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中国队收到柏林奥运会的参赛邀请。由于在亚洲正式比赛中战绩显赫,他们无需踢预选赛,可以直通正赛。尽管德国已经答应,中国队在柏林的开销由德国人承担,但坐船去德国的路费,并不能报销,还得中国队自己想办法。按当时的港币来算,这一趟路费总计需要二十多万。都是工薪阶层的国足们,就算砸锅卖铁也无力承担。队员们写了一封集体请愿信,向民国政府求助,申请路费。但民国政府的官员们只能摊摊双手,表示一分钱都没有。国足队员们四处“化缘”,最终从社会各界力量筹得路费17万,但仍有5万没有凑齐。
中国国家足球队只能一路上踢表演赛,用门票收入当路费。为了多踢比赛多挣些钱,球队提前三个多月便早早启程。
从1936年4月16日到7月8日,中国队从香港出发,途径南京、上海,随后又坐船南下东南亚,从西贡、新加坡一路踢到印度的加尔各答和孟买。
两个多月的行程里,为了节约每一分钱,坐最低等的船舱,住最廉价的旅馆,睡最便宜的房间。全队经常挤在一个大统间,床位不够,就在地上打地铺。吃饭则是自己买菜,自己下厨,连小饭馆都不舍得去。令队员们感动的是,东南亚各地的华侨们,对他们给予相当大的支持。听说国足要来比赛后,他们纷纷买票看球。还有不少华侨焚香拜佛,为中国队祈福。
83天里,国足先后踢了24场球,战绩21胜3平。几乎每3天就要踢一场球,总共赚了20多万港元。去柏林的路费算是彻底解决了。
中国代表团抵达柏林时,已是1936年7月20日。此时距离首场比赛只剩半个月的时间。中国全队上下舟车劳顿,吃住条件极差,从印度前往德国时又在海上漂了十几天,已是相当疲劳。主办方德国人也瞧不起中国人,不仅没有派人迎接代表团,也没有给中国足球队安排练习场地,队员们只能寻找街头上的狭小空地做练习。
抽签结果公布后,中国队前景更加不容乐观,他们在第一轮就遭遇欧洲顶级强队——英国队。
1936年8月6日,注定将成为载入中国足球史的一天。下午五点半,中国队22名队员与主教练颜成坤在柏林康姆逊球场亮相,现场观众多达万人。
比赛开始后,中国队的表现却震惊了上万名观众。凭借灵活的跑位,积极地拼抢,中国队竟然发起一波接一波的攻势。一时间,英国队门前险象连连,在场的英国球迷屏住呼吸,神情紧张。
焦灼之际,队长李惠堂突然下底,一脚传中,准确找到孙锦顺。这位绰号“孙铁腿”的中国前锋没有给英国后卫任何反应时间,迎球就是一记抽射。皮球凌空而起,怒向球门冲去。门将跃起扑救之时,皮球早已擦着他的手边入网。那一瞬间,全场观众纷纷起立,为这记技惊四座的进球欢呼庆祝。
然而裁判员却做出判罚:孙锦顺越位在先,进球无效。英国队逃过一劫。整个上半场,中国队未丢一球,与英国队互有攻守。“铜头”谭江柏与“铁卫”李天生在后防线上发挥尤其出色,屡次化解对方攻势。两队战成0∶0平。
然而到了下半场,英国队的高强度对抗,让中国队的体力问题集中爆发,无法发挥出正常水平。核心李惠堂也遭到英国队两名队员的“照顾”,得不到多少表现机会。最后20分钟,体力严重透支的中国队再也抵挡不住英国队的攻势,被对手连续攻入2球,最终只能以0:2告负。
虽然输了比赛,但中国男足虽败犹荣,赢得西方媒体的喝彩。就连傲慢的大英帝国的各家报纸,也对中国队一致好评。他们认为,中国队的水平并不比欧洲强队差,只是输在了体力上,顽强的球风更是值得尊敬。
结束奥运征程后,中国队在欧洲继续踢邀请赛,他们还得为自己赚取回国的路费。因为在奥运会上的表现得到西方肯定,中国队得到了德国、法国、瑞士、奥地利、荷兰及英国这些国家球队的邀请,先后踢了9场比赛。在法国巴黎,他们与职业球队红星队战成2:2平。李惠堂在这场比赛中虽然没有进球,但却展现出高人一等的球技。
赛后,红星队领队以年薪8000英镑的待遇,折合中国大洋6.4万块,邀请李惠堂留在法国踢球。当时上海普通家庭,一年下来的收入也就四百多块。红星队给出的薪水,诱惑有多大,不言而喻。然而此时李惠堂已31岁,已有意从事教练工作,为中国足球培养新人。加上当时奥运会并不允许职业球员参加,他便婉拒了红星队的邀请:“我要保持业余球员身份,继续为中国队效力。”
中国队到达英国那天,更是有1000多英国球迷到车站迎接。离开伦敦之前,当地球队专门设宴欢送,伦敦市长作陪。宴会上,中国驻英大使馆的官员们满面笑容。大使馆武官说,足球队为国争光不少。大使来英国,当地报纸不过是在第五、六页一小块地方登一下,而你们来,却上了封面。伦敦市长还来参加宴会,这是很不容易的。李惠堂更是得到英国球队的高度关注。阿森纳领队阿里逊感叹,如果李惠堂年轻十岁,一定会把他揽入球队。
长按二维码,关注半杯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