大城市来的人最怕蚊子,人人身上、脸上都是红疙瘩,有的还发炎红肿,只能擦点清凉油。冬天四面透风,真是冷得够呛。要是夏天刮大风,经常把屋顶给掀翻,第二天大家都得动手抢修,否则就无处藏身了。

随着建设的推进,支援三线的老工人越来越多,油毛毡棚子不够分了,就安排到附近农民家借居。席棚子没了,农民家太远,怎么办?就自己动手,例如原来的仓库被风刮成了光架架,当时厂里没有维修能力,其中有三对职工结了婚,没房住,就到处找废旧材料,自己动手维修。找一些用过的废楠竹,劈成片自己编墙壁;找老乡要一些稻草,截成短节,和在稀泥巴里抹墙;有了隔墙,就剩房顶了,就到厂里领席子、油毛毡铺房顶。六月天,三家男人每天都汗流浃背,连摇裤都没有干过,足足干了一个月,硬是把三间新房修好并住下来。刚成家的,一穷二白,什么东西都没有,就抱些砖头靠墙砌两排砖,上面铺一些打过水泥的旧木板,再铺上塑料布,这就是餐桌、写字台、茶几。当年可没有天然气,最好的燃料是煤球,就在现在的球场设了一个煤炭园子,厂里发煤炭票,想烧煤的,自己去挑。

初创期间职工大多吃食堂,买饭菜票吃饭,每人每月30斤粮、一斤肉、半斤油。肉菜很少,素菜里面看不见油珠,厂里还经常组织大家到大渡、江边去搬冬瓜。大渡这一片河滩地,冬瓜很有名,大的七、八十斤,小的二、三十斤,食堂吃冬瓜的时候多。大渡粮站的粮食有时供不上,还得组织员工自己到大悲粮站去背,背到野猪崖上船,回江边下船又背上山,非常辛苦。

因为火炬厂生活区地处山坳上,出行永远是一个字:难!为保密当时对外不通公路,只有江边趸船到生产区一条公路,这条公路也全是泥巴石子路。晴天那就是尘土飞扬,连下几天雨呢,那就是稀泥烂窖的,当时大家风趣的说晴天扬灰路,雨天“水泥”路。

当年火炬厂职工们的交通出行主要靠长江上的客轮,要去泸州办事,至少得两天,今天去,明天才能回来。要是开个会啥的,还得花三天时间,很不方便。当时厂里只有一个小医务室,伤风感冒还凑合,大病重病可就麻烦了,得组织四五人,把病人抬到江边上船,船上几个小时,到了泸州或纳溪下船,把病人抬往医院就诊,多耽误事,来不及抢救就会死人,当时还就牺牲了两人。



02


1968年3月,化工部火炬化工厂筹备处,在吉林试剂厂成立,同年,6月起逐步迁入泸州火炬现场。1969年进厂的主要是吉林试剂厂支援三线建设的一批工程技术人员(研发重水的一批骨干)和技术工人。1970年主要是各大专院校分到火炬厂的100多人,一小批军队转业干部和各大化工企业调来的干部。从1971年开始,到1972年底,一方面招收了五、六批下乡知青(学徒)和军工,另一方面从全国各大化学工业公司调集了一大批干部、工程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来到火炬支援三线建设,那真是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


一个厂要办起来,千头万绪,什么工作都要人去干,当时不管你学的什么专业,需要你干什么就得干什么。炊事员、搬运工、饲养员、理发员、工厂管理人员、采购员、保管员、教师……全是这帮大学生顶着干

火炬厂建厂以后都是半军事化管理,厂里建有广播室,每天早上播放军号,有起床号、预备号、上班号、下班号、熄灯号,中间插播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每天配合八化建搞基建,统一集合排队进山,下班排队回来,还要唱革命歌曲,一般上班唱:“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下班唱:“打靶归来”。始终保持着高昂的革命斗志。

1973年上半年,各车间外派出去实习人员已陆续回厂。各车间的设备安装正在紧张、有序地进行。厂里开始做生产前的准备工作,采购原材料、编写生产工艺规程、岗位操作规程等都在有序进行,为开车做好一切准备工作。

例如成品组的成员开展产品各项指标分析方法的条件实验,写出了科学的实验报告,编写了各项指标的分析规程。这些工作为后来制定国家军用标准创造了条件,国家的军用标准就是以火炬厂为主制定的,为中国的国防建设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全厂生产准备基本就绪之后,1976年试车工作开始了,成立了以党委书记张魁吉为组长的试车领导小组,同时组织了九支突击队。除设计和施工单位外,化工部生产二组、兰州化机所、光明化工研究院等单位都派人参加,组织了三次大会战:

第一次是打通公用工程大会战;

第二次是化工投料开车大会战,这次大会战工艺一车间生产出合格H2S XX吨,工艺二车间双温系统投料;

第三次大会战是双温系统、水精馏系统、减容电解系统联动开车成功。三次大会战之后,于1976年11月24日顺利拿出了第一批合格的重水产品。当年生产出合格产品XXXXKg。同志们载歌载舞向党中央毛主席报喜。

03





火炬厂投产后,77、78两年生产上不去,产率不高,消耗高,废水排放有时达不到国家的排放标准。这时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了,中央提出了改革开放,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方针。以丛林为首的厂党委开始重视和重用知识分子,鼓励他们大搞技术革新和技术改造,解决生产上的一系列难题。

各车间的工程技术人员认真查找分析工艺、设备上存在的突出问题,查找国际国内的有关技术资料,两三年时间内进行了大大小小100多项技术革新和技术改造,彻底改变了火炬的生产面貌。

比如:自己设计、制造上了一套高效率的波纹填料塔,实现了水精馏直接出合格产品的目标,生产能力超设计一倍。

工艺车间搞了二次补加原料水等几个项目,大大提高了652的产率。这两个项目分别获得了四川省技术发明二等奖和技术改造二等奖。

这100多个改造项目上去以后,不光是年产量增加到了XX吨,而且原料消耗,特别是能源消耗大幅度下降,产品成本达到历史最低水平。废水排放远远低于国家排放标准。(小一个数量级)0.1PPM。

厂里根据新建厂管理比较混乱的实际情况,组织全厂各单位狠抓建章立制,制定标准。通过各单位管理人员起草,反复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再反复修改,厂里组织专门班子进行审定修改。用了两三年的时间制定出了火炬几十万字的工作标准、管理标准和技术标准,三大标准制定完后,厂长正式发文颁布实施,并狠抓贯彻落实。

经过全厂职工几年的努力,火炬厂管理水平达到全国化工企业的先进水平;产品质量1979年获得国家银质奖,1984年获得国家金质奖;先后获得四川化工系统化工部“清洁文明工厂”和“无泄漏工厂”称号,化工部节能先进单位和环境保护先进单位称号,四川省首批文明单位称号,全国绿化先进单位,省卫生先进单位,园林式工厂,省计划生育先进单位,成都军区民兵工作先进单位等100多项市级以上荣誉称号。

企业党委两次评为泸州市“四好班子”,一次评为四川省的“四好班子”。厂长还出席了全国“两弹一星”表彰大会,荣获原子弹、氢弹的研制及其武器化特等奖(主要单位参加)。至此,全体火炬人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团结奋斗,达到了火炬厂辉煌的鼎盛时期。

(图文由火炬厂钟伊提供)


三线记忆
回顾历史,传承精神——记住三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