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往事(29)协和医学院

文摘   2024-06-21 04:59   美国  
1914年,曾主持消灭东北肺鼠疫而名声大噪的公共卫生学家伍连德,在一次活动中遇到了当时的美国石油大亨洛克菲勒之子小洛克菲勒(John D. Rockefeller Jr.)。小洛克菲勒那时正负责洛克菲勒基金会,于是伍连德向洛克菲勒基金会建议在中国援建一所医院,协助中国建立一套系统的西方医学体系。洛克菲勒基金会当时的主要理念也是传播西方的现代科学与教育,所以对伍连德的提议很感兴趣,此后三次派人来中国考察,最终决定在北京设立现代化的医科大学,地点就定在处于北京市中心的王府井地区的原协和医学堂的位置,并购买了临近豫王府的全部土地,投入750万美元,筹建北京协和医学院,英文名为PUMC(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为了建造和运营协和医学院,洛克菲勒基金会专门设立了洛氏驻华医社,后来更名为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CMB)。
1917年9月24日,洛克菲勒基金会在北京举行了医学院奠基仪式。1921年,这所主体依托原王府建筑的宫殿式的校园和医院建筑竣工。整个协和医院建筑群由14座楼组成,参照了当时世界上医学最先进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模式,配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医学设备,整体建筑质量是当时的最高水平。协和建有独立的动力设备和机械设备,包括自有的发电厂、高压锅炉房、制冰厂、笑气厂、煤气厂、汽车房、洗衣房、缝纫室、印字室、电话房、机修厂、电工厂和制图室。内部有最高级的医疗科研设备。其中,包括水汀管、门锁,甚至每个房间的抽水马桶,都是从美国进口而来。经4年营造,最终建成包括55栋楼宇的建筑群。从1913到1921年,洛克菲勒基金会为协和项目陆续投资达1000万美元。

1917年9月24日举行的北京协和医学院奠基仪式

1921年,北京协和医学院举行开幕典礼。典礼上名流云集,除了中国总统府、内政部与教育部等政府代表,还有世界各国一流大学校长及科学家、国际卫生组织代表。与开幕会并行的,是一场空前的学术交流盛会,上述重量级嘉宾参与了在协和为期一周的深度研讨、演讲交流、临床展示,为中国学术科研、社会教育带来了新鲜血液。协和医学院以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为蓝本,和约翰·霍普金斯院校一体的模式相同,协和医学院与协和医院也被打造成为密不可分,且教学科研与临床三位一体的系统,自那时起就一直是中国现代医学的最高峰。洛氏基金会不仅负责协和医院的运营,还决定每年固定为中国的13所综合性大学提供资金。在洛氏持续资助综合性大学8年之后,协和才得以停止自办预科,从综合性大学招收学生。洛克菲勒基金会对协和医院的捐助总额达到4500万美元。全方位的捐助一直持续到抗日战争结束。

1921年开幕典礼期间,协和董事会成员在医学院的走廊合影。手持礼帽者为洛克菲勒二世,他从美国乘坐轮船,历经一个多月的海上航行,赶到中国出席开学典礼。

中华民国大总统徐世昌与小洛克菲勒交谈。

1921年在协和西门拍摄的开院大合影

二十年代的协和医学院

建立之初负责教学的老师,大多是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的重量级专家。教授们一年有5千美元薪水与住房津贴,对应0.2美元/斤鸡蛋、0.3美元/斤牛肉的物价,生活水平不输美国中产阶层。1925年秋美国科学院院士林可胜(生于新加坡)来到了协和,担任生理科客座教授兼系主任,两年后转为教授。协和医学院早期的招生极为严苛,先三年的医学预科,学生需要通过二次考试才能升入医学院。协和医学院第一届招了8名学生,8年后只毕业3名。曾名动天下的吴阶平医生,就是协和医学院最后一批全英文博士研究生。吴阶平回忆说:1933年我考入燕大医预科,全班共有52名同学,到1936年考协和时,却只有15人被录取。创立起的28年内,协和在风雨飘摇的中国培养出数不胜数的大师,如内科李总恩,外科吴阶平、曾宪九、吴英恺,妇产科林巧稚,儿科诸福棠等。

1928年6月,国民政府教育部规定高等院校校长必须是中国人,学校董事会必须华人董事为多数。1929年4月,美国董事总辞呈,董事会改选,胡适、张伯苓、伍朝枢、施肇基、周诒春、翁文灏、刘瑞恒等组成北京协和医院新一届董事,刘瑞恒出任第一任中国籍协和医学院院长。同年,北京协和医学院被国民政府教育部改名为私立北平协和医学院。

1937年,日本侵华战争爆发,协和医学院停办。在这非常时期,协和董事会通过特别决议:基金会将继续为在华工作拨款,主要内容为乡村建设项目。美使馆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曾通知协和的侨民撤离,但几乎所有的外籍老师都坚守学校。为此不少人被日军拘捕,关入集中营。1946年底协和医学院恢复招生。当年1月,洛克菲勒基金会拨出最后一笔为数一千万美元的捐款。根据1956年美国的报道,洛克菲勒基金会在建设北京协和医院和协和医学院的过程中,总共投入了4800万美元,实际购买力相当于今天的十多亿美元。这也是洛克菲勒基金会向海外单项拨款数目最大,时间延续最长的慈善援助项目。

协和医学院的毕业生中,最著名的就是林巧稚。

林巧稚高中在厦门女子高等学校读书。那所学校的校长是个英国女人,不远万里,独身一人来到中国。而且,她年纪轻轻就学识广博,很受人们的尊敬。林巧稚对校长的人格魅力格外钦佩和羡慕。而勤勉好学、聪慧灵敏的林巧稚也引起了校长的注意。一天下午,她和几位同学在编织发网。只见她手指纤细灵活,绳子在手中上下翻飞,不一会儿,精巧的图案就编好了。校长正好路过,看到了这一幕,不由得赞叹:“多么灵巧的手指呀!将来可以成为一个很好的外科医生!” 不久,校方收到一个消息,由美国基金会捐建的北京协和医学院要招收优秀学生,老师们一致推举了林巧稚。

七月的上海酷热难耐,林巧稚参加协和的选拔考试。最后一门是英语,正当她得心应手地答题时,同考场的一位女生突然中暑晕倒在地。她顾不上多想,放下笔就连忙跑过去,和其他人一起把那位女生抬到休息处,然后进行施救。十多分钟后,女生醒来了,她却错过了最后答题的时间,那份最拿手的英语试卷也没有写完。

事后,她闷闷不乐地回到了厦门,料定自己考不上。未曾想,没过多久,校长拿来了录取通知书。因为她其他科目成绩非常优秀,英语口语尤为突出,加之考场上舍己为人的精神可嘉,主考官破格录取了她。

林巧稚在学校的成绩越来越好,八年的大学生活匆匆而过,她荣获协和医学院最高荣誉的“文海”奖学金。毕业分配时,对女性看病难现象深有体会的她选择了当时不被看好的妇产科。日军偷袭珍珠港后,美国对日宣战,日军包围了协和医院,林巧稚也被赶出了大门。为了救治更多的病人,她在一个四合院里开办起小诊所。因为她一视同仁,且声望很高,每天前来就诊的人络绎不绝。她将自己全力以赴的一生献给了医学事业,成为生命的摆渡人,为无数个家庭带来希望和福音。她怀着平凡的爱,做着平凡的事,以拯救万千女性为己任,守护了无数个孩子和母亲,铸就了医学界不朽的传奇。她用一双手,亲自迎接了五万多个新生命。也正是她,为了有更多的精力投身医学事业而选择终生不婚不育,自愿放弃做母亲的权利。新中国成立后,收到开国大典邀请函的林巧稚却一口回绝了。理由很简单,她这个自称为“一辈子的值班医生”当天要出诊。

协和医学院众多的毕业生中还有一位蒋彦永,他1949年考进燕京大学医预系,1952年又进入北京协和医学院学习,1957年毕业,进入301医院外科。2003年春天非典疫情在北京蔓延,卫生部长张文康在央视宣称北京只有12个萨斯患者,死亡3人,在中外記者新聞發佈會上,張文康輕鬆应對各種提問,還風趣的对現場一位戴口罩的外國攝影記者說:“戴不戴口罩都是安全的!”

一位老人看完電視卻眉頭緊鎖,他就是蔣彥永。蒋彦永给央视写信,说明事实真相。又接受美国《时代周刊》采访,世界卫生组织也介入。高层痛下决心,紧急换将,公布疫情真相,动员全民抗击非典。有人说“一个医生的真话拯救了一个国家”。后来蒋医生受到不公正的对待……。他也许只是北京协和医学院的一个普通的毕业生。他说,他一直把燕京大学的校训“因真理,得自由,以服务”铭记于心,要做好医生,先要做一个好人。2024年3月是蒋彦永医生逝世一周年,让我们不要忘记这位为追求正义而百折不挠的好医生!

协和图书馆

协和医学院毕业照

协和医学院学生外出实习照(1931年)

协和医学院毕业照(1939年)

协和医学院培养的护士们

长按二维码,关注半杯公众号

半杯清茶社
华府地区的一群爱书人士,来自于五湖四海、各行各业,相约以“半杯清茶社”为名,以茶清心,以文会友,定期举办讲座、沙龙,或彼此分享读书心得,或邀请作者解惑决疑,期以开阔视野,丰富阅读经验,提升心灵境界。http://tea4soul.org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