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刊推荐|你绝对想不到,陕西到底有多少「国家宝藏 」

文化   2024-11-06 11:20   北京  

 图为秦始皇陵兵马俑二号坑出土的彩绘绿面跪射俑。人物冠戴有度,表情庄重,代表了历史上真实的秦兵之勇武的形象。作为中国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的第一位皇帝之墓,以赫赫兵马阵仗为伴,即是壮哉秦国的再现。秦始皇陵是陕西的国宝,也是世界的奇迹。摄影卡拉·蔡

陕西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历史上,诸多王朝在此建都,尤其是周、秦、汉、唐,鼎盛时期举世闻名。

俗话说“地下文物看陕西”, 放眼整个陕西,‌根据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共出土了7748750件可移动文物。此外,截至2020年12月31日,陕西省共有各类不可移动文物49058处,而这些数量至今还在逐渐增加。

《中华遗产》于2024年11月,特别推出“国宝陕西”专辑,以陕西丰富的地下文物、百年考古取得的丰硕成果为实证,深入发掘陕西对中国、对华夏民族的价值所在——既是文明摇篮之地、更是文化奠基之地
▲ 目录 

地下文物看陕西

中国有195件国宝级文物,因为太过珍贵,被永久禁止出国(境)展览。其中,陕西文物达36件。中国文博界素有“地下文物看陕西”之说,陕西遗址密集、“丰厚多产”,这些出土的“国宝”们即可为证。



与天久长——陕西国保分布图

在迄今公布的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陕西共270项,位次晋豫冀浙等省之后,居全国前列。从新石器时代即迸发出璀璨的文明之花,直至近代孕育出革命火种,纵贯上下五千年。周、秦、汉、唐立足于此,更塑造出繁盛中华的精神面貌与文物风华。下面的地图展示了这270项国保的分布情况。



文明初升

陕西仰韶文化遗址:史前聚落的沃土之地 

▲ 这件平底葫芦身红陶壶,出土于洛南县焦村遗址,奇特的人头造型与壶身浑然一体,好似一位眉目清秀、鼻梁高挺、面带笑容的女子正凝视前方。供图/汇图网

仰韶文化是中国第一个被发现和命名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距今约6900— 4700年。它是我国新石器时代文化中最重要、最强势的一支,被视为早期中华文明的象征,而陕西正是仰韶文化最早的核心区
陕西境内仰韶文化的代表遗址有西安半坡、临潼姜寨、宝鸡北首岭、高陵杨官寨等……先民的“智慧房屋”“宝贵物种”“创意陶器”,共同描绘出一片仰韶文化核心区的沃土景象。



芦山峁:发现中国最早的宫殿雏形

 图为2017年底拍摄的芦山峁遗址大营盘梁发掘区,古人用垫土夯筑、修整出硕大的夯土台基,台基顶部建有广场和三座呈“品”字形分布的院落式建筑。学者们认为,它们似可被视作中国最早的宫殿或宗庙建筑雏形。供图/华商报社

芦山峁遗址位于陕西延安北郊,其中的大营盘梁一号院落是目前我国出土的年代最早的中轴线对称式四合院建筑遗存。它虽与后来的二里头、殷墟及周原等夏商周遗址的宫殿、宗庙建筑相隔千年,但它们呈现出的较为严整的四合院式格局,或许存在着非常密切的承袭关系。还有一些建筑细节值得关注,比如,考古人员在房址、院墙、广场的夯土中,多次发现用玉器奠基的现象。
芦山峁遗址出土了目前中国最早的瓦,以实物确证了我国陶瓦起源于史前时期,芦山峁遗址所在的黄土高原,正是陶瓦的主要起源地。


石峁遗址:高原上的独立王国
 陕北的黄土高原梁峁纵横。大约在公元前2300—前1800年,先民们在山顶平地处建起了一座极为罕见的大型石头城,城内面积约400万平方米。图中三座大棚所在的山梁,就是石峁遗址的位置。摄影/王警
石峁遗址位于陕西省神木市高家堡镇,城址规模巨大,面积超过四百万平方米,是迄今我国发现规模最大的史前时期城址,规模大于良渚和陶寺等遗址。
石峁遗址由皇城台、内城、外城三座基本完整并相对独立的城垣构成,防御体系戒备森严。城内密布宫殿建筑、房址、墓葬、手工业作坊等遗迹,展现出了一个早期国家都邑才有的宏大规模。

黄帝陵:不朽的轩辕传说
 图为黄帝陵祭祀大殿的内景。36根圆形石柱围合成方形空间,黄帝全身浮雕像伫立在正中。巨型覆斗屋顶,中央开圆形天光,反映出“天圆地方”的理念。摄影/李世州
轩辕黄帝是五帝之首,他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黄帝崇拜由来已久,至少从上古三代就已开始。但是直到唐代大历年间,黄帝陵的具体位置,才被官方认证在陕西省黄陵县的桥山之巅。自获得官方认证后,黄帝陵历代祭祀不断,世称“华夏第一陵”。

清涧寨沟:殷商王朝的显赫方国

 图为寨沟遗址的核心——寨塬盖大型夯土建筑群的航拍图,可见其坐落在一座独立山峁的顶部,塬顶被人工修整过,平坦而开阔,总面积约2万平方米,四周还能看到微微凸起的护坡墙。 供图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商代陕北黄土丘陵地区,并非蛮荒一片。在陕西省榆林市清涧县发现了中国黄土丘陵地区迄今发现规模最大的商代中心聚落遗址,它就是被列入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寨沟遗址

黄土高原地表支离破碎,梁、峁、塬、盖相连。在这样的土地上,寨沟遗址形成了“多峁一体”、涵盖12处不同功能的多功能聚落。这里出土了我国目前考古发现年代最早的双辕车实物,将中国双辕车历史提前了约1000年。揭示了殷商王国的西北边境方国的深厚实力。



赫赫宗周
周原遗址:岐山脚下的周王都

▲ 图为西周晚期青铜轮牙马车的复原件局部,原车于2014年出土于陕西宝鸡周原遗址。马车长3.13米,车轮外沿全部由青铜铸造而成,车厢装饰华丽,以金属打造兽面、蟠螭等纹样,颇具王者风范。 摄影/老猪的碎碎念

为了避开戎狄的袭扰,古公亶父及周人祖先迁往岐山脚下,也就是如今的陕西关中地区西部。他们把自己开创出来的这片土地称为“周原”。从此,周族的发展蒸蒸日上,可以说,周原是周王朝的龙兴之地

周原在整个西周时期,具有重要地位。由于出土了大量的青铜礼器,更令周原被认为是“周人的宗教中心”。在周原遗址中,我国首次发现了大型西周宫室建筑遗址,证明了周人早期都城的位置。对于这一建筑基址的性质尚有诸多猜测,但毋庸置疑的是,其使用者当是周王。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周原当为宗周,是周王朝真正的首都。


周原家族窖藏:铭文里的家国荣辱
 图为庄白一号窖藏出土的墙盘,记录了周朝与家族的历史。摄影/洛卡奇
周原地区的窖藏中出土了众多青铜礼器,它们分属于不同的贵族家族。这些家族世代任官,共同维护着周王朝的统治。
西周末年,天下大乱,周原家族的器物被藏于地下。这些青铜器的考古发现勾勒出了周原家族的分布和职能,将周原庞大的规模和复杂的结构展现在人们眼前。

在丰镐遗址发现西周
 图为现藏于中国考古博物馆的邓仲牺尊,体似马驹,头生双角,腹生双翼,同时颈上、胸前、尾部和背部尊盖上,分别装饰有虎、龙、凤等动物。邓仲牺尊出土于陕西西安长安区张家坡村西周墓地。摄影/柳叶氘
“丰”和“镐”分别是周文王与周武王营建的城址
《诗经·大雅·文王有声》记载周文王、周武王的功绩时写道:“文王受命,有此武功。既伐于崇,作邑于……考卜维王,宅是京。维龟正之,武王成之。”
丰镐地区处在宗周周原和成周洛邑之间是周天子和西周贵族频繁活动的区域,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同时也是了解西周社会历史的一把钥匙。

宝鸡青铜器:藏「礼于斯

▲ 图为宝鸡戴家湾出土的西周凤鸟纹方鼎(局部),口沿下饰一圈小鸟纹,器壁由两个相向的凤鸟纹组成一个兽面,周身由八条细长方形扉棱分隔。凤鸟是周人立国前的祥瑞图腾,是礼器中风靡一时的纹样。摄影/鞠骁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不论是祀还是戎,都离不开青铜器。
先秦时期,宝鸡地区曾属于商王朝版图的西域,更是周、秦早期都邑所在地,因此这里出土了大量青铜器,被誉为“青铜器之乡”。

宝鸡地区出土的青铜礼器中,鼎、簋呈现出非常规范的组合形态。因此不少学者认为,列鼎列簋的形式很可能最早出现于宝鸡地区。直至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列鼎列簋制度才真正被推广,成为各诸侯国贵族墓葬中墓主人身份等级的表达形式之一。

宝鸡还出土了当前所见最早的西周编钟,钟磬与鼎簋一起,撑起了周礼中乐、礼的两极。


石鼓山墓地:「户族经略之谜

▲ 石鼓山3号墓出土了3件商末周初的“户”字铭文青铜器,件件出彩。图为户卣(甲),整体呈椭圆形,扁腹下垂微微外鼓。最特别的是提梁两端的高浮雕兽首,兽首头顶还衔接“鸭掌形”角。腹部饰4只高浮雕大凤鸟,头部两两相对。这些纹饰被认为带有宝鸡本地风格特点。摄影/洛卡奇

宝鸡石鼓山墓地中出土了大量铸造精湛的青铜重器,其中首次出土了“户”字铭文青铜器,指向墓主的家族,是为“户”族。“户”族曾是宝鸡正南方的渭河南岸台地上,神话般辉煌的部落家族。由此,一个活跃在西周初年周原地区的政治族群,走入了人们的视野……


芮国遗址:深埋于地下的荣光

 图中熠熠生辉的金剑鞘,出于韩城梁带村芮国遗址的墓葬中,为春秋时期芮国国君芮桓公的随葬宝器。这一罕见的金鞘玉剑组合,在商周考古中还是首次发现。摄影/动脉影

在三千年前的西周前期,周天子分封王族与有功之臣,于是便出现了百个大大小小的封邑和诸侯国,芮国便是其中之一。芮国实力强大,特殊的地理位置更使其成为西周诸侯国中的骄子

西周时的芮伯,时常担任周天子朝堂的要职,甚至顾命重臣,而芮国很可能是被史料掩藏的实力大国!



大秦一统

探秦记:大一统帝国的序曲

▲ 图为秦代嵌料鎏金神兽形青铜饰件,1972年出土于西安市北郊。这种造型奇特的器物,可能是鐏(木柄下端的金属套)或剑首。器身镶嵌有玻璃、料珠等舶来品,所谓之神兽或是希腊神话中的格里芬,总之充满异域风情,体现了彼时东西方的文化艺术交流。

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秦国迎来了属于它的时代机遇。秦襄公率兵救周,护送周平王东迁洛邑,被封为诸侯。此后,秦国从早期的秦邑、西犬丘,到汧邑、汧渭之会、平阳,再到雍城、泾阳、栎阳、咸阳,“九都八迁”,一步步崛起、东拓,最终一统天下。公元前221年,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帝国——秦朝诞生了。


秦东陵:「王国盛世的映照
▲  骊山山麓,一座“亚”字形大墓轮廓分明,这里位于秦东陵一号陵园。这种墓本是商周王陵的规制,而秦国国君墓从“中”字形演变为“亚”字形,反映了秦国从诸侯国到王国的飞跃。摄影/高岩 
渭河南岸的秦东陵埋葬着大名鼎鼎的宣太后、秦昭襄王等秦国王、后。昭襄王嬴稷曾是不被朝廷寄予厚望的庶子,其母宣太后也不是父亲的正妻,故而选择了咸阳都城东南的山原地带,新建属于自己和母亲的新陵寝。他们的墓葬采取了“亚”字形陵墓形式,见证了秦陵形制从“中“字形到”亚“字形的变革,同时也象征着秦人迈入王国时代。
而后世入葬秦东陵的秦国王、后陪葬坑的数量不断增多,陪葬品更加丰富,相较于前世墓园,规模也进一步扩大了。


秦始皇陵:理想化的「地下秦朝

▲ 兵马俑的出世,让人们意识到,秦始皇陵所隐藏的秘密,远超世人想象。作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皇帝,始皇帝开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帝国,秦不仅将空间拓展到了当时人力所能涉及的地域,而且在政治与文明进程上高度成熟。摄影/李文博

秦始皇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帝国。它不仅将版图拓展到了当时人力所能涉及最广的地域,而且在政治与文明进程上也高度成熟。

秦始皇陵的建设,可以说是这样一个统一帝国的缩影,是秦始皇和他的大臣们所想象出的一个理想化的“地下秦朝”。


郑国渠:秦国的财富密码

▲ 图为蜿蜒流淌在陕西省咸阳市泾阳县境内的泾河,郑国渠首就在泾河出山处。泾河水浑,携带大量泥沙,富含营养物质。郑国渠的开凿,人为大规模引来浑水淤灌。含有机质的泥沙,随水一起输送到低洼沼泽盐碱地区,既淤高了地面,又冲刷掉盐碱,改良了土质。摄影/李军朝

郑国渠,本是疲秦之策,却意外成了强秦之基。秦王政时期,面对关中土地贫瘠问题,一项重要水利工程开始兴建。这项工程,便是郑国渠。
郑国渠开通以来,不断灌溉关中田,充分利用了地理优势和水流性质,大大提升了灌溉面积。采用蓄水、填阏的方式,既稀释了原有的盐碱性,又因养分沉积,使土地逐渐变为了利于耕种的良田。秦不再受制于粮食问题,进而可以展开兼并诸侯的计划
关于新刊
你最期待、想看到哪部分内容?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我们将随机选取3位小伙伴

上11月刊


编辑:宣武

▲ 点击下单 

安岳 大足:最后的石窟殿堂

2024-09-05

日本人「操控」的波士顿美术博物馆:中国文物占了十个大厅,件件是珍品

2024-09-27

800年后,一例全球罕见的12世纪遗骸,揭开了中国“南海Ⅰ号”沉船的秘密....

2024-09-23

一场「不败而败」的东西方色彩之战

2024-09-25




大遗产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旗下品牌《中华遗产》,再现古典中国之美,传统文化内容生产者,生活美学方案提供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