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四川宜宾,首先让人联想到的莫过于甘美醇厚的五粮液酒。其实,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宜宾的经济主要靠“一白一黑”两大支柱产业,“白”当然就是白酒五粮液,而“黑”指的是什么,一般人很少知晓。
其实,黑代表的就是“黑黄金”——煤炭。
煤炭是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也是极其宝贵的能源,三线建设更离不开能源的支撑。
三线建设时期,我国煤炭工业重点建设项目在全国布局有12个矿区,四川省就有两个:重庆的綦江县和宜宾的珙县。
地处于川滇交界的四川省珙县芙蓉山,蕴藏着丰富的煤炭资源,而且是四川地区最大的无烟煤基地,名气很大。
1964年下半年,芙蓉矿开始筹建。1965年4月成立芙蓉矿区建设指挥部,此项工程成为煤炭部部属三线工程重点项目,被列为打“歼灭战”的重点之一,设计能力为年产煤炭360万吨。
白皎矿井建设歼灭战,井巷工程表
芙蓉矿区建设正值三线建设时期。
1965年,煤炭工业部对全国部属施工单位进行统一编号,在四川的四个施工企业分别编为∶ 煤炭工业部第五十四工程处、第五十五、第五十八和第四十工程处, 由芙蓉矿区建设指挥部统一管理,统一调度,统一指挥。这四个工程处先后承担着矿区大规模的井下和地面设施建设的全部重任。
川煤五处首届“三代会”向出席代表赠送毛主席像章纪念品
四川煤矿基本建设第五工程处,简称川煤五处。川煤五处的前身是1953年组建的南桐土木工程处,后来改名西南煤炭基建二处、四川第一建井公司、煤炭工业部第五十四工程处,最后正式定名为四川省煤矿基本建设第五工程处。
川煤五处是一支专业技术过硬的建井先锋,队伍常年战斗在地层深处,并碾转各地,建设过多个重点工程和重点矿区(南桐、中梁山、华蓥山等),在全国煤炭系统中很有名气,其中最值得抒写的是在三线建设时期,参加过芙蓉矿区的建设。
1965年6月,根据四川省煤炭厅的指令,川煤五处快速从300多公里以外的省城成都工区、南桐基地,日夜兼程奔赴川南、挻进珙县,在川南山区摆开战场,投入到“芙蓉煤田”工业大会战。
白皎矿井 《作战计划》 草案,编制单位:煤炭工业部第五十四工程处 1966年
川煤五处开赴芙蓉矿区,主要参加修建矿井工程及配套附属辅助设施(输电、水源、建筑等)的建设,从1965年至1988年间先后建成白皎矿井、芙蓉矿井、巡场矿井、杉木树矿扩改建及后珙一井建设。
初来乍到,施工环境和生活条件非常艰苦,但参见会战的五处干部职工们,在听说了毛主席讲“三线建设搞不起来,我睡不着觉”后,五处的建设者主动请战、克难进取,地上地下同时开工作业,开山劈石,建井筑矿,日夜奋战在芙蓉山下,用辛勤的战果诠释着责任与担当,为矿区投产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在会战最酣时,五处采用柴油发电设备,掘井建巷,将近百吨的设备和材料肩挑背扛,运到一线工地。顶高温、战严寒夜以继日地加快生产进度。早出煤出好煤,早日建好矿区,让毛主席睡好觉,这是五处人的共同心愿。
值得一提的是,在1966年12月,川煤五处121队与辽宁抚顺矿503队在芙蓉白皎矿开展大比武,辽宁省503队是一支王牌掘进队,曾多次创造全国煤矿掘进的纪录,五处121队也是全国煤矿施工队伍中有名的速度快、质量好的队伍。
两支王牌对王牌,到底花落谁家?比赛期间,川煤五处的全国煤炭系统劳模杨云成(外号“杨老虎”)连续八小时不休息,带头干、抢着干,最后在杨老虎的带领下,川煤五处超额完成任务,拔得头筹。
1975年煤炭工业部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全国煤炭采掘队长工作”会议,川煤五处在会上受到表彰。在芙蓉矿区工业学大庆活动中,五处被授予“大庆式”企业,成为宜宾地区工业学大庆中的一面旗帜。
该处曾创造很多成绩,多次被评为全国和煤炭系统基建工程质量优胜单位,优胜工程处,荣获“万米水平处”称号。
川煤五处经历筹建之初,芙蓉矿区三线建设,90年代国企改制走向市场等风雨历程。该处在重庆合江三汇坝、万盛设有后勤基地,在基地建有办公大楼、家属区、子弟学校、工人俱乐部、医疗所、苏式专家楼、农场,还设有驻渝办事处等相关机构。
1986年川煤五处划归芙蓉矿务局管理,芙蓉矿务局在万盛设有办事处及职工医疗分院机构,重庆直辖后留在渝,更名重庆中环建设有限公司。
川煤五处
川煤五处“投产纪念”
不忘来时路,方知向何生。芙蓉矿区三线建设的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虽已离我们远去,川煤五处也已谈出了历史,但是,在珙县这片热土上,五处的全体建设者用汗水和智慧建成的地下矿井和地上建筑,依旧在;五处建设者用激情、热血乃至生命铸就的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精神,依旧在.....
他们的故事永远留在芙蓉山,他们的名字永远留在珙县人民的记忆中,他们的精神永远激励着珙县人民为建设家乡而奋斗不息!
(图文提供:罗江珙 资料来源《煤炭志四川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