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初,《民间文学》杂志刊登了一幅西藏风情画。没想到这幅不起眼的小画竟然改变了一个人的人生轨迹。一望无际的大草原,湛蓝的天空,光脚丫的藏族少女,天然的野性和美丽,让13岁的长安少女卢少琴怦然心动。相信所有人都做过少年的梦,然而真的放下一切,逐梦前行的,实在是少之又少。卢少琴就是这少而又少的人之一。为了寻觅画中的美景,她毅然中断了西北戏曲研究院的学业和安逸的生活,报名参加了西藏秦剧团,踏上了援藏之路。在15年的西藏岁月里,卢少琴逐步成长为秦剧团的当家花旦。15年后,卢少琴复员回到西安工作。15年的西藏生活还不到她其后在西安33年工作时间的一半,但此后余生中,卢少琴心心念念,到处逢人说西藏,仿佛灵魂也留在了西藏。然而,如果不是一个偶然的机会,听过她的故事的人会屈指可数。她的传奇经历,连同听起来不真实的西藏秦剧团,随着她的离去,都会消失在茫茫红尘中,雪落无痕。潘启元博士是大华府侨界名人,除了出任过大华府西北同乡会会长,更为人知的是他出众的文学才华。记得上世纪90年代,本地报纸经常刊载他的文学作品,深受本地华人读者喜爱。潘启元的知名度,还为他找到了从未见过面的表姐,一时传为佳话。出于对秦腔的超级热爱,2008年底,潘启元为筹划大华府的秦腔汇演登门拜访卢少琴老人。正是秦腔这一渊源,让潘启元认识了卢少琴。听了她的故事后,潘启元萌发了为卢老师立传的冲动。
其后的3年里,工作之余,潘启元驱车50公里,往返于马里兰州和维吉尼亚州几十次,完成了《觅画西藏》的初稿。再经过6年无数次的增删,这本传记终于在2018年由中国文史出版社付梓。可以说,完成这样一部波澜壮阔的纪实文学作品,对秦腔的热爱、写作的天赋以及坚韧不拔的毅力,缺一不可。潘启元正是三者兼备,完成了这样一部精彩的个人史写作。个中艰辛,非常人可以坚持。纪实文学《觅画西藏》从卢少琴(1942-2021)的个人视角,忠实记录了她在西藏的经历,其中贯穿了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比如平叛、民主改革、中印战争、藏区文革。这部传记首先是一部个人的真实历史,并无太多的虚构空间。动笔之前,潘启元即自定规则,一要真实,二要精彩。发挥的空间虽然有限,但全书的构思巧妙,情节生动,跌宕起伏。故事或险象环生,或妙趣横生,生动地再现了藏区芸芸众生的生活细节,令人读来欲罢不能。可以说,潘启元超额完成了既定目标,圆满地还原了卢少琴在西藏生活的重要片段。潘启元自幼好学。他的写作技巧和文字运用受古典文学影响甚深。这部传记采用章回体,每一回的标题既要提炼贴合内容,还要符合对联的对仗要求,非常考验作者的功力。比如第五回的回目是“赴西藏风尘唐蕃道,惊狂飙野宿倒淌河”,第三十回“关帝庙红优晤老道,伐木场美酒娱戏娃”等等。行文第一回“敬秦腔痴子访维州
动真情卢老说西藏”,潘启元以一首西江月开讲:解放藏疆事大,当年小旦如花。青春流入雪域沙,惯见硝烟哨卡/喜马山巅击寇,中南海内品茶。人生倒比戏文佳,好做传奇史话。第一回押尾,作者赋诗一首:藏原硝烟渐远久,沧桑凭谁说真由?回肠荡气多少事,装点青史传奇留。全书收官时,作者再赋七律一首,抒发胸臆:时代人生同灿烂,青春无悔走边关。童心青藏一幅画,战士家国万景篇。水袖经幡织好梦,仁功义举秀凌云。传说雪豹穿云处,曾是雄师观剧坛。卢少琴的家乡西安乃十三朝古都,秦腔更是中国诸剧之源。作者以古典文学的框架来规划情节,可谓别出心裁,又自然和谐,展现作者古典文学功力的同时,又不失现代文学的流畅叙述。可以说这部作品的文字是赏心悦目,雅俗共赏。潘启元博士是笔者在马里兰大学读研时的校友。与潘兄结识,始于1993年参与创建希望中文学校。我们共同见证了希望成长为拥有八个校区的超大中文学校的辉煌历程。而本书的主人公卢少琴的女公子雷晓春则是希望中文学校的长期义工,历任副理事长、总教务长等要职。这样的机缘,让我对这部传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读之下,击节叹服。只是本书出版之时,卢老已经返回西安,缘吝一面。我于秦腔一窍不通,但不妨碍我欣赏由秦腔而生发出来的故事。在潘启元笔下,独特的西藏风情,人物和故事构成了一幅幅绝美的雪域图画,令人神往。该书的封面设计颇具匠心,值得大赞。布达拉宫、秦剧团合影,配以西藏的纹饰,还有优雅的书法,组合成一扇神奇的记忆之门,静待读者打开。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觅画西藏”四字的书法,秀美其外,阳刚其中,布局合理,一气呵成。纸上四个字,纸外童子功,没有扎实的书法功底是写不出来的。没想到这是卢老的爱人雷根善先生的手笔。百度一查,雷老果然不是凡人。雷根善(1932-2020)9岁跟随父亲雷荣(1905-2005)参加革命,是不折不扣的小八路。经父亲的启蒙指导,雷老一生坚持练习书法,四体皆善,著有《雷根善书法》。他的政绩事功也被作家黄河浪写成传记《大地之子》。这可以算是《觅画西藏》外传了。潘启元博士的大作问世之时,时代已经进入了网络阅读。大部分读者从纸质书籍转向了手机阅读。短平快的网络文学成为普罗大众的新宠,《觅画西藏》这样的长篇也许不会有太多的阅读量。令人欣慰的是,《觅画西藏》有可能改编为连续剧(芳华再现!甘肃临洮籍作家潘启元先生《觅画西藏》即将改编电视剧)。不过我认为,本书的意义不在迎合大众的趣味,而在于记录了一位新中国女性奇特的经历,照亮了历史快要遗忘的一个小小的角落。史学界历来有百年修史的说法,即百年后的史学家可以不带偏见地编纂和评判百年前的历史。但百年后的史学家没有当年的生活体验,能做宏大叙事,却无法复原当年的人间烟火。我们的父辈所处的时代,波澜壮阔与波谲云诡同在,留下了无数悲欢离合的故事。如果我们都能学习潘启元博士,拿起笔来,忠实地记录下我们父辈的个人史,为后世的修史者留下第一手的参考资料,则善莫大焉。著名作家龙应台曾经指出,“每位国民的个人史背后,才是最真诚的国家史。”信哉斯言!注:《觅画西藏》国内各大购书网站均有售。喜欢听书的读者可拷贝打开《觅画西藏》的喜马拉雅链接
https://m.ximalaya.com/selfshare/album/78053698?cId=1002&uid=96642959&shrdv=7CA5AD18-A0BE-4F0F-A5BB-38A5BE6BC518&shrh5=iphone&shrid=18a855c6e051721e&shrdh=1&shrpid=18a855c6e053e9&srcType=6&subType=1010&srcId=78053698&commandShareId=5a7742ddfb8d4e4dc21872886ca1280c&shareTime=1694454541829&shareLevel=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