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成功,过年也是在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   2024-12-05 09:01   北京  

昨天,2024年12月4日,是魔幻的一天。有很多新闻,琼瑶阿姨离开了,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支持的《中华遗产》杂志官宣休刊了,巧合的是,在这同一天,“春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有合理的解释,也许,但是仍然感谢大家的关心和祝福如潮水而来……

在巴拉圭亚松森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上通过评审,决定将“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至此,我国共有44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总数居世界第一
不少专家表示,春节申遗不是最终目的,而是一种保护手段,“申遗的过程就是保护和复兴的过程”。


为何是正月初一?

古代称春节为岁首,它的起源与先民们对自然的感受和对时间的意识有关。在文字历法创立之前,华夏先民通过观察物候、天象等自然现象的变化来确定时间,即所谓“观象授时”。

▲ 央博“何以文明”大展复原“最初中国-陶寺”遗址之观象台。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说,“年,谷熟也”。禾谷一年一熟的生长周期,让人们深切认识到“年”的节律和周期。农业生产是先民生活中的头等大事,于是他们将庄稼收获的时间节点,当作划分年度时间的标记。

一般认为,原始丰收祭祀就是过年最早的起源。当稻谷收获后,人们自然欢天喜地,于是一边庆祝丰收,一边酬谢神灵的保佑,并祈求新一年的收获。《诗经》就描写了周人年终欢庆丰收、迎接新一年的热闹场景:“九月肃霜,十月涤场。朋酒斯飨,曰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 

何时过年是由历法制度规定的。中国传统历法属于阴阳合历,通过观测太阳春来秋去的周年运动,人们确立了二分二至的节气系统和四季划分节点,以此指导农业生产。许多地方现在还保留着“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就是因为冬至标志着一阳复始,古人从阳历的角度,将它看作新的岁时周期的开始。
与阳历同时并用的,是我们用于纪月、纪日的阴历制度,它是通过观察月亮的圆缺朔望来确立的。月相的周期变化更加简明醒目,也便于统一精确的时间划分。因此,成文历法便以阴历月作为时间单位,将十二个月定为一年。
▲ 传统黄历能同时显示公历、农历和干支历等多套历法,且注有吉凶禁忌。上图中黄历显示的,正是春节那一天。 摄影/山林食纪

先民们确定月份次序,依靠的是北斗星旋转斗柄所指的方向,因为他们发现,斗柄指向的偏转和周边恒星的隐现,与自然的四季交替密切相关。传说中夏代所创制的历法“夏历”,以建寅月为岁首。所谓建寅,即北斗星斗柄指向寅方(古人用十二地支表示方位,寅代表东北)的月份。如《后汉书》所言,此时“阳气已至,天地已交,万物皆出,蛰虫始振”,夏代人以之为岁首,取冬去春来之意。

但汉代以前,岁首之月并不是恒定不变的。据记载,殷商时首月为夏历的十二月,周王朝历法曾以夏历十一月为岁首,秦统一中国后又将十月定为岁首。历法随朝代更迭,是统治者为表示与前代不同而除旧布新的刻意之举。实际上,最为切合自然节律的,仍首推夏历
▲ 仆人携名刺、拜帖,到亲友家中拜年,被称为“飞帖”。上图为三国朱然墓出土名刺。

西汉初年沿用秦历,以十月为岁首。但这一旧历沿用了百年都没有修订,误差非常大,甚至在月初月末,夜空中却高悬着一轮满月!汉武帝于是下令重新修历,在太初元年(前104年),正式颁布太初历,即延续夏历,以建寅月为岁首。岁首之月为历法的基准点,被称为“正”,所以夏历中的建寅月,就是我们现在说的正月。

太初历结合了阳历与阴历,符合自然规律和人们的日常需要,因而成为后世历法的基础。无论此后历代历法如何修正,正月初一为岁首的传统,始终不变,延续至今。 


春节差点被废除?

南宋人吴自牧在《梦粱录》中说:“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的确,正月初一还有别名:正旦、元日、元旦。元,指初始,代表新年伊始。旦,是指太阳在地平线上将升未升之际,即夏历中正月“朔日”开启之时。新年第一天被表述为“元旦”,乃名符其实。可如今的元旦和春节却是两个时间。这是什么缘故?

这要追溯到近代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引进并采用了公元阳历作为时间的制度,于是每年1月1日被确立为元旦,而传统新年则改名成为了“春节”。

▲ 清姚文瀚《岁朝欢庆图》(局部)描绘了孩童在春节点旺火、放鞭炮的场景。
新元旦节的出现,最初似乎并未影响到普通百姓的年节安排。山西乡绅刘大鹏就说:“阳历之新年,百姓皆不以为然,惟官厅庆贺,民皆睨而视之,且谓是彼等之年,非吾之新年耳”这样的感受并非乡村百姓所独有,1923年1月3日上海《申报》上的一篇文章也说道:“社会上逢着过阴历新年,顿现出热闹的气象吃的玩的,比较平时要添出许多。便连路上的行人,也得增多不少。但是遇阳历新年,除掉有几面国旗迎风招展以外,简直和平时一样。

民众的“不忘旧不知新”显然不符合官方期望。当时的政治和知识精英一心追求以西方文明为标准的现代性,在他们眼中,本土传统文化从根本上阻碍着社会进步和民智开启,是需要被批判和清除的对象。加之为确立新政权统治权威并加强社会控制,1928年,激进的民国政府决心“废除旧历,普用国历”,以此推进破旧立新的社会再造。

▲ 春节期间,各地庙会社火等庆祝活动轮番上演,展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魅力与情感纽带。

如何彻底改造呢?官方明令规定旧历节令不准放假,并要求将旧历春节中的礼仪娱乐活动,移至新历元旦举行。据时人文载道《风土小记》记述,政令初出时,基层执行一度雷厉风行,严厉查禁一切春节过年活动,如强令商店开门、拘役售卖旧历商贩、销毁供祀用品等,“一时间人心惶惶,将一个欢天喜地的新年,弄出啼笑皆非之状”。

然而,传统的力量根深蒂固,尤其是春节这样的民俗,事关传统天地人伦的社会秩序和中国人根本的精神认同,是不可能被完全废止的。于是百姓的春节还是照过不误,查禁一两年后,“当局也只好装作眼开眼闭了”。

到了1934年,南京国民政府终于不得不承认农历新年和民间习俗的正当性,停止强制废除阴历。于是,民众又可以名正言顺地过年了。

▲ 2025年开始,春节假期增加1天,有8天假期。
到今天,农历春节被正式纳入国家公共节假日体系,与公历元旦并立不悖。
事实上,在大多数中国人的观念里,元旦之后就进入了“过年”状态,我们不自觉地开始将公历换算成农历,在心中默数着春节的倒计时。正式的春节只有短短一天,但人们欢庆的状态和“过年”的心理感受则会从元旦一直持续到元宵节以后,这正是中国人独有的时间感觉和文化体验

新年好礼,与祖先分享

以敬天法祖为核心的祭祀礼俗是春节最重要的节日传统。这一根源于原始宗教的观念,在中国传统岁时活动中打下了深刻的烙印,先民们相信,来自神鬼自然的神秘力量,会对现实施加影响,因此尤其注重根据天时节律的变化,举行各种酬报祭祀仪式,以此实现与天地神灵的沟通,祈求神灵赐福保佑。

▲ 中国人敬天法祖,重视孝道,每逢重要节日,都要祭祖。春节祭祖一般在家中进行,仪式隆重。图为影视剧《红楼梦》中相关场景。

早在《礼记》中就有关于岁终大祭的记载。民间也十分注重新年祭祀,在传统民间信仰观念里,新旧时间交替之际,充满恐惧不安因素,尤其需要采取措施来驱邪除祟,迎新纳吉。贴春联、放鞭炮、除夕守岁等节俗的起源,就与此有关。

人们还认为,天上的神灵会在过年时来到人间接受供祀,据清人富察敦崇的《燕京岁时记》记载,清代北京城内的百姓,每年除夕夜都会在院中设“天地桌”,以各色果蔬糕点供奉诸天神圣全图。待到初一凌晨放炮焚香,接神下界享用,以祈求神灵新一年的保佑。
与天地神灵同样重要的还有对祖先的祭祀全国各地都有春节祭祖的习俗,或墓祭,或祠祭,或家祭。中国人相信,自己不仅生活在现实的社会网络中,更生活在祖先的福荫下,只要虔诚供奉,逝去的祖先就仍会保佑家族后代兴旺发达。在山东各地,除夕这天还要到祖坟“请家先”,即将祖先请回家来,与子孙一起过年。人们在家中供奉起先祖牌位,焚香上供、磕头祭拜。等过完年,再收起家堂,送走祖先。这样,祖先们也能感受一下春节子孙团圆的热闹与欢乐。

▲ 申遗文本指出,“春节”项目由全体中国人共享,在全国广泛实践。一些代表性的社群参与庆祝春节的具体活动,这些社群所在地包括“祭祖活动”方面的安徽省黄山市祁门县桃源村陈氏家族。图为祁门县春节祭祖活动。

其实,春节祭祖除了具有慎终追远之义,还能起到促进家族成员感情沟通关系凝合的作用。满族春节有杀猪“祭神肉”的传统,在供祖先享用之后,此猪遂成为祖宗所赐之“福肉”,由参与祭祀的所有人集体分食。春节祭祀的许多供品都是如此,既是献给祖先的礼物,更是人与祖先或神祇沟通的媒介。

春节,就是这样一个人神共处的神圣时空,给人们以无限的幸福。像是一首永远温暖永远动人的歌,总在寒冷的天气里响起,撩拨着我们心底那浓得化不开的乡愁,既关于家园更关于我们自己 

▲ 春节,是正月初一,但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中,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从大年初一到正月十五,过节的温馨气氛始终萦绕心头。


文章来源: 中华遗产 2020年01期
撰文:程浩芯  编辑方麗娟
部分图片源自网络


最后一期纸质《中华遗产》

点击图片,收藏绝版。



虽然每个月的纸刊《中华遗产》停了,我们会继续以系列丛书、公众号、文创产品、文博市集、主题出行、专题研学、展览、短视频等形式,与大家见面,我们仍在一起,一直在一起。


官方视频号

CHINESE HERITAGE

让美相遇 让好发生

更多精彩视频


『肥冬瘦年』,无论如何都要把今日过得体体面面!

2022-12-22

正月初七,一个正在消失的传统节日

2024-02-16

敬老节、主妇假日、全民体育……重阳到底是属于谁的节日?

2022-10-04

天赐好运666:这个当年的国家法定节假日怎么变成豪门炫富的晾晒节了?

2024-07-11







大遗产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旗下品牌《中华遗产》,再现古典中国之美,传统文化内容生产者,生活美学方案提供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