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人讲究尊老,除了年龄大算老,辈分大也算老。名字中的辈字,就是辈分的标记。日常称呼、春节拜年都不能乱了辈分、失了礼法。而年纪大、辈分小者,常有说不出的尴尬。 绘画/杨兆恩
一个传统的中国名字,从来不是百分之百的个人财产。它以“姓”来定家族归属,以“名”来寄托长辈期望,通常还会巧妙地暗藏一个“字辈”结构,作为薪火相承的传家宝。
我的朋友老唐,生在一个大家族里。他家乡的民居一片接一片,整齐森严。这些民居中最重要的是唐家大屋,初一祭祖时,全都站满了人。然后再依长幼辈分,到祠堂连续向祖宗拜祝致祭。
按照族谱顺序,第17到22辈(代)分别由一面醒目的辈分牌引导,依次上前叩拜,辈分是多少,即叩多少次,因此老唐要叩22次。他们这一排8人,辈分牌上写着大大的“旭”字,我的朋友名字就叫唐旭新。
他拥有一个传统的中国名字,这样的名字影响着他的成长和生活,也带着传统社会的烙印。
「六亲不认」不烦恼
▲ 1603年英格兰和苏格兰王室家谱树。
林语堂曾在散文《中国式的家庭理想》中写道:“东西两方都有家庭如大树这个比喻,每个人的生命,不过是大树上的一枝,借着树干而生存,尽他协助树干滋长下去的本分。”事实上,在中国有许许多多庞大的家族,其中每一个小家庭——祖、父、子、孙仅是一根枝干,它和众多的“亲枝”们共同构成茂密的树冠,如果为每根树枝都取上名字、理清关系,这是多么复杂的一件事,而具有规则意识的“族名”,简化了这个烦恼。
中国近代的传奇家族“绍兴俞家”就是很好的例子。
▲ 近代望族绍兴俞氏家族关系图。
值得注意的是,俞扬和与蒋家女儿蒋孝章育有一子,即俞祖声,他选择专注学术,获得伯克莱大学物理博士学位。从他的名字中的辈字——“声”来看,虽远居美国,却已完完全全回归了家族传统。与其同辈的俞家后人,即是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他的曾祖父俞明震,与俞祖声的曾祖父俞明颐是亲兄弟。父亲俞启威和俞扬和(俞启德)是堂兄弟。支系绵延、人丁众多的家族,因为“字辈”的存在,才显得不那么纷乱、疏远。
▲ 俞氏宗祠。
我去过中国西南滇黔交界的乌蒙山地区,那里流行着一种古老的“盘辈礼”,盘是盘点的盘,辈是辈分的辈。数十万回族同胞吸纳汉族的“字辈”制度,并靠着盘辈礼俗,过着和谐秩序的生活。
在当地,两个以上不熟悉的人见面,三言两语就能盘(问)清楚对方是什么姓氏、什么字辈,然后再以礼相待。
他们通常有个公式:假如同姓,则或是“爷孙关系辈”;或是“叔侄关系辈”;或是“弟兄姊妹关系辈”。如果是异姓,则或是“表爷孙关系辈”;或是“表叔侄关系辈”;或是“老表弟兄姊妹关系辈”。不同姓氏同一辈分的互称“老表”,不同辈分的以同族间称谓称呼叔叔、舅舅、姨娘等。与之相对应的是一个密码表,也即各姓氏的哪个字辈是同一辈,涉及数代、数十个姓,有能全部背诵的,也有略知几代的。
了不起的发明
“字辈”是了不起的发明,可惜我们并不知道谁是那个开先河的聪明人。有人认为它的使用可以远溯周代,也有认为起源于汉代或宋代的。
上世纪末出版的《中国家谱》一书中,提到一块汉碑“赵宽碑”,从碑中可见,西汉名将赵充国(前137-前52年)的儿子一辈中均带“游”字,如游都、游护、游卿。算是后世用字辈排列世系的早期例证。或许,这还只是萌芽,离形成整体的社会风气还有相当的距离。
东晋时的大书法家王羲之,家族几代中名字均带“之”字。王羲之的亲哥哥叫王籍之。王羲之的7个儿子,每人名字中都有“之”字,七子皆擅书法,王献之尤其出色,而后人对他们的关系难免产生识别困难。东晋时期,人们乐于取“之”字为名,我想这固然是当时的风气使然,但也不排除彰显共同审美和对家族身份的标记。不过,要想准确地划分出辈分和次第,王羲之家这样的取名方式显然是不行的。还好,“字辈”上位了。
用字辈法排列亲族关系,一目了然。但在唐宋以前,“字辈”并不流行,家族起名更多出于偏好。例如王羲之家族,至少七代人热衷于在名字末尾缀一个“之”字。这无形中为这个家族添了一个标志,但因为不分世代地使用同一个字,也造成了识别的困惑。比如经常会有人问,书法家王羲之、王献之是兄弟吗?
▲大名鼎鼎的澳门赌王何鸿燊(已故)家族复杂而庞大,他的子女中,“超”字辈为女儿,“猷”字辈是儿子。
“字辈”有别称叫“班辈”。“辈”,若军发车,百辆为辈,意指一个长长的车队,可见其壮观。而“班”是挥刀切断美玉,将其一分为二,指的是分出事物的等级。对一个家族而言,既要传宗接代,又必须分出长幼次第,这就是“辈”和“班”。
如何实现?其所依赖的,是周代出现的“昭穆”制度——父曰“昭”,子曰“穆”。“字辈”的另一个别称即是“昭穆”。《周礼·春官·冢人》中记载:“先王之葬居中,以昭穆为左右。”王族墓葬如此,祭祀时,子孙排列行礼也需如此。《礼记·祭统》中解释,这是为了区别父子、远近、长幼、亲疏,为了敬祖敦宗的需要。
红楼梦第五十三回“宁国府除夕祭宗祠,荣国府元宵开夜宴”,其中有这样一段文字:五间正殿前悬一闹龙填青匾,写道是“慎终追远”。旁边一副对联,写道是“已后儿孙承福德,至今黎庶念荣宁”,俱是御笔。里边香烛辉煌,锦帐绣幕,虽列着神主,却看不真切。只见贾府人分昭穆排班立定:贾敬主祭,贾赦陪祭,贾珍献爵,贾琏、贾琮献帛,宝玉捧香,贾菖、贾菱展拜垫,守焚池……虽是各色人等,却是分工有序。
▲上图出自清代孙温绘本《红楼梦》 第五十三回,宁国府除夕祭宗祠,荣国府元宵开夜宴 。
这一描写里提到“分昭穆排班立定”的规矩。红楼梦中的“昭穆”次序是怎么排的呢?书中写明:“……凡从‘文’旁之名者,贾敬为首;下则从‘玉’者,贾珍为首;再下从‘草头’者贾蓉为首。左昭右穆,男东女西。”如果了解昭穆制度,名著中的这段描写就如在眼前了。
▲ 北宋《治平帖》前的东坡先生像。
有套路的「行辈诗」
有的学者支持“字辈”起源于宋代,确凿的证据在于宋太祖赵匡胤。他为其后代预定了13个吉字,加上自己的“匡”字共14字,可以构成一幅对联:“匡德惟从世令子,伯师希与孟由宜。”载于玉牒,并规定子孙依此取名,见字知辈分。
太祖子嗣传至十一世孙赵孟坚时,其身份是南宋画家,也是南宋最著名的书画收藏家。曾入仕,有二子名赵由恭、赵由敬,辈字不乱。其从弟赵孟頫同为太祖十一世孙,他选择入元朝为官,并受到元代四朝礼敬。赵孟頫有子赵雍,孙赵麟,皆为有成就的书画家。我想,由于改朝换代的原因,他们很可能已不愿意亮出自己的“字辈”了。
▲ 元 赵孟頫 《鹊华秋色图》(局部)。
当年,至圣先师孔子还带火了另外三姓——孟、曾、颜。孟轲作为孔子学说的继承者,被尊为“亚圣”。曾参和颜回都是孔子的学生,有“宗圣”“复圣”之称,因而这三位的后人也是“圣裔”。这四姓的家谱称为“通天谱”,意为普天之下的四姓只有一种家谱,因而被认可使用孔氏的字辈。直到清朝初年,颜家被御赐班辈字后,才开始使用自己的字辈。
如果说“字辈”最初的根基在于血缘,推广它的力量在于宗法观念,那么孔孟曾颜“通天谱”的出现,则满满都是对儒家文化的尊崇。
再看这些御赐“字辈”,五字一句,平仄颇为讲究,意思上大多既感高深、文辞茂美,却又令人似懂非懂。这也是中国家谱中最习见的所谓“昭穆诗”“行辈诗”的代表。它们虽然似诗非诗,但朗朗上口。有些家族因为种种原因,家谱都散失了,这些昭穆诗却还口口相传,仍能延续。
不难发现,人们重视字辈,都喜欢使用吉利祯祥、音色铿锵的字眼,比如文、永、祥、德、庆等,但吉利的字毕竟有限,在各姓氏的字辈诗中频频出现,会不会引起混乱?幸运的是,因为姓氏和郡望堂号(标志家族归属地)的不同,这样的混乱大为减少。
曾经第一个为孔氏家族赐“字辈”的朱元璋,也把自家的行辈诗做到了极致。他共为24位皇子准备了不同的行辈诗,每家五言四句,480个字没有一个重复,堪称吉祥名典,水平直追《千字文》。
不仅如此,朱家皇族从孙辈起,均按辈字和五行取“双辈字名”。双名中的第一个字从行辈诗中取得,后一个字则必须以相应的五行做偏旁,以“火土金水木”为顺序。以燕王朱棣家为例,行辈诗曰:“高瞻祁见佑,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朱棣的长子取名朱高炽(明仁宗),皇孙取名朱瞻基(明宣宗),皇曾孙取名朱祁镇(明英宗)。高字辈,搭火;瞻字辈,配土;祁字辈,宜金。这一精心打造的次序谱,最大限度避免了皇族姓名的重复问题。
字辈诗大多由开基祖(始迁一地的祖先)精心拟定,虽然大多中规中矩,但溢美之词,倒也好听好叫。不过,也有拟得不够成功的例子,如广东某氏的字辈谱中有这样几句:“海广天宽,山高水长,龙腾凤舞,芝秀兰香。”这可能是我见过的最温婉的字辈谱了,假如是五大三粗的北方汉子,名字里出现凤、舞、兰、香的字样,一定非常无奈吧。
▲ 曹云金与郭德纲。
前些年,有件闹得沸沸扬扬的传闻,爆出郭德纲师徒的反目风波,郭德纲公开清理门户,宣布收回旧徒弟“曹云金”名字中的“云”字。可是曹云金并没有变成“曹金”,他至今仍舍不得放弃带有“德云社”标记的艺名。这个“云”,是不是字辈的一种?
师门的确也有“字辈”。相声界尊朱绍文为祖师爷,从第三代起便有比较严格的辈分讲究——“德、寿、宝、文、明”。“德”字辈和“寿”字辈的老先生们我们都不怎么熟悉,但侯宝林、刘宝瑞、常宝华、苏文茂、侯耀文这些名字却耳熟能详,他们分属“宝”字辈和“文”字辈。郭德纲正式拜侯耀文为师后,属于“明”字辈。
之后,德云社自创八个字辈,为“云鹤九霄龙腾四海”,郭德纲按此分科收徒,同一科的学员为一辈。
比相声界更早接受“家”观念的是戏曲界。京剧科班“富连成”有“喜连富盛世元韵”等字辈。马连良、谭富英、叶盛兰的名字都是这样来的。
▲ 侯耀文与郭德纲是师徒关系,分属“文”字辈和“明”字辈。
中国文化有着浓厚的“家”的色彩,由此产生血缘秩序,当它向社会的四面八方渗透,还产生了“业缘”——职业师承的秩序,“神缘”——宗教门派的秩序。在传统社会系统中,排“字辈”成为维护秩序的完美解决方案。
有人说,带字辈的传统名字中规中矩;有人说,带套路的“字辈谱”缺乏新意。如今,进入小家庭时代,带字辈的名字大比例消失,把字辈当传家宝的人也越来越少。
关于字辈取名,你怎么看?
文章来源:中华遗产2019年08期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中华遗产》杂志纸刊2025年1月起休刊,
收藏绝版,历久弥新。
▲ 点击购买
中华遗产官方视频号
CHINESE HERITAGE
更多精彩视频▼
2024-10-11
2024-10-09
2024-09-18
2024-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