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线精神永存
三线精神产生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轰轰烈烈的三线建设时期,是民族精神、奋斗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三线精神的内容可简要表述为“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
什么是三线建设
20世纪60年代中期,国际局势波诡云谲,中国周边战云密布。以毛泽东主席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基于对复杂战略形势和国家安全的深层思考,果断作出了在我国中西部纵深腹地,以备战为指导思想,创建战略大后方的三线建设重大战略决策。1964起,在我国中西部13个省区掀起了一场以国防军工、交通、科技和基础工业为主体的大规模基本建设。史称“三线建设”。
毛泽东主席将中国版图划分为前方、中间地带和后方,按照军事术语统称为一线、二线和三线。一线地区指沿海沿边地区,三线地区指山西雁门关以南、广东韶关以北、京广线以西、甘肃乌鞘岭以东的13个省区,主要包括云贵川、陕甘宁青的大部、晋西北、冀西、豫西、鄂西、湘西、桂西北等地区,其中西南的云贵川和西北的陕甘宁青俗称为“大三线”,一、二线地区的腹地俗称为“小三线”。为解决在未来反击战中“省自为战”的需要,在地处一线、二线地区的省份,各自建一批省属地方军工企业,生产装备步兵营连级火力的军工厂,即为小三线建设。
三线精神的形成过程
三线精神产生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轰轰烈烈的三线建设时期,是民族精神、奋斗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三线精神的内容可简要表述为“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
三线精神的形成发展与三线建设的三个阶段分不开,大致有以下三个历史阶段:
第一阶段:1964~1969年。是三线建设大规模进行的初始阶段,也是三线精神产生和初步形成的时期。
1964~1966年是三线建设的第一个高潮。国家以大西南、大西北为重点,投资560多亿元,安排了300多项大中型项目。
1969~1970年是三线建设的第二个高潮。三线精神在这一阶段萌生,其主题是捍卫国家的国防安全。
1969年中苏珍宝岛冲突后,国际形势更趋紧张。国家以豫西、鄂西、湘西为重点的中南三线建设迅速展开,从1970开始三线建设全面恢复和全面铺开,三线建设的多数项目在这一时期投产或大体建成。
第二阶段:1970—1980年。是三线精神塑造与传播的时期。1971年,国际国内形势发生巨变,周恩来总理全面主持日常工作,开始对国民经济进行全面调整。1973年,国家计委实施“四三方案”,计划从西方国家引进技术项目26个,包括化纤、钢铁、化肥等项目,解决人民群众的“吃穿用”问题,至1982年,26个项目全面建成。1978年12月,党确定把全党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到1980年底,三线建设基本结束。这一时期,三线建设投资1492亿元,占同期全国基本建设总投资的36.4%。
第三阶段:1980—2006年,国务院决定全面调整三线建设。同年底,成立国务院三线建设调整改造规划办公室,着手分类调整1945个三线大中型企事业单位。至2006年,三线建设调整改造工作基本结束。
1980年至今是三线精神的延拓时期。
三线精神作为三线建设者在实践过程中长期形成的共同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其内涵主要是指艰苦创业、勇于创新、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
三线精神的内涵解读
三线精神是建设者们在三线建设的伟大实践中长期孕育的一种行为规范、价值标准和共同信念,在此基础上凝聚出的不朽精神:
艰苦创业是“三线精神”的基点;无私奉献是“三线精神”的灵魂;团结协作是“三线精神”的核心;勇于创新是“三线精神”的精髓。
三线精神承载了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共和国领袖的雄心壮志,承继了红船精神“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精神内核,是我们党红色基因谱系的重要一环,续写了中华民族精神的爱国主义篇章。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艰苦创业体现了中华民族代代传承的不畏艰险、顽强奋斗的意志品质,是千千万万三线建设者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顽强奋斗、建功立业的精神写照。
因为战备和保密的需要,当时的三线企业都要“靠山、分散、隐蔽”,建设在远离城市的地方,尤其是分布在中部和西南部广大山区,有的甚至是不通水电的不毛之地。在极其艰苦的生存和生产条件下,三线建设地区形成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艰苦创业精神。
在攀枝花开发初期,面对“七户人家一棵树”的艰苦环境,建设者们喊出了“天当罗帐地当床,金沙江是大澡堂。三块石头架口锅,帐篷搭在山窝窝”、“白天杠杠压、晚上压杠杠”等许多振奋人心的口号。以“先生产、后生活”为方针,攀枝花在弄弄坪建起几十间席棚,既是设计者们的集体宿舍,又是工作室,一张张“象牙微雕钢城”设计图就在“席棚设计院”里诞生。1970年7月1日,攀枝花炼出第一炉铁,1971年10月1日炼出第一炉钢。
无私奉献是中华民族最纯洁、最崇高的道德品质之一。三线建设时期,来自祖国各地的优秀儿女在“好人好马上三线”的号召下,为大家舍小家,奔赴边远、偏僻的三线建设战场,发扬敢打敢拼、永不言败的奉献精神,最终建立起共和国三线建设发展的丰碑。
建设者们立下“不想爹,不想妈,不想孩子不想家,一心想着攀枝花,不出铁水不回家”的誓言,多年不回家探亲,放弃与父母妻儿的温馨团聚。为实现发展祖国战略大后方钢铁事业这个梦想,他们“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
三线建设是新中国成立后一项重要的国家建设战略,建设规模大、持续时间长,是从国家经济建设和国家安全的大局来考虑的。因此,三线精神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在党的领导下,各行各业行动一致,进行大协作的团结精神。即实行社会主义国家认识统一,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特点,从宏观上把握和指导三线建设。这种宏观把握和指导是以中央与地方机构配合、各部委之间的配合、地方各部门之间的配合为条件的。
1964年8月,中央书记处会议决定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建设三线。一是投资力度大。中央集中财力向三线地区投资,为三线建设调运了大批物资设备。从1965年起,一些沿海工业企业向西部地区搬迁,当年新建项目也大多集中投放在西部地区。二是人员集中。“各路大军齐参战,弄弄坪上主战燃。机器轰鸣震天响,千军万马战犹酣。”
三线精神的时代意义
三线建设是我国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中西部地区进行的一场以备战为指导思想,以国防军工、交通、科技和基础工业为主体的大规模基本建设。因此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史的一部分。三线建设过程中留下了丰富的工业遗产,创造了不朽的工业奇迹,孕育了伟大的三线精神。
三线精神是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力量的重要体现,是中国自信的有力绽放,昭示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
众所周知,四川作为三线建设的重点省份和核心腹地之一,在三线建设中做出了重大贡献,“形成了独立完整、门类齐全的国防工业、交通、能源及基础工业体系,实现了党中央提出的在我国西部纵深地区建设一个比较完整的战略后方基地的目标。”可以说,没有三线建设就没有天府之国的当代科技发展基础和系统性的工业文明。
三线精神展示着中国精神。三线精神是在国际形势动荡、内忧外患的特定历史时期凝聚而成。“在数百万平方公里的偏远贫困地区建设战略后方的过程中形成,并在80年代后调整改造和西部大开发中发扬光大的。”三线建设的出发点就是为了确保国家安全、改善东西部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为我国在国际舞台与超级大国周旋赢得时间。这一点恰恰就是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缩写和使命担当。
三线精神灌注着中国力量。中国力量汇聚的是广大人民群众具有的巨大向心力和凝聚力。在三线建设过程中,党和政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三线建设历经了三个五年计划,共投入2050余亿元资金和几百万人力,安排了1100个建设项目。规模之大,时间之长,动员之广,行动之快,在我国建设史上是空前的,对以后的国民经济结构和布局,产生了深远影响。”三线建设唱响了创业之歌,三线建设照亮探索之路、点燃了奋进之火,浇灌出建设者们无私奉献的精神花朵。三线建设是中国力量的展示,是中国力量的体现!
三线精神绽放着中国自信。三线建设的历史,更加证明着党坚强领导的正确以及社会主义在中国确立、发展呈现出的制度优势,绽放着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自信自豪与自觉的光芒。三线精神体现和造就的这种自信,承载着近现代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不畏强权而追求国家独立、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的激情与毅力、拼搏与奋斗、创新与发展,是对革命理想的坚守、对党的无比信任、对现代化中国充满信心的具体体现。毋庸讳言,在三线建设这项浩大的工程与事业中,千千万万的建设者们无私地奉献出自己的汗水、青春,乃至生命。由广大建设者们浇筑而成的三线精神,是国家和民族面临严峻考验时的又一次艰苦卓绝的奋斗传奇,悬崖绝壁、深沟巨壑、崇山峻岭上深深烙印着以中国共产党人为主体的建设者们创造性实践的印痕,并在历史的岁月中固化为一种奋斗不止的文化,凝练成一种富强国家、幸福人民的精神。在这个意义上说,三线精神就是在特定历史阶段中国自信的绽放,是中国精神的充实丰富,是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一次早期发动。
三线精神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三线精神在三线建设的实践中形成,又反过来推动三线建设和西部大开发的实践不断向前发展。三线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根基,以社会主义为导向,以党的领导为灵魂的精神。
三线精神与土地革命战争中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和抗日战争中形成的延安精神、一脉相承,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充分体现。它不谨是三线建设者在社会主义建设征程上创造一个又一个建设奇迹的力量源泉,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取得胜利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
(本文源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