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花山 一代风流词人的归宿地

文摘   2024-07-28 23:58   四川  




散文随笔




一代风流词人的归宿地

   在我的故乡鄂北枣阳市兴隆集  

     有一座名为花山的小山丘,位于兴隆集

     西北三里处,与二十里开外的霸山遥遥相望。

     在这史称“九十九道岗”的鄂北地界,花山其实

     算不上山,顶多是一座土丘而已,既没什么气势,

     又没什么名气,只是这山的名字听起来有些香艳

    ——花山。花山其实与大名鼎鼎的宋词婉约派大师

     柳永,有着某种神秘的关联,花山隐藏着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




才华横溢柳三变


01

花山与霸山相比,那真是小巫见大巫。在《枣阳县志》上有记载,传说春秋战国时期楚武王曾在此狩猎,楚国乃春秋五霸,此山因之得名霸山。花山相比霸山,明显要矮得不止三分,而至少矮了三十分。花山山势平缓,全山无主峰,北坡略陡。山上松树密布,山边杂花生树,芳草萋萋,山脚下是一湾浅浅的金鸡河。如此一座小山如何与一代赫赫有名的词人柳永有关联呢?

据《枣阳县志》记载:宋词人柳柳永墓在兴隆花山。寥寥数语道出一代词人的最后归宿。据地方志载,清明时节,历代文人多来此凭吊,名“吊柳会”。相传古时花山山顶上曾经有庙一座,庙前长有一株菊花,盛开时鲜红妖冶,风姿绰约,远近文人墨客争相观赏,久之,此山即以“花儿”为名。不过,当地也有人称是为纪念生前“偎红倚翠”、风流不羁的柳永而取此名的。假若这么一座小山丘真是柳永的归宿地,显然与柳永煊赫的大名不相匹配,再说史称柳永羁旅京城汴京十数年,汴京开封与枣阳相距五六百华里,柳永怎么会流落到鄂北枣阳,又是怎么被安葬在这偏僻的花山呢?

关于柳永的生卒时间史籍上未见明载,有据可考的是柳永为北宋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人称柳七。早年常出入于歌楼舞榭,科举屡试不中,直至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才中进士。柳永通晓音律,多为教坊乐工、歌妓填写歌词,其词在当时流传甚广,有“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之说。

在有着五千年文化底蕴的中华沃土上,无论一个人多么有才华,你必须适应身处的环境,要学会入乡随俗,学会隐忍低调、左右逢源,才能混迹于社会。柳永出生官宦家庭,生性风流、放浪不羁,这就为其自身的职业生涯埋下了不幸的种子。柳永一辈子经历坎坷、仕途不顺,主要源于他的性格。

纵观柳大词人的一生,可以发现有几大因素制约着他对仕途的追逐:一是柳永得罪了老板,皇帝老子相不中他的做派。学而优则仕,这是千百年来中国文人的终极目标,柳永对此苦苦追求,虽行为不羁,但求仕做官的目标没变。


白衣卿相柳永


02




第一次考场失误可以理解,第二次名落孙山给柳永的打击有点大,本应揉揉肚子算了,可他却犯了文人的大忌——恃才傲物,竟敢发牢骚、耍小性子,借词排解胸中愤懑,传到皇帝耳中,得罪了职场上最大的老板——宋仁宗,本已成绩合格,仁宗却御批了一行字——“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功名对你毫无用处,纵使你满腹经纶。

其二,柳永找关系找错了对象,官老爷们心生妒忌。柳永两次应试不第,便想找关系疏通,可是柳永没寻对路子,再说其以才自荐的方式也不妥当。人说,同行是冤家,你以为自己会写词就了不起了。当他拿着自己的新作找到当朝宰相同是文人的晏殊请托之时,显然没料到会遭受白眼。还有其他一些在职的文友们也纷纷嗤之以鼻。

其三,柳永拍马屁拍错了地方,羊肉没吃着反惹一身骚。本来想拍皇帝的马屁,却恰恰拍在了马蹄上。仁宗年间,天上出现了老人星,柳永以此为祥瑞,作了一首《醉蓬莱》,其中某些词句与仁宗以前所作的词极为相近,那是仁宗写给去世的父亲真宗的,柳永此举愚蠢到顶,让仁宗大为光火。本来一首《望海潮》是歌咏钱塘繁华胜景的,却撩拨得北方完颜氏眼红,成了胡人发动武力侵占江南的借口。

四是柳永行为不检点,犯了朝廷的忌讳。虽说当时北宋经济文化繁荣,社会开放,但朝廷命官出入民间妓楼是要入罪的,几近天命之年,他才有所收敛。柳永以为皇帝、权臣可以私下同名媛、名妓勾勾搭搭,他一堂堂词家也能如此,岂知这些都是潜规则,上不了台面的,再说你一个小小的屯田员外郎算什么?还没混到那个级别嘛!

然而,柳永就是柳永,率直、张扬的个性无法改变。他把屡次的碰壁化作一腔幽怨,开始留恋勾栏青楼,沉醉于花前月下,但生活费用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柳永不好意思向家里讨要,细软盘缠一时成了问题,好在歌伎们纷纷伸出温柔的小手,管他吃住,还给他发稿费,柳永感念她们,勤奋作词谱曲,整日忙碌在那些起伏有致、摇曳生姿的韵律和歌伎风摆杨柳、秋波频传的丽影之间。柳永的十七个春秋,全部消耗在这里,他与歌伎们共尝人间冷暖,共度世态炎凉。官场、仕途的失落和羞辱,在烟花柳巷得到舒缓、发泄。这里才是他的舞台,才是他的事业,才是他的辉煌人生。


花山松涛阵阵


03

柳永四十七岁那年,历经四次大考,终于考中了进士。而在这十七年中,柳永经历了真宗和仁宗两朝。而这两朝四次大考中,共取士近千人,在这些人当中,有人顺利当上了官,甚至显赫一时。然而这些当官的,早已被重重尘埃湮灭,唯独柳永让历史记住了。柳永在四十七岁之后,去做了一个屯田员外郎的小官,但没有什么意思,在落魄与无奈中,走进了永远的寂寞。

柳永在宋史中没有传记,只有前人笔记中星星点点的记录,但是,他的作品却照亮了一个时代。由于《宋史》中没有柳永的传记,当时文人学士的诗文集里也没有关柳永的记载,所以柳永的生卒年限都没有定论。而现在关于他卒葬地的说法都来自宋人和清人的笔记,且是零星记载,传闻各异,难以定论。有葬襄阳说,葬江苏仪征说和葬枣阳花山说,这些定论由史学家去继续研究,不在此赘述和争论。《枣阳县志》记载:“宋词人柳耆卿(即柳永)墓在兴隆花山”。据说柳永晚年游历到枣阳,与教坊乐工和歌妓为伴,靠作曲填词度日。

枣阳是历史上“随枣走廊”的重要起点,从襄阳到汉口,走陆路必须通过这一段两山(北边桐柏山,南边大洪山)夹一狭窄的走廊,而兴隆集正钉在这走廊上。古代这里虽不是南船北马的重要码头,但也是一个商贾如云的集镇。

柳永如何从汴京来到枣阳,后又流落到枣阳兴隆集一带,历史上没有详细记载,但我们可以想象北宋当年的社会背景和柳永的窘迫生活,可能也是吃了上顿儿没下顿儿,就靠着歌伎们挣点小钱,买米下锅。一千多年前,地处鄂北的枣阳比不得东京汴梁的繁华和发达,县城小且穷,歌伎的生意也不是天天都有,只好随着教坊乐工和歌妓一起下乡赶场。在一次赶场途中因病客死在一家路边客栈,柳永走完了一生。死后多天后,歌妓们凑钱将他草草被安葬这个小山丘上在他出殡时,满城歌姬身着缟素,为他送别。每到清明,枣阳县花山,远近的人都会携着酒肴,在柳永墓前祭拜。

穿过历史的迷雾,柳永坎坷一生和他那凄美婉约的诗词歌赋,早已成为文人骚客茶余饭后的谈资。一代文豪虽远去,那满山的松柏涛声阵阵,仿佛声声哀叹,声声悲切,吟唱着“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歌调,那萋萋芳草摇曳着千年的哀怨,诉说着大词人凄婉的一生。





       




排版|龙山

文案|龙山

图片|网络





三线记忆
回顾历史,传承精神——记住三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