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武夷岩茶的品质特征,必然会提到“岩韵”两个字,他是武夷岩茶品质的专用术语,是衡量武夷岩茶品质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准,也是最常用的两个字,武夷山外的乌龙茶则不用“岩韵”来说明品质的优劣,即使是与岩茶产地近在咫尺的地方(建阳、建瓯)也不例外。
“岩韵”是什么?“岩韵”一词从何时开始使用,由何人首先提出,首提者是如何解释“岩韵”的含义?如今已无从考证,目前流行的说法不一,有说似豆浆味,有说像棕叶味,也有说“岩韵”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就连资深的茶师也只能说汤水厚、有骨头,杯底香浓。武夷岩茶专家也承认“岩韵”难以捉摸,无法说透它的奥秘。综观所述,说者大多使用一些形容词句,听后令人觉得虚、玄,不真实,最后还是一头雾水。究其原因,是因为不理解“岩韵”的含义,又无法用理论来阐释,故而答非所问。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的名句或许可以帮助我们解释“岩韵”的含义。
首先从武夷岩茶原产地的特殊生态环境来解释,其结果是:岩韵=岩骨花香=地域香=武夷地土香,即岩韵=武夷地土香。
目前我国乌龙茶中,安溪铁观音有用“音韵”来描述它的特色,但“音韵”也只单纯用于“铁观音”这一品种,本山、黄旦、毛蟹等品种并没有使用(安溪有说某地的黄旦、毛蟹、铁观音比较好等提法)。近年来广东“岭头单枞”茶则用“蜜韵”来阐述该品种的特色。其中提到产地不同对“蜜韵”的影响,它与“岩韵”“音韵”相比,更容易感觉出物质的存在。
用“岩韵”来描述武夷岩茶品质特征则有别于以上二者。它并非指某一品种(水仙、奇种、肉桂等)的品质特征,而是泛指武夷岩茶的“地土香”,即武夷岩茶特有的品质风格。如果同一品种在诸多因素大致相同的情况下,种在武夷山内的茶叶品质有别于其他产地,且有与众不同的感觉,那么岩茶即可用“岩韵”来描述,其他产地的茶则不用。
《晏子春秋》中的“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用于比喻同一品种茶叶在不同区域环境下形成的品质不同,应该是恰如其分的。陆羽《茶经》中“一之源,记述其地:‘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之说,刚好与现代武夷岩茶因地理位置不同(正岩、半岩、洲茶、外山茶)而产生的差异相呼应,也符合现代科学观点。
“臻山川精英秀气所钟,品具岩骨花香之胜”这是近代人对武夷岩茶的描述。可解释为因为武夷山有其独特而优异的生态环境(拥有丹霞地貌的土质,即烂石与沙砾风化土壤)才形成岩骨花香的品质。这是一种客观的因果关系(现象),所以岩茶用“岩韵”一词表述品质特征是有其科学道理的。
“岩韵”的形成主要是由生态环境、茶树品种、栽培技术、制茶工艺等因素相辅相成,有机组合来体现的。
一、生态环境
武夷山整体生态环境良好,土质与外山有着极大的区别,三坑两涧、九曲溪畔的土质多为岩石风化后的沙砾壤土,结构疏松,酸度适宜,富含有机质和矿物质。而外山的土质大多为黄土。
二、茶树品种
茶树品种是重要因素之一,也是体现岩韵的唯一载体。武夷山早先茶树品种多是奇种、水仙,现在有肉桂及一些新选育的新品种。“岩韵”的体现最终是由品种特征来衡量的,因为某些品种(如水仙)本身的种质特征表现比较明显、稳定,让人易感受到“岩韵”的存在;有些品种(如肉桂、奇兰)则表现不明显。
三、科学的耕作法
传统的方法不施化肥,采用客土、施菜饼等不喷化学农药,也就是现在所说的有机茶的管理方法。
四、传统的加工工艺
制茶方法按传统的标准,其中最主要的是鲜叶中开面采,中度萎凋,做青以“三红七绿”的发酵程度为标准,最后采用文火慢焙。
综上所述,“岩韵”是武夷岩茶所独有的品质特征,是武夷岩茶在特殊的生态环境、科学的栽培管理方法、精湛的制作加工工艺等共同作用下,最终由品种特征所表现出的“武夷地土香”
作者:陈德华 摘自《福建茶叶》
亲爱的茶友,有需要购买竹缘堂茶品,可直接在以上“竹缘堂名茶”微信小程序中下单,也可联系竹缘堂小茗同学(微信ckm5415412)直接购买,感谢您的支持!
▷所有原创文章,言论仅代表本人。
▷本刊转载文章及图片非盈利用途,若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