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曾远去的共和国工业化记忆(中)

文摘   2025-01-08 13:14   四川  

未曾远去的记忆







“156工程”实施


为了实施156项工程,需要配套兴建的工程数目是庞大的,以东北辽宁省为例,156工程项目在辽宁有24项,为了与这24项重点工程配套,辽宁在沈阳、大连、抚顺、本溪、安东(今丹东)等地安排了省市重点工程项目730个。大大小小的施工项目不胜枚举,仅是限额以上较大的项目,平均每天就有一个开工或者竣工。


一大批过去没有的基础工业,开始在新中国的大地上一个个建立起来。1953年年底,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等三大工程建成投产,成为新中国最为重要的钢铁工业基地。1956年,新中国第一个生产载重汽车的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辆汽车,长春也由此成为我国的汽车城;新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沈阳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新中国第一个制造机床的工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新中国第一座生产电子管的工厂——北京电子管厂正式投产。1957年,飞架南北的武汉长江大桥建成,连接了长江南北的交通。青藏、康藏、新藏公路也建成通车,沟通了西藏和内地的联系。由于基本建设投资半数以上投放内地,一大批工矿企业在内地兴办,使旧中国工业过分偏于沿海的不合理布局初步得到改进。

“一五”期间工业生产所取得的成就,远远超过了旧中国的100年,同世界其他国家工业起飞时期的增长速度相比,也是名列前茅的。


正是由于中央领导集体的坚定和果断,以及苏联的大力帮助,在全国人民的辛勤努力下,到1957年年底,第一个五年建设计划的主要指标大都提前完成了。


苏联对新中国的援建


苏联对中国的援助是真诚的。

19世纪中叶,英国保守党首相迪斯雷利曾经说过一句名言——“没有永恒的敌人,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这句话揭开了国与国之间的交往准则。但是,苏联对中国的援助是真心诚意的,可以说苏联当时自己有什么工业装备就直接给中国复制一份,甚至核武器这种大炸逼都曾帮助搞,不是以利益可以简单涵盖的。


当时的苏联是有共产主义热情的,再加上苏联民族性格,会义不容辞地扶助自己阵营内国家的。

早在1949年6月,斯大林向刘少奇率领的中共代表团允诺,苏联将向中国提供歼击机,帮助建立飞机修造厂。


苏联对中国的援助是同心协力的。

在对中国的援助中,苏联和东欧国家提供了厂矿的设计,特别是工艺设计和相关机器设备设计、建筑设计等。他们的工程设计院和对口企业承担了援华项目的方案拟订和论证、工程设计图纸和资料准备等。


苏联和东欧提供的机器设备装备了煤矿、电站、钢铁冶炼和加工厂、有色金属厂矿、稀有金属厂矿、化工厂、机床工具制造厂、重型机器制造厂、汽车制造厂、拖拉机制造厂、铁路车辆厂、飞机制造厂、飞机发动机制造厂、坦克制造厂、动力和发电设备制造厂、矿山机械厂、石油机械厂、电工器材厂、仪表厂、无线电厂、特种纸厂、糖厂、制药厂等企业,提升了中国采煤、采矿、冶金、金属加工、炼油、氮肥厂、塑料厂成型车间、合成纤维厂、丙纶抽丝厂、玻璃厂、水泥厂、制药等方面的工艺水平,填补了很多技术空白,使工业品的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



通过援建项目的成套设备、工艺资料和其他技术资料,苏联直接向中国提供了重型机器设备、机床、量具刃具、动力设备、发电设备、矿山机械、采油设备、炼油设备、汽车、履带式拖拉机、仪表、轴承、开关、整流器、胶片、重型火炮、坦克、坦克发动机、米格喷气式战斗机、飞机发动机、火箭等产品的设计及其制造技术,以及合金钢、石油产品等加工技术。东欧国家向中国提供了仪表、无线电零件等产品设计和制造技术。另外,苏联通过科学技术合作和其他渠道向中国提供了机床、汽车、拖拉机、动力机械、铁路机车、电工器材、兵器等产品的设计或制造工艺资料。


20世纪50年代初期,苏联仍处于战争恢复阶段,经济上还算不上富裕。当时俄罗斯一些学者认为,该时期苏中关系在经济方面对苏联是不利的,是不对等的,因为苏联提供了复杂的机器设备、工艺规程、内容丰富的科技资料,提供了其他科学集约化生产方式,派遣了大量的技术专家和干部,还提供了许多其他在发展经济和提高人民生活方面虽然自己也迫切需要的东西,而且有很多项目是无偿地提供。苏联高层对此做了说服工作。


由此,对于中国工业体系的建立有重要意义的“156项工程”得以全面展开。





苏联专家援华


两国领导人对苏联专家来华工作极为重视,专家的聘请与派遣往往是在国家领导人之间直接交涉。当援助“156项工程”建设的第一批苏联专家来华时,斯大林曾指示,苏联专家的任务就是把所有的知识和技能告诉中国人,直到他们学会为止。


与此同时,中国方面倡导“全面学习苏联”。1952年11月11日,毛泽东批示:“凡有苏联顾问之单位,务必彻底解决干部中是否全心全意向苏联专家学习的问题,凡不虚心学习者应受到批评。”


由于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初创时缺乏经验,缺少懂专业而又忠于人民政府的技术干部,为了落实“156项工程”建设项目,苏联派遣了一批又一批苏联专家和技术人员来华工作。


1950年2月,毛泽东和周恩来访苏时聘请了第一批16个苏联设计组;随后,聘请了第二批3个苏联设计组;1951年聘请第三批23个苏联设计组。根据中国公布的统计材料,1950~1953年先后到中国帮助经济建设工作的苏联专家共计1093人。(而根据苏联公布的统计材料,1951~1953年到中国工作的高级专家已有1210人。)


苏联政府还先后派出5个综合专家组(即黄河、汉水综合规划组;电气化组;黑色冶金与有色冶金组;机器制造工业组;船舶制造工业组)帮助新中国进行全国性规划、配置和设计工作。此外,还派遣一个森林航测组,帮助中国将内蒙古、东北、西南的2000万公顷左右的林区航测清楚,并做开采的规划。还决定派遣200名设计专家、50名地质专家来华帮助进行设计和勘探,并帮助培训人员。


“一五”期间在华苏联专家人数持续增长。据苏方统计,在1954~1957年工业项目建设过程中,根据双方经济和技术合作协定,苏联派遣了近5000名专家,其中1954年983名,1955年963名;1956年1936名,1957年952名。到1956年,在华工作的苏联专家人数达到高峰,为3113人,其中技术专家2213人、经济顾问123人、科学和文化领域的顾问和专家403人、军事顾问和专家374人。


苏联还利用高等教育为中国培养大批管理和技术人才。为了配合工业化建设,培养更多的专业技术人才,在中国建立了26所涉及炼钢、采矿和地质等各种专业的工程学院。院校内部按照苏联的做法,制定统一的教学计划、规定教材和教科书。课程教学大纲、具体目标、学年或学期学习的种种细目等,都是仿效苏联制定的。许多学校直接使用大量的苏联教材,有些课程由苏联专家亲自讲授。当时在高等院校任教的苏联教师近600人,俄语成为各个大学的必修课。到1956年,从俄文译成中文的教科书约有1400种。同时,苏联专家通过讲授技术课、现场指导工作、翻译讲解文献资料等各种方式,向新中国的干部、工人传授知识和经验。在苏联援建的项目中,几乎每个厂的厂长、总工程师以及技术骨干都在苏联接受过专业培训。


同期,中国也直接派员到苏联去学习:1952年中央和东北计委抽调在职干部273名,教育部及各经济部门所属高等院校挑选学生287名,派往苏联留学。同年中央9个部委174名技术干部,东北工业局所属各公司560名前往苏联实习。


1953年教育部准备送往苏联1300名留学生,其中财经系统650名。此外中央财经委还拟选派500-600名实习生。


1952年,苏联以提供科学技术援助的方法另接受了144名中国专家在苏联进行生产技术实习。

苏联为中国发展持续批量化的造就了各类技术人才,让中国工业有了造血能力,能够逐渐实现自我升级。



“156”工程项目概述


东北地区:黑龙江省是国家工业建设的重点地区之一,苏联帮助我国建设的156项工程,有22项在黑龙江省,其中有13项在哈尔滨市布局,形成了以国有大中型企业为主体、重工业为重心的工业经济结构,如哈尔滨电机厂、哈尔滨汽轮机厂、哈尔滨锅炉厂、哈尔滨轴承厂、哈尔滨伟建机器厂、哈尔滨东安机械厂、哈尔滨东北轻合金厂、哈尔滨量具刃具厂、电碳厂、电表仪器厂、阿城继电器厂、中国第一重型机械厂、佳木斯造纸厂、鹤岗兴安台洗煤厂、鸡西城子河洗煤厂、友谊农场、北满特钢等。



1956年7月14日,吉林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试制出第一批国产解放牌载重汽车,全厂职工夹道欢呼。


吉林省11项: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丰满发电厂、吉林电极厂、吉林化肥厂、吉林染料厂等。

辽宁24项:如112厂、410厂、沈阳第一机床厂、沈阳第二机床厂(中捷友谊厂)、沈阳风动工具厂、沈阳电缆厂、杨家杖子钼矿、大连造船厂改建扩建、大连第二发电厂的增容、鞍山钢铁厂、本溪钢铁厂、抚顺发电厂、抚顺石油二厂、抚顺铝厂、阜新发电厂、渤海造船厂的新建和扩建改建工程等。


“一五”期间,鞍钢兴建的第一座大型轧钢厂生产能力迅速超过设计标准。


1956年7月19日,在东北沈阳,中国仿制生产的第一架歼击机即歼5型,首飞蓝天成功


华北(北京)地区:北京电子管厂、北京战略火箭生产总厂、北京金属结构厂;保定胶片厂(中国第一胶片厂)、保定化纤厂、604造纸厂(中国第一家专业钞票纸厂)、石家庄棉纺厂、石家庄热电厂、邯郸棉纺厂、承德钢铁厂、热河钒钛联合工厂、峰峰马头(中央)洗煤厂;山西柴油机厂、太原第二热电厂、太原制药厂、山西新华化工厂;包头钢铁厂、内蒙古第一机械厂、内蒙古第二机械厂、包头第一热电厂、包头第二热电厂等。


保定胶片厂(中国第一胶片厂)


华中地区:东方红洛阳拖拉机厂、洛阳热电厂、黄河冶炼厂、洛阳轴承厂、洛阳矿山机械厂、洛阳铜加工厂、洛阳耐火材料厂、洛阳高速柴油机厂;武汉钢铁厂、武汉重型机床厂、武汉锅炉厂、武昌造船厂、武汉肉联厂、青山热电厂、大冶有色金属厂、武汉长江大桥、湖北省电力建设第一工程公司等。


1958年7月20日,首辆披红挂彩的“东方红”拖拉机开出洛阳拖拉机厂大门


"一五"时期,国家将原苏联援建的156个重点项目中的8项,安排在湖南省内建设。株洲被定为中国八大工业重点建设城市之一,其中有4个项目落户株洲市:株洲硬质合金厂(601)、南方动力机械厂(331)、株洲电厂、株洲洗煤厂。其他4个项目分别是三三一厂、湘潭电机厂、桃林铅锌矿、瑶岗仙钨矿。


西北地区:在156个项目中,国家在陕西安排了24项,西安就有了17项,成为接受项目最多的城市。西安高压电瓷厂、西安飞机制造厂、西安绝缘材料厂、西安电力电窗容器厂、西安高压电瓷厂、西安发动机附件厂、飞机附件厂;宝鸡航空仪表厂、兴平航空电器厂等。


甘肃安排了16项:兰州炼油化工总厂、白银有色金属厂、西固热电厂、兰州石油机械厂、兰州石油化工机器厂、兰州合成橡胶厂、兰州氮肥厂、兰州热电站、中国科学院近物所。

新疆安排了2个项目:新疆医学院、乌鲁木齐热电站。


西南地区:国家在四川安排了两批11个项目。第一批6项,1952年起陆续动工,1958年前后建成投产。第二批5项,1958年动工,后因中苏发生分歧,苏方中止合同,撤走专家,停止供应关键设备和技术资料,受援项目被迫调整方案,压缩规模,延长工期,最迟者至1965年才建成投产。


其中:

784厂(国营成都锦江电机厂):1954年筹建,1958年12月正式投产,从苏联引进机械加工设备和各种仪器1000余台,以及6个型号的雷达样机和全套技术资料,还从民主德国、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瑞士购进机械设备13台。聘请格·阿·索特尼柯夫等8名苏联专家到厂工作,工厂派出郭克等58名管理、技术干部赴苏联对口企业进行培训和实习。通过引进技术、仿制产品和技术培训,工厂初步掌握了雷达整机制造技能。


715厂(国营西南无线电器材厂)1955年动工兴建,1958年3月正式投产,先后从苏联引进加工机械、专用设备、仪器、仪表等509项、3600多台(套)和技术资料、电子元件样品等,组建成电阻器、电位器、电容器等阻容元件8大类38个品种。尼·达·高尔波夫为组长的41名苏联专家来厂指导工作,工厂派出厂长夏明文等69名管理、技术干部赴苏联对口企业进行培训和实习。开工第一年,产量达到设计能力的80%;第二年产量即超过设计能力85%以上,其产量占全国该类产品总产量的20%左右。


719厂(国营成都无线电厂)1954年4月筹建,仪器908台(套),聘请戈尔什果为组长的32名苏联专家到厂指导工作,工厂派出57名管理、技术干部赴苏联对口企业进行培训和实习。


国营成都量具刃具厂


773厂(国营红光电子管厂)1958年11月破土动工,设计规模为显像管、指示管、示波管、摄像管4大类、11个品种,年产60万只。原定引进各类设备、仪器4412台,1960年7月以后苏方停止供应,实际到货2214台,只占应到数的50%,11名苏联专家全部撤离。对此,工厂重新调整规模,采用代用设备、小型配套等办法,组建3条显像管生产线,核定年产量15万只,于1961年底基本建成。


776厂(国营西南电子管厂)1958年9月动工建设,聘请21名苏联专家来厂指导工作,培训技术人员。1960年,苏联停止供应设备,撤走专家,到货设备也缺少关键部件。工厂按到货情况,重新调整方案,削减产量,1963年12月基本建成投产,后改为国光电子管厂。


906厂(国营成都电机厂)1958年6月破土动工,先后聘请苏联专家肖霍夫、高洛沃夫等9人到厂帮助设计,指导生产。1960年8月,苏联专家撤走,供应的设备、仪器仅占原计划的40%,其中一部分还不适用。工厂被迫压缩产品品种和产量,于1965年9月正式投产。


780厂(国营四川无线电厂——四川长虹),始建于1958年,是我国机载歼击火控雷达研制基地,至今仍承担着国家重大的军品研制和生产任务。总部位于中国西部新兴的科学电子城绵阳市。现长虹品牌价值245亿元,为中国家电行业第一品牌。


783厂(国营涪江机器厂)位于四川绵阳市,该公司是中国电子工业大型骨干企业;国家"一五"期间前苏联援建的156项重点工程项目之一;1999年公司被列为520户国家重点企业。


766厂(国营前锋无线电测量仪器厂):创建于1958年,由苏联专家指导技术,1960年苏联撤走专家,我们自己继续建设,1963年建成投产,成为我国自主设计的第一家无线电测量仪器厂。


国营成都量具刃具厂:创建于1956年,是苏联首批援华项目之一,也是西南地区第一个大型精密工具生产项目。


成都机车车辆厂:创建于1952年,为配合新中国的第一条铁路——成渝铁路的修建,铁道部选址成都二仙桥修建的配套厂,是苏联首批援华项目之一。1957年至1961年期间,成都机车厂陆续生产了76台工建型机车,1959年,还支援了朝鲜7台工建型机车。


狮子滩水电站:1956年,国家在四川长寿县建成当时西南最大的水力发电站狮子滩电站。


成都机车车辆厂老厂区


苏联工业援助156个项目,全品类,成体系,覆盖面之广,帮扶程度之深,在全世界范围内,之前不曾有过,之后估计也不会再有。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56项工程”中的一个重点是建设国防工业,这对于迅速奠定中国国防工业的基础、独立自主地进行武器装备的科研和生产,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一个一穷二白的农业国变成一个能制造先进坦克、飞机、舰艇等常规兵器,国防工业基本完备的工业国家,英国用了50年,德国用了35年,苏联用了20年,这些都还是在历史机遇下付出了极大代价才实现的,而中国只用了一个5年计划。这种发展是跨越式的,而这些都得益于苏联援建的156项工程,这也是人类历史上唯一一次有组织的全面工业化一个传统农业国的先例。


至今再回顾这些项目,再看近代中国一直曾遭受的屈辱和蹂躏,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友谊是非常真诚的,自强不息的中国人民也充分珍惜了苏联老大哥给予的援助,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大力发展了这些国有工业,而这些国有工业繁衍不息,向外溢出了大量的资金、技术和工程技术人才,这才有了现代中国制造的巨大生命力和竞争力。





保卫祖国




END


文字丨明瑞荣天

排版丨龙    山

图片丨网    络


三线记忆

共和国一段艰苦创业史

三线记忆
回顾历史,传承精神——记住三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