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三线建设决策60周年|难忘芙蓉矿区的三线岁月

文摘   2024-07-06 23:49   四川  


难忘芙蓉矿区的三线岁月

 图文|罗江珙   编辑|龙山

六十年前,党中央毛主席作出了三线建设的战略决策,数百万时代精英开赴三线地区,揭开了轰轰烈烈的三线建设的帷幕。1965年,位于川滇交界的珙县,也掀起了以芙蓉山等四大煤矿为主体的珙县煤炭三线建设。时隔六十年,那段火红岁月与三线精神,如同巍巍芙蓉山,成为永不褪色的红色记忆。


图为巡场矿区

珙县位于四川盆地与云贵高原结合部,矿产资源丰富,境内蕴藏丰富的无烟煤、石英沙、石灰石及硫铁矿等矿藏。巡场镇是珙县下属的小镇,位于川南边陲,是川滇黔三地物资集散地。由于地处三省交界和少数民族聚集地,清代设立“巡检司”,故名巡场镇。六十年代该镇人口不足万人,三线建设时期,大批来自全国各地的建设者开进巡场,支援煤炭建设,巡场镇常住人口剧增约三万余人。


图为珙县革委会生产指挥组文件

1965年春,随着珙县三线建设的展开,根据四川省委、宜宾行署的安排布置,珙县迅速成立“珙县重点建设领导小组”,由副县长张固恒亲自担任组长,负责领导和协调珙县地方支援三线建设工作。县委县政府积极开展宣传工作,向全县人民群众讲明重点工程的意义及三线建设非同寻常的决策,提高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并号召全县人民用抗美援朝的热情去支援三线建设,为珙县三线建设提供了有力的后勤保障。


图为巡场成立革委会

勤劳朴实的珙县人民与广大三线建设者肩并肩,心相连,齐心协力修铁路,建矿山,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如白皎公社的农民甘愿将自己的住房腾出来,让给矿区建设者居住;珙县号召各公社扩大粮食、油料和蔬菜的种植面积,保障矿区职工家属粮油蔬菜供应;勤劳朴实的珙县人民就像当年淮海战役支前民工一样,拉着板车,推着独轮车,甚至赶着牛车,为修建矿区铁路、金沙湾火车站和巡场煤矿仓库,运送建材物资,他们用实际行动支援了矿区建设。

珙县三线建设是以煤炭工业为先导,以铁路交通为重点,以地质勘探、电力、工程建设、建材(宜珙水泥厂、重钢珙粘矿)等相关配套项目为辅助,在巡场、芙蓉山、杉木树全面铺开。


图为巡场矿区

重点建设项目上马后带来诸多问题。六十年代中期,芙蓉矿区建设工程上马,四川省地质局二○二地质队进驻巡场(先后有四个工程处参加矿井和地面工程设施建设),随后宜珙铁路工程处、宜珙水泥厂等三线建设单位落户巡场,一时间成千上万的建设大军及家属,大量涌入珙县巡场镇,给珙县带来了不小的压力,居民生活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当时巡场是个人口不足万人小镇,既要解决建设大军的吃住的问题,又要解决土地划拨,协调解决生产生活物资供应等问题。随着驻地生产生活的需求量扩大,商业服务成了大问题。

1965年四川省芙蓉矿区建设指挥部成立,珙县副县长张固恒担任副指挥长,协调地方与矿区之间的工作。为确保重点工程建设,川南三线工作组根据当时情况,提出了商业服务要及时跟上,确保建设大军的基本供应。随后根据要求,宜宾专区下发了《关于安排重点建设设立工矿区商业通知》的文件,凡是涉及到“三线建设”项目的各县,均要为建设方提供后勤服务保障。


图为芙蓉矿务局业余宣传队

如何做好三线厂矿的后勤生活供应,成为当地政府各部门支援“重点建设”任务的重中之重。根据西南局支援重点建设财贸工作小组,到芙蓉矿区了解的情况,如杉木树矿井几百人,无商业网点;采石厂也没设置网点,有一千多职工要到几公里外的场街上购买生活用品。因此,由宜宾地区商业局牵头,在全区工矿工区增加了11个工矿贸易公司,面向三线建设,服务厂矿职工。根据宜宾专区的指示,1965年4月,“珙县工矿贸易公司”筹备成立,在宜宾专区商业局的支持下,从宜宾、叙永、珙县等地调入人员组建工矿贸易公司,从而确保了工区生产建设和矿区生活所需。建设初期,商业工作重点是“两保证”,一是保证工业建设的物资供应,二是保证职工家属的生活资料的供应,确保重点工程建设和满足职工生活需要。


图为珙县城镇粮油本

商业体制按政企合一,实行珙县商业局与芙蓉矿区双重领导,当时叫“珙县芙蓉工矿公司”(以下简称工矿公司),属于工矿商业的后勤服务体系。工矿公司先在建井单位的四大工地,设立服务网点或代销店,后又在金沙湾、宜珙水泥厂分别设立代销店,解决了职工家属生活资料供应的问题。

在开办之初,四大矿商店由各矿区提供商业点(门市部),各矿在建设初期条件艰苦,门市一般都是简易的“干打垒”房子。

为适应矿区建设的需要,工矿公司主要开设了国营理发店、国营旅社、蔬菜门市部、早晚门市部、糖果厂、冰糕厂、酱园厂等商业服务部门,工矿公司的广大职工辛勤工作,热情服务,全心全意为矿区建设做好服务工作,受到了矿区职工家属的高度认可和赞扬。

说到服务矿区,除了工矿贸易公司以外还有另外三个单位。

“珙县粮油食品经营站”简称粮站,粮站在确保工矿区职工家属和城镇居民粮油副食供应以外,每月还为四大矿区职工提供保健食品,如清油、黄豆等油类、副食;特别是从事煤矿井下繁重体力劳动的职工,粮食定量比一般人要高很多,一般居民每月定量25斤,井下矿工45斤,增加了粮食调拨供应量。粮站为保证物资供应,想千方设百计,由县外调拨供应部队使用,全力满足矿区的供应,有力支持了矿区建设。  


图为粮油票

为确保国家重点工程项目如期建成,由珙县人民政府决定,珙县商业局牵头,在原巡场供销社屠宰场的基础上,扩大组建了“珙县巡场肉类食品经营站”,简称“经营站”。主要向矿区职工和居民提供猪肉食品,每人每月供应一斤猪肉,被称为职工保健食品。有一段时期,猪肉供应紧张,不得不从外地调来咸肉补充市场供应,后来条件好转,又在巡场修建了冰库以满足肉食品的保障供应。


图为巡场镇洪水

在计划经济时期,一个山区小县能做到如此周到的后勤保障,已经是竭尽所能了。

在珙县三线建设中,珙县县委、县政府和珙县人民群众,积极参与三线建设,从人力、物力、财力等各个方面支援各厂矿单位,先后在巡场、白皎、芙蓉、杉木树矿、巡场矿建立了工矿商店、工行分理处和邮电所等代办点,后来巡场成立税务分局,巡场派出所升为一类派出所等,有力支援了芙蓉矿区的建设。

除了生产、生活的物资供应和保障外,后期还集中解决了职工家属的医疗和子女教育等后顾之忧。工矿贸易公司、粮站、经营站的设立为矿区建设,提供了有力的后勤保障,同时也推动了巡场镇的经济繁荣,为珙县县城的迁入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精神。

三线建设虽然已经成为历史,但珙县人民不会忘记,巡场人民不会忘记,芙蓉矿区的职工家属不会忘记,那是一段可歌可泣的火红岁月。





三线记忆
回顾历史,传承精神——记住三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