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殿仁:充分认识三线建设的伟大成就
——在“纪念三线建设重大战略决策暨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实验成功60周年学术研讨会”上致词
非常高兴参加纪念三线建设重大战略决策暨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实验成功60周年学术研讨会。
这次会议选择的时间地点和主题都很好,可以说天时地利人和俱佳。九朝古都洛阳,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又正值牡丹节,“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牡丹的开放为我们研讨会注入了绚丽的光彩和溢润的芳香。同样我们的研讨会也为牡丹色彩赋予思想的光辉和文化力量。
我们聚集在工程兵五十四师光辉历程纪念馆,同模范退役军人郭武军同志一起座谈,更有特殊意义。五十四师是一支英雄的部队,郭武军同志是一位优秀的军人。在这里开会不仅有理论探讨,也有榜样可学。同有理想的人谈理想,和能奉献的人讲奉献增加了现场感、亲切感、可信度。这个设计是有远见的,也是一种创新。郭武军同志从军是优秀的战士,务农是优秀的生产大队长,经商是优秀的企业家,被省市评为“最美退役军人”。特别是他亲手建造了工程兵五十四师光辉历程纪念馆,打造了一个远近闻名的红色教育基地。他的家国情怀、社会责任、军人情结、奉献精神、务实作风、高尚品格、过人才华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为这次研讨会作了很多卓有成效的工作,对此我们向郭武军同志表示衷心感谢。
说到三线建设,说到两弹一星,这都是我们国家历史上的熠熠生辉的丰碑。三线建设开始并无疑义,改革开放后有一些不同声音,现在随着国内外一些文件的解密,大家对当时决策的背景、过程、意义有了比较统一的认识,用历史的真像批驳了历史虚无主义歪曲和诋毁。
在我看来,三线建设的意义至少有五条:
第一,粉碎了帝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的企图,避免了人民遭受战争之苦,赢得了宝贵的和平环境。上世纪六十年代,毛主席党中央,敏锐地觉察到我国的经济建设和国家安全受到外部威胁,特别是战争威胁,决定在我国中西部13个省区开展大规模的三线建设,建立一个强大的战略大后方,和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提出了“备战备荒为人民”“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等口号;勒紧裤腰带搞“两弹一星”,大办民兵师,实行全民皆兵;做好了“早打、大打、打核战争”的准备。迫使美苏两霸不敢同中国交战,并被迫收回了他们用外科手术式核打击摧毁我国核设施,以及鼓动周边反华,协助蒋介石反攻大陆的计划。实际上是扼制了一场帝国主义企图发动的侵华战争,使人民免受战争之苦,赢得了和平发展环境,到现在我们还在享受这个红利。
后来有些学者甚至体制内的人大讲特讲,当年的三线建设劳民伤财,战争并没有真正打起来,是毛泽东战略判断错了。这种观点表明有些人对当时恶劣的外部环境和面临的战争威胁并不了解或了解不透,也说明他们对战争与和平的辩证法认识不够。战争有打和不打两种可能,我们要做打的准备,争取不打的可能。备战恰恰是争取这种不打的可能所必要的策略。毛主席当时就说“世界上的事情总是那样,你准备不好,敌人就来了,准备好了,敌人反而不敢来。”这就是战争与和平的辩证法。战争没有打起来不是敌人发善心,也不是我们战略判断失误,而是我们准备好了,迫使敌人不敢来了。如果准备不好,真打起来那损失就更大了。三线建设、两弹一星的威慑作用不能看低了、看小了、看偏了。毛主席是伟大的战略家、军事家,目光如炬、洞察精准,运筹帷幄、用兵如神。三线建设也是他“不战而屈人之兵”的一大杰作。
第二,调整全国工业布局,促进西部经济发展。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我国的轻工业和重工业,约有70%集中在沿海沿边地区,只有30%分布在内地。我国工业过于集中于大城市,集中在沿海地区,这种工业布局极其脆弱,一旦战争爆发,我们的军事工业和重工业就会在第一波轰炸中陷于瘫痪,非常不利于国家战略安全,因此必须要搞大三线建设,真打起来,中央有可能顾不上地方,省市各自为战,也要有自己的战略后方,因此又有了小三线建设。大三线建设是部分工业和科研院所从一线搬迁到三线地区,并在三线地区开展交通、能源、科技等基本设施建设。
小三线是一二线省市搬一部分到本地区后方,并建立自己后方基地。这一举措,在中西部建成了近2000家大中型工矿企业,极大地提高了中西部生产力水平;建成了30多个新兴工业城市,推动了西部经济社会和文化生活逐步提高,缩小了与沿海各地区的差距,一大批新兴工业城市在中西部荒山野岭崛地而起,如攀枝花、六盘水、十堰、金昌等市,发展成为著名的钢城、煤都、汽车城、镍都。几十个古老县城被注入新鲜血液,成为现代化工业、科技城和交通枢纽,如四川省的绵阳、德阳、自贡、泸州、广元,贵州省的遵义、都匀、凯里、安顺,云南省的曲靖,陕西省的宝鸡、汉中、铜川,甘肃省的天水,河南省的平顶山、南阳,潮北省的襄阳、宜昌,青海省的格尔木等城市。据说攀枝花这个名字就是毛主席给命名的,过去是穷山野岭、人烟稀少、山高沟深,连进出的道路都没有,现在成了钢铁工业基地、康养圣地,文化科技的交流地、休闲旅游的打卡地。
通过大三线建设,使大西北、大西南改变了千年的贫穷落后的面貌,使当地的人民群众走出去,开阔了眼界、提升了境界,加快建设家乡的步伐。三线建设不仅提升了三线13个省区的生产力水平和发展速度,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而且加强了与一二线省市的交流,达到了从1到10的突破,再经过改革开放在三线建设的基础上全面跃升、飞速展,显现出从10到100的突破。党的十八大以来三线建设留下的基础和条件推动了西部大开发,助力脱贫攻坚、助力一带一路大战略、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和民族复兴大业,是从100到无限的突破和拓展。中西部地区已不再是穷山僻壤,而是绿水青山、金山银山。
第三,扎扎实实推进了科技教育发展和人才聚集提升。好人好马上三线,三线地区从全国汇集来了50多万科技人才。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三线地区已拥有数千个科研与技术开发机构,300多所高等院校,形成了研究学科及门类比较齐全、梯队比较合理、水平比较高的科技力量。无论是国防科技,高精尖装备,还是理工农医,都是历史性从无到有从分散到集中的转变,既是三线建设的骨干力量,又是与东部地区优势互补的人才方阵,还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浩荡大军。
第四,培育了具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我党我军队红色文化特色的三线精神。虽然各地各有表述但总体概括是四句话,即:“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这十六个字讲起来简单,做起来很难,没有崇高的思想境界和忘我的奋斗精神是做不到的。这是战斗在三线军工企业各个岗位上的干部群众和知识分子,用血汗浇灌出来的,用生命铸造出来的。每一句话都有若干可歌可泣的鲜活事例支撑着,有无数具体业绩诠释着。“献完青春献终身,献完终身献子孙”是何等的悲壮又何等的高尚。三线精神已被党中央肯定,全国人民认可,纳入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学习传承和发扬光大。
第五,原来没有想到但现在看到了得到了,那就是为西部大开发、脱贫攻坚、一带一路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奠定坚实基础提供了有力支撑,可以这么讲,三线建设是真正的国家级的西部大开发,同时也是最早、最有力和最有成就的西部大开发。开发了沉睡的深山老林、高原峻岭,汇聚了中华民族的集体智慧和磅礴力量。现在回头来看,今天的西部大开发、扶贫攻坚、一带一路战略均沿用了三线建设时期留下的交通、能源、厂矿和基础设施,乃至精神力量的支撑。
试想这几件大事,如果没有三线建设提供的基础条件,现在从头做起的话将要付出多大的代价,需要多长的时间?这里仅就丝绸之路经济带为例,其战略走向中,就包括从我国西北经中亚、俄罗斯至欧洲,从我国西北经中亚、西亚至波斯湾、地中海,从我国西南经中南半岛至印度洋这样三个方向。这些战略走向,事实上不仅统筹整合了此前实施的西部大开发的若干要素,而且与推进由东向西梯度发展、培育区域经济支撑带相衔接。为改变近代以来我国国家安全、经济发展都要直接面向海洋从而受制于海洋的战略格局,打开了全新的思路和空间。实施这个战略,西部将由经济腹地变为面向世界的前沿,这就可以为西部的未来,提供重大发展机遇。当年三线建设开始形成的工业基地和产业格局,建设的重点骨干企业和铁路公路干线,都已在“一带一路”伟大战略中发挥重要作用,并展现出更加美好的发展前景。
关注和研究三线建设的历史,要按照习近平同志的指示“以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对待党的历史”。首先要有正确的立场,那就是要坚定地站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去研究问题。其次是要有正确地态度即历史唯物主义态度,将历史事件置于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条件下去评价。再就是要有正确的方法,看主流看本质看发展趋势和发展效果。还有就是要有明确的研究目的,是鼓劲还是泄气,是调动人们的积极因素还是动摇人们信心信念。
三线建设当然也有考虑不周的地方。建设过程中也有一些教训。光明正大的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从来不回避缺点错误和失误,但是瑕不掩瑜。1984年,国务院三线办公室曾经全面调查,认为在所有1945个三线建设企业和科研院所中,建设成功的占48%,基本成功的占45%,没有发展前途的仅占7%。三线建设名副其实地挑起了备战和建设的重担,既用积极备战扼制了可能爆发的侵华战争,又用积极建设改变了东重西轻的经济建设格局。然而,那些历史虚无主义者,既没有亲临其境,参与决策和参与三线建设的伟大实践,又不去认真调查研究,细致查阅历史档案,也没有掌握第一手资料,而是主观臆断、信口雌黄。真的是“斥鷃每闻欺大鸟,昆鸡长笑老鹰非”,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这些不顾大局的人,哪里能理解伟人的决策,人民的力量?
从三线建设的伟大决策,我们可以认真领略战略眼光,底线思维甚至极限思维;可以领略历史眼光全局观点,发展观点。从参与三线建设的广大干部群众、解放军指战员和工程技术人员的精神面貌与工作干劲,我们可以学习和领略到中华民族的自强自立、不畏艰险、团结奋斗的精神,学习和领略到中国人民不怕鬼,不信邪,敢想敢干敢创造,能够压倒一切困难和敌人而不被困难和敌人吓到压倒的顽强斗志。仗没有打起来,正是我们三线建设的初衷和真正目的;搬进去花了不少钱,搬出来又花了不少钱,这是事实,是我们在探索中的代价,前进中的付出,但这与我们扼制战争,改变工业布局和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状况,为国家长治久安,为今日中国腾飞奠定坚实基础比起来,虽付出很大却是成就辉煌,是不可避免和十分值得的。这些历史虚无主义者是看不到也理解不了的。他们把党中央毛主席伟大决策看成是战略误判,把三线英雄壮举看成是吃亏是傻子。真是“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当然也有我们宣传方面的问题。原军事科学院原副院长钱海皓中将(西南三线建委副主任钱敏的儿子)向我讲过一个故事:2001年3月,有位学者为新出版的《彭德怀在三线》写了篇书评,寄给北京某报,责任编辑提笔就把文中“‘彭德怀在三线’改成了彭德怀在三八线”。看来他只知道彭老总在朝鲜把美军打过三八线,而不知道彭老总曾经任过西南三线建设的副总指挥,这表明我们对三线建设那段光辉历史,还要加大宣传力度。三线建设历经三个五年计划,后来调整又用了12年,前后加起来是32年。这在新中国建设史和世界经济史上也是罕见的大战略,在新中国的国史中就有6000字的介绍。只有宣传到位让大家了解那段历史,才能正确认识三线建设,自觉抵制和批驳历史虚无主义的歪理邪说。我们这次会开得非常及时,将对学习宣传三线建设历史,从中受到教育,对更好地学习贯彻习主席指示精神,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定四个自信,增强四个意识,做到两个维护的自觉性、坚定性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作者:李殿仁,山东滨县人,1964年1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原副政委、教授,中将军衔。著名军旅作家、诗人,军史、国史专家。
(本文节选自搜狐网 原标题《李殿仁:充分认识三线建设的伟大成就——在“纪念三线建设重大战略决策暨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实验成功60周年学术研讨会”上致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