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为凤公撰写的民国往事系列的最后一篇。从2023年9月30日的开篇《民国往事(1)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到本篇,在长达11个月的时间里,凤公以科学家的严谨,深入研究和考证,撰写了40篇图文并茂的美文,为我们撷取和分享了较为重要的民国史片段。凤公原计划发布50篇民国往事系列文章,因多种原因放弃了10篇,殊为可惜。凤公以耄耋之年仍笔耕不辍,“庾信文章老更成”,令人景仰,也值得我们学习。我们在为凤公庆贺之际,也衷心希望凤公分享更多佳作。 |
笔者过去对“持久战”的认识,只限于毛泽东的《论持久战》。近年来美国史丹佛大学胡佛研究所研究员郭岱君,充分利用收藏在该所的《蒋介石日记》,组织专家研究,开讲座…,使学术界和大众对抗战史,对“持久战”方针的起源和发展有了正确的认识。
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侵略东北,东北军不战而撤,当时全国舆论沸腾,呼吁即起抗日。但蒋介石并没有立即对日宣战,因为他认为中国的军力和装备跟日本比简直是天壤之别,只要日本封锁长江和沿海一带,中国三天就完蛋了。所以他说:“不可贸然而战”。(笔者按,引号内句子,除另有注明外,皆引自《蒋介石日记》),他在日记中记录了自己的思考。当时蒋介石是很矛盾的,因为他真的不知道该怎么打。而且当时的中国是军阀割据、群雄并举的时代,蒋介石根本没有办法控制整个中国。他能控制的只是沿海几个省而已。
到1932和1933年间,他跟德国军事顾问法肯豪森上将和中国军事专家蒋百里先生有过很多关于抗战的讨论。随着形势的发展逐渐明朗,他认识到对日抗战必须要进行持久战,为备战争取时间。迁都重庆就是持久战原则下的重要决策。蒋介石在1933年和1934年的日记中已经多次提到持久战的思想。他警告:不可孤注一掷,“孤注一掷,一败之后将永无復兴之望了。”眼前唯有“忍辱待时,巩固后方,埋头苦干。期于十年之内,湔雪今日无穷之耻。”1933年初,日军进攻山海关,中国军队与日军在长城各口发生战斗。4月12日,蒋介石发表演讲称:“我们现在对于日本,只有一个法子,就是作长期不断的抵抗。他把我们第一线部队打败之后,我们再有第二、第三等线的部队去补充,把我们第一线阵地突破以后,我们还有第二、第三各线阵地来抵抗。这样一步复一步的兵力,一线复一线的阵地,不断地步步抵抗,时时不懈,这样长期的抗战,越能持久,越是有利。若是能抵抗三年、五年,我预计国际上总有新的发展,敌人自己国内也一定有新的变化。”
1933年,持久战的想法渐有眉目。持久战需要后方根据地,蒋介石详细视察四川、云南、贵州、陕西四省之后,对未来抗日战争作仔细考虑,最后决定:“对日应以长江以南与平汉铁路以西地区为主要阵线,以洛阳、襄阳、荆州、宜昌、常德为最后阵线;而以四川、贵州、陕西三省为核心,甘肃、云南为后方。” 当时川、滇、黔均为军阀控制,中央政令进不去。蒋介石与德国顾问“筹得一计”:“藉剿共以收复西南”、“要以剿匪为掩护,建立西南根据地”。“此事只能做、不能说,更不能让日本知道”。
也就是说,故意把红军往西南赶。在当时红军只剩下不到两万五千人,所以胡宗南的军队一直追着红军打,但一直网开一面,让红军向西北走。果然,红军长征,在胡宗南的军队的“引导”下一路翻越大巴山,进入川北。四川督军刘湘左支右绌,不得已和蒋介石合作。政府补助川军饷款械弹,刘湘则打开四川大门,让中央势力进入。1935年1月,刘湘出任四川省第一任省主席,从此四川真正成为中华民国的一省。
收回四川,蒋介石抗日的底气不同了。他公开表示:“前时所以避战,是因为与敌成为南北对抗之形势,实不足与敌持久。自川黔剿共后,与敌为以东西对抗,自能长期难之。”“日本的手段,就是要我不能安心留在四川来指挥一切。我无论如何,驻在四川不动。无论局势如何危急,必须维持川、滇、黔的统一。”
1936年,国民政府在洛阳会议上为抗战定调,就说要打持久战。这是见诸于文字的。
1938年2月7日,蒋介石在武昌中枢纪念周演讲时说:“我们就是要以长久的时间,来固守广大的空间,要以广大的空间,来延长抗战的时间,来消耗敌人的实力,争取最后的胜利。中国需要时间备战,我会尽最大努力延后战争的爆发。一旦战争爆发,中国军队将在沿海地区做最强烈的抵抗,然后逐步向内陆撤退,最后在中国西部某省,可能是四川,维持一个自由中国,以待英美支援,共同抵抗侵略者。”
1937年,民国最著名的军事教育家蒋百里发表《国防论》,这是最早的论持久战的专著。蒋百里在《国防论》中阐述对日战略,强调用空间换时间,“行持久战”,通过时间消耗敌人,最终拖垮日本。他认为打持久战,中国是有办法的,这样子可以切断日本人的供应线,日本人没办法再打下去了,他相信中国一定会胜利。蒋百里经常写信给蒋介石,提出各种建议。蒋介石的持久战的思想,是同德国军事顾问法肯豪森上将以及蒋百里反复研讨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