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珙县:芙蓉矿区建设
供稿:罗江珙
编辑:龙 山
引子
1964年5月,针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局势和战争阴云笼罩,毛泽东提出三线建设的战略决策,中共中央工作会议提出了建设大三线的战略方针。6月,中共煤炭工业部党组召开了扩大会议,传达了毛主席和中央工作会议精神。会议决定,对煤炭工业的三线建设,要在国家的统一安排下,积极主动地进行,以满足三线建设的需要。煤炭工业部党组确定由钟子云负责,组织力量,全面地、实事求是地总结经验,提出一个切合我国国情,体现总路线精神的建设方案。同时,国家计委、煤炭部组织调查组,对西南三省十几个矿区进行调查研究,认为贵州西部的六枝、盘县、水城三县蕴藏着丰富的炼焦煤和动力煤,确定六盘水矿区作为三线建设重点项目——攀枝花钢铁基地配套的重要煤炭基地。
西昌会议
1964年7月,中共中央西南局在四川西昌召开了“以规划攀枝花钢铁基地建设为中心”的三线建设长远规划会议,史称“西昌会议”。西昌会议是大西南三线建设史上一次至关重要的会议,西昌会议从四个方面对西南三线建设作出了通盘规划:一是建设以六盘水为中心,包括云南宝鼎山矿区、四川芙蓉山矿区、松藻矿区在内的大型煤炭基地;二是在四川渡口建设攀枝花钢铁基地和相应的供电设施(二滩水电站);三是建设以重庆为中心,包括重庆周围二十几个县的国防军工生产项目;四是修建成昆线(成都至昆明)、川黔线(四川至贵州)和滇黔线(昆明至贵阳)三条铁路,形成大西南的铁路交通环线。即西南三线建设史上注明的“两基一线”。
8月,煤炭工业部(简称煤炭部)成立了以钟子云为首的内地建设领导小组,负责统筹规划三线地区的煤炭工业建设。煤炭工业部为配合攀枝花钢铁基地建设,把六盘水矿区作为煤炭工业的三线建设的重点,决定了一、二线全力以赴支援三线建设。为了加速西南煤矿建设,煤炭工业部开始陆续从全国各煤炭系统,抽调施工、地质、设计等大批力量,支援西南煤矿建设。随后在贵州六枝成立了西南煤矿建设指挥部,直接领导指挥四川珙县的芙蓉山、贵州六枝、盘县、水城和云南宝鼎山等五个矿区,其中芙蓉矿区指挥部党委受西南三线建设委员会和西南煤矿建设指挥部党委双重领导。
选址芙蓉山
芙蓉矿区位于四川省宜宾南部的珙县,因其境内著名山峰芙蓉山而得名,芙蓉矿区建设指挥部机关设在珙县巡场镇。
珙县地处云贵高原乌蒙山脉及四川盆地南缘地带,绵绵山脉蕴藏着大量乌金。1957年,早期进入巡场的四川省地质局202地质队,经过多年勘探调研,探明该区域无烟煤资源丰富,并查明工业储量达7.5亿吨。随即向国家计委呈报《四川省芙蓉山矿井地质勘探报告》,后经国家计委批准下达立项,并决定开发芙蓉煤田。
芙蓉山矿井最初开发于1959年,属四川省重点工程。当时有煤建三公司、建安公司筹建。1960年因国家经济困难被列为缓建项目,1962年至1964年由煤建井一公司接手留守维修(南桐白皎留守组)。
矿区正式建设是在三线建设时期,1964年国家立项,煤炭部向国家计委提出《芙蓉山总体任务书》报告,经国家计委批准。
计划在第三个五年计划内全部完成,总投资1亿元(不含宜珙铁路、宜芙110千伏输电线路)。芙蓉矿区占地面积约330万平方米,横跨珙(珙县)、高(高县)、长(长宁)三县地带,年生产规模300─350万吨(即白皎矿井120万吨、芙蓉矿井120万吨、杉木树矿井90万吨、巡场矿井30万吨)。
参建单位众多
鉴于矿区建设任务艰巨五年内要完成此工程,经中共西南局、四川省委和煤炭部的指示,1965年4月,芙蓉矿区建设指挥部在珙县巡场镇正式成立。建设指挥部的成立拉开了矿区建设的序幕。省煤炭厅副厅长刘同信兼任指挥部指挥长,曲文芳任副指挥长。指挥部紧锣密鼓地进行前期准备,设立机构,协调各单位,并向各单位下达任务。
各参建单位积极响应,四川地质勘探202大队进场完成地质勘探,重庆煤矿设计院承担设计,铁道部负责铁路支线修建,国家水利电力部负责水电建设。根据施工单位省煤炭厅基建局决定,由煤炭部部属企业的第55、54、40、58工程处和42、59工程处二个大队参加矿区建设。
芙蓉井田储备量大,地质结构简单,而且西南三线建设又急需用煤,西南建设指挥部提出了总体规划,属煤炭部重点建设12矿区之一,列入部属歼灭战项目。经中共自贡市委批准成立“中共芙蓉矿区指挥部委员会”,刘同信任党委书记。煤炭部副部长钟子云、范文彩多次到矿区指导工作,提出四对矿井同时开工建设,“三年建设,五年投产”的目标任务。为了调动各方面力量,以适应矿区歼灭战需要,决定增补刘纯洁(宜宾专区计委副主任)、范书田(自贡计委副主任)、杨雪霖(省水电厅电管局局长)、陈如昌(铁道部第二设计院副院长)、冯炳午(重庆煤矿设计院党委办公室主任)、田森(川地202队党委书记)、郭定帮(芙蓉矿井政委)、王武增(珙县副县长)等同志列为矿区建设指挥部党委委员,各工程处受矿区党委领导指挥。
全国支援三线建设,煤炭部下发了《支援西南煤矿建设指示文件》,为加强西南煤矿建设采用“三老带三新”(老矿区带新矿区、老工人带新工人,老基地带新基地)的办法,先后从鹤岗、辽源、鸡西、双鸭山等矿区抽调527名技术骨干,又在省内的威远、南桐、永荣抽调技工,支援芙蓉矿区,职工人数逐年增多,至1966年底职工达13000多人。
矿区建设大会战
1965年4月中旬,工程全面开工。由于工程上马急、准备时间短,国家下达的计划任务重,因此,制订了作战计划,集中优势力量打好歼灭战的方针,实行统一领导,统一指挥,统一调度。
建设队伍从四面八方急速赶来,成千上万的建设者挺进川南,云集芙蓉山下,一场声势浩大的煤炭工业大会战打响了……
西南三线建委第二副主任阎秀峰、四川省委书记杨超亲临矿区视察,并作了形势和任务报告。
随着声声炮响,争时间抢速度建设已正式拉开,芙蓉山下热火朝天,机器轰鸣,劳动号角声在山谷回荡,井架焊光闪闪,十里矿区、十里战场,高大的煤仓从地而起,矿井向目标迈进,生产佳讯捷报频传。
开工以来,全体参战人员以大庆精神为榜样,不计时间,不计报酬,“抢晴天,战雨天,毛毛细雨当好天”,克服重重困难,大干快上。为鼓舞参展队伍的士气,工地上安装了广播,指挥部刊印“芙蓉建设”简报,成千上万的建设大军,在这片热土地上,全身心地投入到西南煤矿大建设。
矿区与珙县和巡场人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值得一提的是,1970年初,巡场地区发生特大暴雨,导致山洪暴发,一时洪水冲坏了河堤、公路,造成杉矿塌方滑坡,202地质资料被洪水冲走,巡场新华书店被淹。当时情况十分危急,驻矿区解放军得知情况后,立即投入这场抗洪抢险、转移物资的救灾战斗。候立基主任不顾生病住院指挥救灾,三名女战士在洪水中抢救图书,某部战士不顾受伤继续投入战斗。巡场人民群众深受感动,纷纷送茶送水支援解放军,谱写了一曲军民渔水情,人民日报对此进行了《金沙江畔渔水情》的报道,记录了这次战胜特大灾情的感人事迹。
地矿互帮互助
1967年底,省委传达关于开展“厂社结合,工农并举”的指示。指挥部部署55处、54处党委书记兼任白皎、三合公社第一书记,两个公社党组织关系转入矿区;202地质队对接天堂大队,芙蓉矿井带麻岭、汾洞大队,40处带中坝大队,汽车队挂钩金龙大队,预制厂、砂石厂挂钩天池大队,58处挂钩三合公社新林大队,地企双方掀起了开展互助帮扶的热潮。
公社协助矿区开办了红光畜牧场,上罗老厂山五七农场,提供三类物资,加工工具,供应石灰、砖瓦修建“干打垒”房子,出力修铁路,提供蔬菜,等等。矿区开展向公社捐书籍,开办扫盲班夜校,医疗义诊,帮生产队抢收庄稼,兴修水利农田,运送化肥,赠送水泵、拖拉机,培训电工、医护人员等等。
矿区与珙县和巡场人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1970年初,巡场地区发生特大暴雨,导致山洪暴发,一时洪水冲坏了河堤、公路,造成杉矿塌方滑坡,202地质队资料被洪水冲走,巡场新华书店被淹。当时情况十分危急,驻矿区解放军得知情况后,立即投入这场抗洪抢险、转移物资的救灾战斗。候立基主任不顾生病住院指挥救灾,三名女战士在洪水中抢救图书,某部战士不顾受伤继续投入战斗。巡场人民群众深受感动,纷纷送茶送水支援解放军,谱写了一曲军民渔水情,人民日报对此进行了《金沙江畔渔水情》的报道,记录了这次战胜特大灾情的感人事迹。
彭总到矿区
1965年11月底,彭德怀受毛主席委托出任西南三线建设委员会第三副主任。他拖着病体,来到四川,顽强地工作,对三线建设提出战略性指导意见。他和工人们同吃同劳动,和青年战士拉家常。他为三线建设所取得的成就高兴,为在三线建设中牺牲的烈士流泪,他随时随地强调党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在工作之余,关心普通工人、农民的生活疾苦。彭总在三线一年多时间里,足迹踏遍工厂、矿山、农村,先后去了德阳二重、渡口攀枝花、贵州六盘水、广安华蓥山和珙县芙蓉山等三线重点项目。
1966年4月21日,彭总一身中山服,连同随行工作人员共4人,乘一辆北京吉普风尘仆来到群山环绕的芙蓉山下。匆匆的3天,彭总分别到了白皎、芙蓉、杉木树矿井,深入到工作面;在井下,他详细了解了生产进度、质量、矿井灾害以及煤质情况后,面对围上来的一群满脸是汗的掘进工,用宏亮亲切的声音喊道:“同志们,你们辛苦了!”他还与劳模、工人紧紧握手,说出那掷地有声的话:“国家要煤,工厂要煤,人民要煤!”“发动群众干,工人阶级硬骨头精神要体现”,“煤矿工人特别能战斗!”
临别彭总依依不舍。据说,吉普车开了很远很远,他还从车上回过头来张望,而且,眼中噙着泪……
弹指一挥间,29年过去了,彭总的音容笑貌并未被岁月的风霜冲淡。1995年10月17日,北京电影制片厂到芙蓉务局摄制一部重大历史题材影片《彭德在三线》,轰动了整个矿区,勾起了老三线人对火红年代的回忆。
芙蓉矿区往事
在芙蓉矿区建设中出现了很多鲜为人知的事情。
煤炭文工团到矿区:1966年2月,中国煤炭文工团首次到芙蓉矿区慰问矿工,在工地、在矿山进行了多场次的慰问演出,矿工们受到了很大的鼓舞。
矿区外援:芙蓉矿区会战接近尾声,国家号召支援援外工作,发杨国际主义精神。决定抽调8名建设者参加援助索马里和也门国家。从1970到1979年支援非洲两国修筑公路,后该工程受到赞誉。
矿区军管:正当大干快上的时候,文革爆发,席卷矿区,两派群众对立,生产建设处于半停顿状态,宏伟计划未能实现。宜宾专区第二人民医院设立巡场分院,巡场派出所列为一类派出所。有一个特殊矿井(芙蓉煤矿)列为统一管理,芙蓉矿区带管生产、物资、计划,80年代后划入省司法系统。1968年,宜宾军分区对矿区实行军管,李文清任军管主任;1969年至1974年底,中国人民解放军0023部队驻矿区军管,侯立基任主任,在非常时期,由军队管理,组织生产,起了有效作用。
矿区自制像章:1968年,全国兴起佩戴毛主席像章,各地掀起了制造毛主席像章的热潮。远离京城的三线重点单位芙蓉矿区亦不甘示弱,为了迎接矿区成立革命委员会作准备,利用自己的优势,也制造出五种不同规格型号的毛主席像章,分发给与会代表及广大职工佩戴。1968年上半年,制造像章的任务交给矿区所属机修厂承担,而此项任务带有浓厚的政治任务,由机修厂制作完成。是矿区唯一一次也是珙县唯一一次制作毛主席像章。
矿区易名:芙蓉矿区一度改称“东风矿区”,四大矿同時改名。在建设宜珙铁路的同时,四大矿专用铁路也相继投入建设,机修厂、预制厂、采石厂、车队、塘坝医院、招待所、印刷厂、子弟学校等生产生活配套项目同步跟上。经过几年艰苦奋战,至1970年芙蓉矿务局成立,白皎、芙蓉、杉木树、巡场等矿区先后投产。
六十年,弹指一挥间。今天的中国,经济突飞猛进,国力强盛、人民幸福,经济位居世界前列。但是,我们不能忘记那一段火红岁月,更不能忘记老一辈三线人为了今天的中国而付出的血汗乃至生命。他们一代人吃了几代人的苦,干了几代人的事,为共和国的今天而殚精竭力,奉献一生。
三线建设虽离我们远去,但在共和国的建设史上却留下了一座耀眼的丰碑。青史为证,三线建设不但为我们创造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而且还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三线精神,三线建设将永存史册!
(本文资料源自《芙蓉局志》、《中国电影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