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新世界

文摘   2024-07-20 09:31   美国  
2022年底的“欢送会”上,公司送了一份我心仪的“退休”礼物:肯尼迪表演艺术中心的礼券。不曾想,还没开始启用,就摔了一跤,直到今年的春天,才有机会用礼券换了国家交响乐团的音乐会入场券。

图片1  肯尼迪艺术中心 (来自网络)  

姗姗来迟的“第一场”音乐会,我们选了德沃夏柯的第九交响曲——《自新世界》(from the New World);一来“新世界”是熟悉的曲目,二来呢,套用当前的流行话语,“新世界”合乎我们的“身份识别”。作为“华一代”移民,虽然定居“新大陆”已有些年头,但是“念故乡”的情结,一如既往,历久未衰,“念故乡”的旋律,仍然常听常新。·

年轻时候听到、看到、读到的东西,先入为主,根深蒂固,乃人之常情,是不是?

我们去问票的时候,比较早,离音乐会还有几个星期。售票窗里,那位艺术气度溢于言表的年老绅士,从抽屉里拿出座位图,让我们随意挑选:哪个价位都有票,有你们特别钟意的座位吗?

哈,一张礼券,抬高了我们的“身份”,老先生误以为我们是常来常往肯尼迪中心的“老客”了呀!

其实,我们不常到这里听音乐会。您有什么建议吗?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遵从习惯,虚心请教。

老先生讲了一通剧场设计、设备、声音、回响、效果 ……,具体入微,技术含量太高,我悟性不够,听不太懂。不过,老先生的坦诚和专业知识,不忽悠、不推销价格高的座位,让我实在感动了一番。于是,言听计从,手续到位,拿到了入场券。

音乐会在周四晚上。我们住得近,进场早了二十分钟。落座后,前后上下左右一看,人不多嘛!三、四十人,散落在两千多个座位之间,寥若晨星。

古典音乐会,且不在周末,听众不会多,还记得老先生让我们随意挑座的情景么?看起来,票多人少! 已经落座的听众里,上了年纪的居多,同类相聚!男士西装革履,女士礼服裙装;精心打扮,盛装出席的还不少 ……。闲着无聊,我俩有一搭没一搭地闲扯,等候开场。

说话间,进场的人络绎不绝:白发苍苍的、风华正茂的、学生模样的、白领金领的,老中青,都有;正装、休闲装、牛仔裤,齐全。临到开场前,音乐厅内已经满天繁星;有一些迟到的,则被关在门外,等待一曲终止后,才被引入场内“填空”就座。

呵,几乎满座!毕竟是特区华盛顿,文化气氛浓厚!有幸身临其境,能坐在音响效果一流的位置上(拜老先生的细心指点),欣赏古典音乐,感觉不要太好哦!

图片音乐会

“早起的鸟儿有虫吃”,赶早不赶晚,再次显示了“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魅力,呵呵!

“自新世界”,是国家交响乐团(National Symphony Orchestra, NSO)在“ 肯尼迪中心” 四月公演的“压轴戏”。 音乐会的“上半场”演奏了两个曲目:塞缪尔·柯勒律治·泰勒(Samuel Coleridge-Taylor"泰勒")的《叙事曲》(Ballade, Op. 33) ;比利·切尔茨(Billy Childs, "切尔茨”)的《大流散》(Diaspora, Concerto for Saxophone and Orchestra)。

去艺术中心的路上,我心里一直嘀嘀咕咕:上半场的两个曲目都不熟悉,会不会听不懂,乏味无聊,打瞌睡呀?这个忧虑,后来证明,多余了。

那天的音乐会,担任指挥的是一位华裔女性,张弦;据说是国家交响乐团(NSO)一百零二年来邀请的第一位女性指挥。张女士来自中国辽宁,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1998年移居美国,就读辛辛那提大学。获得音乐博士学位后,先后就职于纽约爱乐乐团,伊阿华苏城交响乐团,意大利米兰交响乐团,荷兰演奏学院,新泽西交响乐团等音乐团体。本年度“音乐季”受聘,任NSO的客座指挥。

近两年,先后看过好莱坞影片《塔尔》(Tar)、《音乐大师》(Maestro),都是讲大牌音乐指挥的故事。因此,对“乐团指挥”的形象,多少有点刻板期望:潇洒豪放,对演奏曲目烂熟于心,对乐团的庞大成员及他们演奏的乐器驾驭自如,是整场演出的灵魂 ……

当然,布兰切特(Cate Blanchett)主演的塔尔,及库珀(Bradley Cooper) 主演的伯恩斯坦 (Leonard Bernstein),都是“戏剧化”人物。两位演员都是有资格角逐奥斯卡“最佳演员”奖的艺术家。换句话说,他们不是现实中的“音乐指挥”,而是电影屏幕上展示的“艺术形象”。

实际上,电影里的那个“塔尔”,本来就是一个虚构的人物;而库珀饰演的伯恩斯坦,虽然有现实生活原型,却也带有浓重的戏剧夸张。电影嘛,无非就是“借人说事”或“借事说人”,以“真实”或“虚构”的情节,展现导演、编剧、制片人、演员想要诉说的景观、问题、理念、认知、警示、告诫 ……。这与现实生活中的“乐团指挥”,几乎不可能是一回事。

可是,眼前站在台上的张指挥,一招一式,与荧幕上的“大师”居然很有几分神似!令我印象更深的是,整场音乐会的节目安排,匠心独具,显然动了一番脑筋,毕竟是“百年老店”——国家交响乐团的公演!“几乎满座”,也足见华盛顿特区的“爱乐”人士们,音乐家和听众,彼此提携、相得益彰的艺术造诣和音乐修养!

上半场的两个曲目,虽然不熟悉,初次欣赏,却也悟到了与德沃夏柯的《自新世界》一脉相承的“新”意 ——“新大陆”源自深厚的“土著”和丰富的“移民”文化的活力、张扬,奔放,拥抱生活的热情!

《叙事曲》创作于1898年,乃一部管弦乐曲,可算作曲家泰勒(1875-1912)的“成名作”。初次聆听,听不出太多名堂,总的感觉是平稳和谐,旋律甜美,隐隐约约地有点与众不同——一种有别于古典宫廷音乐的民间生活气息,清新且又亲切。

泰勒,与德沃夏柯一样,来自“旧大陆”——欧罗巴;母亲是土生土长的英国人;父亲是美国“革命”后移居加拿大的非裔“保皇者”(loyalists)的后代。泰勒的父亲在英国留学期间,与英伦女孩——泰勒的母亲——相识相爱;但是,俩人没有成婚;泰勒出生之前,他父亲即离开英国前往非洲的塞拉利昂。

泰勒五岁学小提琴,显示音乐才华,15岁进入皇家音乐学院。20世纪的最初十年,泰勒曾先后三次来美国巡回演出,享有“黑马勒”(Black Mahler)的声誉。泰勒的《海华沙之歌》(The Song Hiawatha)——歌颂美洲印第安土著英雄“海华沙”的传奇人生——是一部留名于世的不朽之作。

德沃夏柯,来自波西米亚,“吉普赛人”的故乡,19世纪初20世纪初的艺术家和自由思想者的荟萃之地。《自新世界》是作曲家旅居“新大陆”期间的创作,兼融了在“新大陆”的现实生活感悟和对“旧大陆”记忆的无限眷恋。

有趣的是,《自新世界》也体现了德沃夏柯,受到印第安舞蹈“海华沙婚宴”的启发,而创作的旋律,缠绵深情、沁入心脾、不可抗拒。

《自新世界》的旋律是否借鉴了“黑人音乐”?该作品问世的一百多年来,文人骚客,已有“全方位”的解读。这些解读,建立了《自新世界》为“美国交响乐第一曲”,“民族乐派交响曲代表作”的美名。各色赞誉,不绝于耳。当然,也有过刺耳的挑剔声,诸如,不登大堂的黑人酒吧音乐玷污优雅的古典音乐;太下里巴人了,等。

作曲家自己的说法,也许最有说服力:在美国黑人的曲调中,我发现了一个伟大而高尚的音乐学派所需要的一切。这些美丽而丰富的主旋律是这块土地的产物。它们是美国式的,是美国的民歌。你们的作曲家必须求助于它们。

德沃夏柯预见的何其准确!“新”和“旧”,本来就是相对的。没有“新”,哪来“旧”?反之,没有“旧”,又哪来“新”呢?“新”和“旧”之间,并非是“有你没我”,互相排斥、互相替代的“二元对立”的关系。毕竟,“美国式”的新世界,不是石头缝里蹦出来的呀!

新世界,得益于古老的土著文化;新世界,得益于“旧大陆”——欧洲——输入的文化,更有来自更古老的非洲大陆的文化影响!

殖民早期由非洲“流散”到美洲的“黑人”,带给“新世界”的,何止“做苦工”的“生产资源”,也有他们的“生活方式”——取之不尽、用之不绝的“文化资源”!

“新”和“旧”的互相借鉴,完美融合,造就了“美国式”的民族音乐!

上半场的另一个曲目,萨克斯管协奏曲《大流散》是当代非裔作曲家切尔茨,受国家交响乐团等九个音乐团体委托而创作的,描写定居在美洲大陆的黑人,“走出”非洲,在“新大陆”艰难生存的经历。作品的时间跨度非常大,从“奴隶贸易”之前黑人在非洲一直到现今在美国的生活。

协奏曲共有三个乐章:非洲的叹息(Africa's Lament),假如我们必得死去 If We Must Die),我仍然站起(Still I Rise),分别取自于三位非裔诗人的作品。

除了第三位诗人,安杰洛(Maya Angelou) 之外,我对另外两个诗人了解不多。孤陋寡闻,对“黑人音乐”知道得更少,音乐会之前,没有听说过作曲家切尔茨,和萨克斯管演奏家班克斯(Steven Banks)

从《大流散》演出结束后,观众报以的热烈掌声和班克斯的两次加演,还有“中场休息”时耳闻的交口赞誉,我感受到了两位非裔音乐家(切尔茨和班克斯)的音乐艺术造诣。


图片3 萨克斯管演奏家班克斯(来自网络)

我,一个在入场前,对“大流散”一无所知,甚至担心“听不懂,打磕睡”的白丁,浸润在音乐厅的氛围中,也体会到了作品的“跳跃性”——非裔美国人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从“奴隶”到“人”的漫漫历程。

人们常说,音乐没有国界。听起来,音乐更没有“种族”“肤色”的界限。来自“旧大陆”,定居“新大陆”的音乐家们,继承发展、汲取了“新”“旧”大陆的精髓,创造了一个生气勃勃的“新世界”。

有幸坐在音乐厅里,追随音韵旋律,体验前辈与同辈的生活经历、情感跌宕,何等惬意的享受!

2024.5

长按二维码,关注半杯公众号


半杯清茶社
华府地区的一群爱书人士,来自于五湖四海、各行各业,相约以“半杯清茶社”为名,以茶清心,以文会友,定期举办讲座、沙龙,或彼此分享读书心得,或邀请作者解惑决疑,期以开阔视野,丰富阅读经验,提升心灵境界。http://tea4soul.org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