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往事(38 )民国时期的留学潮

文摘   2024-08-24 19:46   美国  
1,庚子赔款留学生

在1901年,经过八国联军之后,李鸿章为清政府站了最后一班岗,签订了《辛丑条约》。其中让中国人每人赔一两白银,当时中国有近四亿五仟万人口,所以总计4.5亿两,分39年还清,年息4厘。

以后由美国带头,美、英、法、荷、比等国相继与中国订立协定,退还超过实际损失的赔款。退还款项除了偿付债务外,其余悉数用在教育上。中国每年向上述国家输送留学生,庚款留学由此产生。辛丑条约中国应付美国赔款2,444万778元8角1分,经老罗斯福总统决定将当时尚未付足之款项1,078万5,286元1角2分,从1909年1月1日开始实行“退款”,用于资助留美学生。美国与清政府议定,自赔款开始退还之年起清政府每年遣送学生赴美留学,直至该项退款用完为止。为落实美国提出的庚款兴学计划,1909年成立肄业馆。辛亥革命后改为“清华学校”,作为留学生的留美预备学校。

辛亥革命前1909年至1911年间凭借庚子退款赴美国留学的有三批共180人。我们熟悉的有梅贻琦(后为清华大学校长)、周象贤(后为杭州市市长)、竺可桢(后为气象学家)、胡适(后为北大校长)、赵元任(后为语言学家)、姜立夫(后为数学家)等。辛亥革命后继续进行。庚款赴美留学生前后共计1000余名。第五届庚款留美生出洋甚至均坐头等舱,票价高达500美元。

1909年第一批庚款留美学生与留美学务处总办周自齐、会办唐国安和范静生合影

除了国家级的庚款留学外,各省也外派留学生。湖南巡抚端方于1903、1904两年间派出的留学生,美国11人,德国24人,俄国4人,法国11人,比利时则达到了48人,原因是比起其他国家来,只有三分之一的费用。

庚款留学生除去美国外,还有去英国、法国、加拿大、荷兰和比利时等国。去英国有193人,其中有段学复(数学家)、郭永怀(空气动力学家)、钱伟长(力学家)、张龙翔(生物化学家)、林家翘(应用数学家)、钱锺书、杨绛等。曾国藩的曾孙女曾宝荪也于1912年留学英国,成为我国第一位赴英国的女留学生。陈寅恪1917年由江西教育厅官费资助赴哈佛大学留学,1921年赴德入柏林大学研究院。1919年徐悲鸿与夫人蒋碧微一起搭乘日本邮船前往法国留学,徐悲鸿为中国公派留学美术第一人。1927年傅雷赴法国留学。

林家翘的中英庚款公费生证书

2,勤工俭学留法学生

1912年至1927年李石曾、吴稚晖、汪精卫等发起穷学生留法勤工俭学的运动,得到教育总长蔡元培的支持。他们组织留法勤工俭学会,组织国内有志青年以半工半读方式到法国留学,这项工作在国内产生很大影响,在1919-1920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就有1600人到达法国勤工俭学。有许多进步知识分子在法国勤工俭学中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后来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干部,著名的如周恩来、蔡和森、赵世炎、陈延年、向警予、陈乔年、邓小平、陈毅、聂荣臻、王若飞、蔡畅、李富春、李维汉等。

1920年5月勤工俭学留学生抵达法国凡尔赛后合影

3,民国时期赴苏联留学

1921年5月,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简称东方大学,在苏成立。这是一所政治性的大学。来学习的大部分是苏联远东各少数民族的骨干,也有一部分是远东各国来的学生,如中国、日本、朝鲜等国的。此后至1925年,幼年期的中国共产党共派遣百余名党员赴东方大学,其中既有赵世炎、王若飞、聂荣臻、蔡畅、李富春等中坚力量,也有陈延年和陈乔年这样的“红二代”。1930年3月停办。

1925年孙中山逝世后,为了纪念逝世的孙中山先生,苏共中央决定,在莫斯科建立一所孙中山劳动大学,专门为中国国共两党培养革命人才。第一期有国共两党340名学生。1930年宣布停办。

4,抗战时期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由于外汇拮据,1937至1941年间出国留学人数持续走低,分别为366人、92人、65人、86人、57人。1943年国际反法西斯同盟进入战略反攻阶段,情况好转,一共向外派送600名实习考察人员,另有327人获得自费留学资格。

5,自费留学

1920年代,留学已经成为社会热潮,留学生总人数中一直以自费生为多。23岁的巴金也是其中之一。当时巴金家正走下坡路,入不敷出。巴金固执于留学,到了难以劝说的地步。大哥拗不过,终于汇来了钱,让他去法国。吴宓(以后筹划建立清华国学院)、梁实秋、俞大维,汤用彤去哈佛大学。

1923年8月17日,燕京大学毕业生许地山(落花生)、谢婉莹(冰心)、陶玲、李嗣绵,北洋大学毕业生李书田、陈立夫等,与清华学校1923届毕业生顾一樵(毓琇)、吴文藻、吴卓、吴景超、梁实秋、孙立人、张忠绂等,自上海乘杰克逊总统号邮轮赴美自费留学。头等舱船票三百六十大洋,这可不是一笔小钱。许地山、谢冰心、顾一樵、梁实秋主持的邮轮文学壁报《海啸》,每三天以新面目与游客相见。冰心、吴文藻船上相遇,心之所归,成功牵手。

冰心和吴文藻

还有一对情人同行的。1923年,在梁启超的安排下,梁思成和林徽因一起赴美国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学习,当时林徽因不是公费(1928年两人结婚)。因性别歧视,林徽因完成了建筑系的学业,却只获得美术学士学位。2024年,宾大更正了这一错误,为她追授了建筑学学士学位。
6,赴日留学

在1896-1945年的50年间,是中国赴日留学的高潮阶段。数以万计的留学生前往日本,盛况空前,1905至1906年达到20,000人之多,是到此时为止的世界史上最大规模的学生出洋运动,因此另列一节。

清末民初掀起一股留学热潮。当时的年轻人大多选择留学日本。了解一衣带水的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后为何变得强大,是吸引中国学子留学的一个因素,还有一个因素就是留学日本相对来说比较便宜,又不需要签证。到横滨最贵的头等舱不过五十四银元,到长崎最便宜的三等舱才六银元。有数以万计的中国学生从上海或天津上船,往日本的福冈、长崎、东京进发。大多数中国学生没学过日语,到日本要先上语言学校,因此日本商人开了很多语言学校。日本当时最著名的私立大学早稻田大学1905年专为中国学生设置的“清国留学生部”预科,每年学费才相当于中国十七两银子。1906年蒋介石(当时叫蒋志清)剪去辫子去日本留学,想学习日本的军事。学了三年的炮兵预科。但日本不想让中国人学到日本的军事,接下来一年实习只是喂马。辛亥革命发生后回国。(蒋介石曾四次赴日本留学,此处不详叙)

那些年留学过日本的中国名人有陈独秀(1901清政府通缉)、廖仲恺(1902)、何香凝(1902)、鲁迅(1904)、阎锡山(1904)、李叔同(1905)、戴季陶(1905)、汪精卫(1905)、蒋介石(1906)、钱玄同(1906)、李大钊(1913)、郭沫若(1914)、郁达夫(1914)、陈望道(1915)、田汉(1916)、周恩来(1917)、张闻天(1920)。有意思的是,章太炎因积极鼓吹反清革命而入狱,1906年5月出狱,随即流亡日本,1908年在日本开办“章氏国学讲习会”,吸引不少中国留学生听讲,其中就有鲁迅兄弟、钱玄同等。

李大钊早稻田大学学籍卡

长按二维码,关注半杯公众号


半杯清茶社
华府地区的一群爱书人士,来自于五湖四海、各行各业,相约以“半杯清茶社”为名,以茶清心,以文会友,定期举办讲座、沙龙,或彼此分享读书心得,或邀请作者解惑决疑,期以开阔视野,丰富阅读经验,提升心灵境界。http://tea4soul.org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