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有一天,我也成了​「票贩子」

文化   2024-11-28 11:31   北京  


“50斤粮票换一张电视机票。”

这个故事情节来自最近的豆瓣评分8.2的热播年代剧《小巷人家》,故事发生在1970年代末的苏州。对于那个年代来说,想拥有一台黑白电视不是单单用钱就可以解决的,因为获得一张稀缺的电视机票需要有“天时地利人和”的运气。愣头青小子林武峰(李光洁饰演)看似在生活中不修边幅,却时时刻刻默默关注着妻子宋莹(蒋欣饰演)。宋莹每月攒30元,却因为没有评上先进积极分子而错失了渴望已久的电视机票,但如何也想不到,林武峰用50斤粮票换到了一张电视机票,只为换他的爱人一个喜笑颜开

▲ 《小巷人家》电视剧截图。图源 / 官方账号视频

一张粮票是那个最质朴岁月留下的真实侧影,描绘了人们对于生活最简单的满足,刻画了父母爱情的真挚和纯粹。在当今社会发展和互联网时代的快速步伐中,有许许多多像粮票一样的票据已消失殆尽,而大部分纸质票也被电子票所取代,希望纸质票的“回忆镜头”再带我们去看一次那些尘封的历史


一个人的北京

跨越15年的光阴,跨越一座城市的变迁

离开北京已6年的熊剑,趁有时间翻出了以前留下的各类票据。没有刻意收集,没有刻意保存,有的只是时间慢慢流淌后沉淀下来的记忆。这些票据陪伴了他在北京工作与生活的15年之多,简单统计,约合人民币20万元。这是一种习惯,习惯成自然地把用过的东西放着,一放就是数年,尤其是涉及时间延续性的。

▲ 熊剑积攒的票据。

这些票据主要包括登机牌、火车票、出租车票、公交车票、公交卡充值票、部分餐饮票、停车票、高速票及参观门票类等,其中交通类票据数量最大

有这样一张票,见证了票据从机打到电子的时代。熊剑在约50张登机牌中还保留着唯一的一张机票,那是2005年由北京飞往南昌的。如今,手写、机打的机票已悄悄消失。如果问现在的年轻人,他们一定会疑惑地问:机票和登机牌有什么区别吗?如今,纸质机票不再是必需品,一个电子二维码就能快速登上飞机,而时光洪河里的那些纸质票都变成了记录每一段旅程的印证

熊剑积攒的机票和登机牌。机票,即购票凭证,可以查询到航班代码、票价、出发地、目的地等航班信息,可作为报销凭证;登机牌则是搭乘某趟航班的最后凭证,除了航班信息以外,还有座位号。现在不打印登机牌可直接用电子登机牌登机。

有这样一张票,它的出生最早。熊剑的火车票的数额最大,约有6万元多。这是一张2005年2月5日北京至南昌的火车票。对于回家过春节的北漂人来说,一年一度的抢票大赛”难以忘却。打电话、通宵排队、找黄牛.......都是在这些日子经常上演的,一年盼到头,只为了抢到一张回家的票,那才是最温暖的慰藉

 熊剑积攒的火车票。

有这样一些票,曾是过去时光里最普通和微不足道的。熊剑留存票据最早起源于这些公交车票,共计1000元左右。公交车票多数面值为1元,包括2014年一套马年公交车纪念票。那时,还没有公交卡,他每天下班回家,就会习惯地将公交车票扔进办公桌里。直到两年后换工位收拾桌子,一拉开抽屉,满满当当的公交车票涌现在眼前,突然觉得这些年上班都有了实感

熊剑积攒的马年公交车纪念票。

有这样一些票,曾是开启旅途的钥匙。熊剑同样会将每一次旅行的门票留作纪念,大多是在北京及周边。最远的一张是2006年一张30元参观喀什噶尔老城东北端的高台民居的门票。现为喀什维吾尔民族聚居区,建在悬崖上,共有近六百户人家。高崖两千年前就已存在,一千多年前有维吾尔先民在此建房安家。这里巷道狭窄弯曲,过街楼、小胡同、手工作坊随处可见,生土建筑比比皆是。

▲ 熊剑积攒的景点门票。

其他票据为一些暂未归类的,包括公交卡充值票、电影票、餐饮票、停车票、高速票等,合计6万元多一点
所有票据在一起,串连起一段又一段饱满而可贵的记忆,更连接了一座又一座城市发展、扩建、人口流动、消费转变、互联网进步等等历史。它们看似渺小,但是聚少成多,承载了无数时代的眼泪

 

有粮票才能吃上饭!

经常听父母讲起,在他们的小时候,穿街走巷总会听到那些熟悉的吆喝声:“换旧衣服来布票咯......”“布票、粮票,换大米咯......”
中国最早实行的票证种类是粮票、食用油票、布票等。粮票是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中国在特定经济时期发放的一种购粮凭证,它作为一种实际应用的有价证券,在中国生命周期长达40多年。那个年代,必须凭粮票才能购买粮食。粮票和布票是那个时代的标志,见证了我们国家从物资稀缺走向丰富的过程。粮票还分省内全国的两种类型。如果要出省旅游,就得先把省内粮票换成全国通用的粮票,方可使用。它被称作“第二人民币”,足以见得它的“含金量”。

粮票。图源 / 微信百科

中国较早的布票叫“棉布购买证”,有的很像邮票中的小本票,外面有包皮,里面是票证。票面印有名称、数量及存根等,数量给每个人都是有限的,是按照人口来分配的。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攥着小小的票据,一天到晚一个劲儿地往市场跑,用票去换自己喜欢的东西。大大小小的粮票、布票、糖票、烟票、肉票、肥皂票、煤油票、盐票、煤球票、开水票……承载了一户又一户人家的希望。每逢过年,就是孩子们最开心的时刻,大人们的单位会发放更多的票证,孩子们就可以兴高采烈地握着这些票证购买自己喜欢的衣食住行的用品。排长队、赶早市,都是司空见惯的,但就是这日复一日的忙碌,平淡、充实又幸福。
 布票。图源 / 微信百科
后来,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社会不断发展,市场经济逐步把计划经济取代了,这些票据渐渐消失在大众视野,一个时代缓缓退出了历史舞台。从此,这些承载记忆的票据成为收藏者的新宠。


那些「花里胡哨的火车票

清朝末期,外国人在中国修建铁路,大多数时候都使用本国车票形制。因此,会看到当时的中国铁路车票种类繁多,五花八门,尺寸、内容、颜色各异,十分混乱。比如,京汉线是法国人修的,头等车票用红色,二等用黄色,三等用蓝色;沪宁线是英国人修的,头等、二等和三等分别是黄色、绿色和红色。京汉铁路的车票中间印有京汉铁路使用的蒸汽机车,两边是象征中华民族的龙饰图案,中间覆印票价。

各铁路公司的章程更是五花八门,旅客长途旅行时需分段买票分段乘车,坐上哪一趟列车之时,就必须遵守哪一趟列车上的规矩

 京汉铁路。

更有趣的是刘铭传于清光绪十三年(1887)八月在台湾修的铁路,铁路总局设在台北市,车费往返计40仙(钱币面额)。当时,中法战争刚刚结束,火车票一时无法快速印出来。为解燃眉之急,铁路部门只好与邮政部门协商,由台湾邮政局在英国印完运往台湾,是一种未正式发行的,有龙马图案的邮票代替火车票,并在邮票中心盖上火车乘坐区间等标识。因此,人们用邮票乘火车成了世界铁路史上的一件稀奇事。

邮票样式的火车票。

多年之后,在2010年的香港拍卖行,这个当成火车票的邮票,拍出了880万港元(约合750多万人民币)的高价。可能当初的设计者和决策者也万万没想到,一场救急,诞生了如此珍贵而有纪念价值的票据


上下班我有缆车票!

“何当共剪西窗烛,共话巴山夜雨时。”

山城重庆,以江为邻,独特的地理特征造就了一座独特有韵味的城市,同时成就了多样化的城市公共交通体系。其中,最独树一帜的就是山跨水的索道,也使得当地居民拥有不同于其他城市人民的交通票据

由于重庆沿江码头高差非常严重,为解决爬坡上下的交通问题,缆车公司经过实地调查、勘探,最终决定在人流量较大的望龙门码头修建缆车,位于重庆市渝中区。当时望龙门滨江地段水流湍急,较小的趸船难以锚碇,所以修建缆车的地方,选在了轮渡趸船后30米处修建钢筋混凝土停车站一座。在原码头石质阶梯上修建钢筋混凝土栈桥,桥上铺设轨道,轨上行车。

 重庆望龙门缆车
这条由中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主持设计的中国第一条客运缆车,于1944年7月动工,全长178米,上下高差46.9米。缆车的通车运行减少了大量旅客每日在此徒步爬坡,为渝中通向南岸提供了便捷。同时带动了周围的繁荣,许多新开设的茶馆和卖面、豌豆汤、香烟的场所拔地而起。但这趟缆车终将有命运齿轮停止转动的一刻,于1945年4月建成的望龙门缆车,于1993年因修建长江滨江路停运,2009年底它被列为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
望龙门缆车是铜制车票,铜制的方形车票一面刻有“下行客票”“民国37年”等几个字,另一面刻有“缆车”字样,铜票中间还有一个圆孔。手握特别的缆车车票,坐着中国第一条客运缆车,享受腾云驾雾的感觉,当时被居民戏称为“土飞机”
重庆长江索道。供图 / 杨玉诚,图虫创意

望龙门缆车的车票已经绝版,但是当你现在来到重庆,依然可以买到一张客运缆车票

一条长1166米的缆车跨江而过,脚下是雄伟壮观的长江,对面是人间烟火的5D城市。1983年,重庆市人民政府决定建设长江索道工程。为缓解山城居民出行难的问题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条大型跨越长江的客运索道于1987年10月24日正式投入运营。此索道全长1166米,客厢可同时容纳60多人,具有安全、快捷、方便、准点、全天候运行等特点,集上下班出行、观光游览、连通两区等功能。

一张票,讲述一个故事,跨越一个时代。买票的我们,从拥有一张票那刻起,就意味着即将开启一段全新的故事,在这段故事中,我们就是主角;历史的波涛不断翻滚,我们又变得无比渺小,前浪逝去,终将有后浪赶来,纸质票的时代一点点被吞没,但幸好有人捡起沙滩上的贝壳,拼拼凑凑,那些历史痕迹才不会被遗忘,感谢这个年代有你们!


策划:林少波

编辑:小   鞠

供图:熊   剑

中华遗产官方视频号

CHINESE HERITAGE

让美相遇 让好发生

更多精彩视频

福建人,挺神的

2024-03-02

@李现:哇嘎哩共,泉州甲水,泉州人很diao

2024-05-19

「天宫藻井」冰箱贴火了!这是中国人的天花板中的天花板顶级审美!

2024-11-13

西瓜子、葵瓜子、南瓜子,谁才是过年的标配?

2024-01-26






大遗产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旗下品牌《中华遗产》,再现古典中国之美,传统文化内容生产者,生活美学方案提供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