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牛山腹地:三线厂自办知青农场
文摘
文化
2023-12-22 19:02
四川
图文|凤麟
编辑|龙山
谨以此文纪念毛泽东主席诞辰130周年!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我国在中西部13个省区开展以国防军工为主体,包括交通、能源、科技等大规模的基本建设,史称三线建设。在三线建设过程中,三线企业吸纳招收了大量的下乡知识青年,极大地缓解了就业压力。到了七十年代,三线老职工的子女们长大了,他们中学毕业后,依然面临着就业难的问题。为了缓解就业压力,一些三线单位依照知青上山下乡的精神,积极与地方合作开办农场,安置工厂子弟。深居伏牛山腹地的化工部第二胶片厂(代号130厂),正是在这样的特定环境下,在内乡县开办了五四青年农场。第二胶片厂区一角
当年支援二胶厂建设的各路职工,建厂初期达到就业年龄的子女,基本上招工进厂参加了工作。到了1976年,鉴于二胶厂相继有不少子女及亲属中学毕业,当时尚没有招工就业的指标。而大学生源是从基层选拔推荐,招收的工农兵学员。刚毕业的中学生一般不经基层锻炼,是没有资格进入大学的。所以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正是时代的潮流。考虑零散参与地方中学毕业生知青上山下乡存在诸多麻烦,厂部研究决定,成立知青办,并投资二十余万元(不包括农场运营后日常支持的生产、生活物资消耗),筹办知青农场,拟自行安排中学毕业生子弟。由于工厂与地方关系较好,受到了内乡县的大力支持。县知青办直接出面协调选址,在余关公社选出一片百余亩的岗坡荒地,建设二胶农场。筹备组马不停蹄,报批计划,南下北上,采购砖石木料建材,招募附近贫下中农代表,筹办各类生活物资…仅仅三五个月,两排平房拔地而起。内乡(二胶厂)五四青年农场建成。通过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动员家长,教育学生,响应国家号召上山下乡,扎根农村,建设农村,奉献青春。几十名本厂七七届的中学毕业知青进驻,并将已在当地红旗林场下乡的本厂十余名知青子弟转入。余关公社又主动支援,派驻两名管理干部。厂里投资、购买的拖拉机等机械、工具,柴油、化肥等生产、生活资料一应俱全。又常驻一台大货车,以备运输之需。知青三夏收麦忙
通过农场知青的齐心协力地辛勤劳动,一年下来,小麦亩产居然达近500斤。就连附近村庄的老百姓都啧啧赞羡称奇:多少年的荒岗竟然赛过我们的熟地!有在农场下过乡的职工回忆,顶着烈日一镰一镰割麦子,从这头到地那头,累的腰都直不起来,躺在麦茬地上就能睡着。刀砍手拔清理地里的苞谷杆,手都磨出血口子。女知青更是多一层生理磨难…秋收玉米
苦,的确能锻炼人啊!这是当年知青们回首往事,发自肺腑的感慨。而管理同样困难重重。曾负责农场管理的老同志诉过难处:考察落实地段,大雨滂沱,车陷在泥里,大家光脚一点点艰难推车,最后,和县知青办主任一起,都滚成了泥人。知青们都是青春旺盛、血气方刚,十几岁的小青年,思想行为活跃。稍有疏怠,就可能出现差池。还要融洽处理好地方和附近农民的关系。有过一件趣事。接待之需,买了一条四块多钱的好烟,回厂竟然没人敢同意给报销,辗转报经厂党委书记签字才算办妥(当时是党委领导下的负责制)。的确,那时候人们普遍消费的是几分到一两毛钱的香烟,四毛几一盒的香烟已高档奢侈了。国营企业的财务制度是极为严格的。工余自娱自乐的女知青们
计划经济体制,用工管理制度严格。央企是随着项目定员,部委红头文件,确定招工指标,商同地方招工。主管招工的是地方各级劳动部门。只有填制齐全,各主管单位审批大红印章齐备的招工表,装入个人档案,才能成为一名正式职工。那时的大中专毕业学生就业,国家包分配,基本不存在毕业就失业的问题。二胶建厂进入的第一批大学生,均来自于全国著名院校。大家怀揣分配函件,来化工部报到—心中无不兴奋,能够来到北京上班啦!在和平里一段培训,居然全部来到远离城市的大山沟里,心中落差可想而知。好在那时的青年人,在毛泽东思想的教育下,有着较高的思想觉悟,有为国家建设献身的理想。来到三线深山,大家都无怨言,任劳任怨,一心投入工作。许多人真的就是“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有位老领导曾经感慨,那时的大学生政审、思想、专业教育、考核考察及其严格,某些著名院校的毕业生档案里,大红印章就醒目的盖着“适宜在保密单位工作”等打保票般的定性推介。现在的大学生,恐怕是拿绳子也难栓在山沟里。网络图片
“扎根农村一辈子”毕竟是口号。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知青感觉招工无望,陆续有人脱离农场,迁移回东北等地老家,错过了就业机会。1977年恢复高考,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进,青年人就业机会增多,形式多样,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随之结束。1980年初,农场知青基本都被招工进厂。二胶五四青年场从此废弃,工厂仅开回一台小型拖拉机,分配给厂里家属五七队,其余资产尽数留给当地公社和生产大队。前些年,一群在农场下过乡的职工,曾去故地重游,艳阳春风依旧,一地庄稼绿意盎然,农场建筑早已荡然无存。再也看不到这里曾有过的一场轰轰烈烈的场景。唯余一群经历者的一番唏嘘凭吊。二胶厂知青农场虽然仅仅办了三年,但却承载了那个时期一代人的一种深沉艰辛的时代记忆,刻入心中永远抹不掉的三线建设和上山下乡的烙印。 凤麟,原名冯大林,祖籍河南方城,曾参加过豫西三线建设,从事企业管理。常年驻京,曾借调部委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