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三线建设60周年|风雨中的三线人

文摘   情感   2024-04-17 19:36   四川  

纪念三线建设战略决策60周年


撰文|龙山


今年是纪念三线建设战略决策60周年,六十年前的1964年,面对波云诡谲的国际局势和战争阴云的笼罩,党中央毛主席作出了三线建设、加强备战的战略决策。一场以国防军工为主体,包括交通、能源、科技、基础设施等大规模的基本建设,在我国中西部的纵深腹地秘密展开。三线建设跨越三个“五年计划”,国家投资2050多亿元,几百万人用17年时间,在中西部地区建成了2000多家工矿企业和科研院所,为增强我国国防实力,改善生产力布局以及中西部工业化做出了极大贡献。

由此出现了一个特殊群体——三线建设者及家属子弟,截至目前,据不完全统计,这个庞大的群体有3000万人之巨,形成了独特的三线文化,孕育了三线精神。为方便行文,这个特殊群体用“三线人”来指代。

三线人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有来自东北三省的,有来自津京地区的,有来自大上海的,还有来自各省大中城市的,用“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这句话伟人的话来描述,再贴切不过了。

当年,党中央毛主席一声号令“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为了加快三线建设,同帝修反抢时间,他们打起背包,告别家乡,奔赴三线,从此以厂为家,与大山相伴。

三线建设时期,他们在大山深处隐名埋姓,“献了青春献终身”,在中西部深山老林,建起了两千多家厂矿企业、科研院所,筑起了坚固的国防大后方。改革开放年代,他们被迫牺牲自己的利益,“献了终身献子孙”,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包括他们的子弟,在那场声势浩大的国企改制中,失去了耐以生存的工作,为了生活只得四处奔波,生活艰难。


三线人是产业工人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年他们的付出要远大于同期地方国营厂矿工人。在1964年前,大多数国营工厂建在大中城市或者县城里,从交通、基础设施、生活条件等方面来说,远比后来的三线厂矿条件要好。即使国企改制后,这些企业的职工不管是再就业还是自谋出路,也比三线人的条件要好得多。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受国家政策调整影响,三线企业普遍存在军品不足,生产经营陷入低谷。国家提出三线调整改造,战略转移,三线企业虽然经营困难,但也不得不重新选址建新厂,所谓企业二次创业,谈何容易?三线企业除了维持老厂的生产生活经营,还得在几百上千里外的城郊建新厂,困难重重。

在那个闹哄哄的国企改制年代,大多数三线企业是处于等米下锅的状态,产品卖不出去,工资还要按时发,新厂还得抓紧建,钱从哪里来?很多企业不得不借债维持生产经营,甚至走上了借新债还旧债的坎坷路,将就着完成搬迁任务。然而,三线厂刚刚搬进新家还来不及喘口气,大规模的国企改制接踵而至,三线企业在银行里再也借不到钱了,借新债还旧债的游戏无法玩下去,接下来就是企业资不抵债、法院宣布破产、三线工人下岗,自谋出路。用老百姓的通俗话说就是“爹死娘嫁人——各人顾各人”。

国企改制,破产下岗,自谋出路是九十年代的普遍现象,即便是下岗和自谋生路,三线人也与地方国企有很大差异。

长期生活在大山里的三线人,来到城里不久,那是三方黑四方,既没有人脉关系,也没有资源,有些人还没有一技之长,那才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在同一座城市里,与同期的地方企业下岗工人相比,各方面都先天不足。地方国营企业工人长期在城市里工作生活,他们有自己的房子,熟悉城市的环境,有一定的人脉关系,有自己的小圈子,在找工作、竞争上岗、自谋出路等方面,要胜过初来乍到的三线下岗人。

破产后三线人在那段时间,失去工作,生活艰难困苦,处境还不如郊区的农民,农民有地有房,而他们除了糊口还要交社保沦为城市郊区的边缘人;他们的二代、三代为了生计不得不外出打工,游离于城市与郊区之间;他们来自四面八方,厂子没了,故乡也只是在远方的梦里,他们中的很多人埋骨他乡,一生都在念叨的老家,再也回不去了!

(图片源自网络)






三线记忆
回顾历史,传承精神——记住三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