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字辈分中的大学问都被我们遗忘了

文化   2024-12-10 11:20   北京  

▲ 中国人讲究尊老,除了年龄大算老,辈分大也算老。名字中的辈字,就是辈分的标记。日常称呼、春节拜年都不能乱了辈分、失了礼法。而年纪大、辈分小者,常有说不出的尴尬。 绘画/杨兆恩

一个传统的中国名字,从来不是百分之百的个人财产。它以“姓”来定家族归属以“名”来寄托长辈期望,通常还会巧妙地暗藏一个“字辈”结构,作为薪火相承的传家宝。

我的朋友老唐,生在一个大家族里。他家乡的民居一片接一片,整齐森严。这些民居中最重要的是唐家大屋,初一祭祖时,全都站满了人。然后再依长幼辈分,到祠堂连续向祖宗拜祝致祭。

按照族谱顺序,第17到22辈(代)分别由一面醒目的辈分牌引导,依次上前叩拜,辈分是多少,即叩多少次,因此老唐要叩22次。他们这一排8人,辈分牌上写着大大的“旭”字,我的朋友名字就叫唐旭新。

他拥有一个传统的中国名字,这样的名字影响着他的成长和生活,也带着传统社会的烙印



「六亲不认」不烦恼

传统的中国名字,姓为家传;名字中的第一个字,如唐旭新的“旭”字,是家族辈分的象征,就叫“辈字”。不但一个小家庭中,同代的兄弟姐妹会在名字中“镶嵌”同一辈字,同宗族人的同辈也如此,这样的名字,被称为“族名”“谱名”。

▲  1603年英格兰和苏格兰王室家谱树。

林语堂曾在散文《中国式的家庭理想》中写道:“东西两方都有家庭如大树这个比喻,每个人的生命,不过是大树上的一枝,借着树干而生存,尽他协助树干滋长下去的本分。”事实上,在中国有许许多多庞大的家族,其中每一个小家庭——祖、父、子、孙仅是一根枝干,它和众多的“亲枝”们共同构成茂密的树冠,如果为每根树枝都取上名字、理清关系,这是多么复杂的一件事,而具有规则意识的“族名”,简化了这个烦恼。

中国近代的传奇家族“绍兴俞家”就是很好的例子。

晚清名士俞明震纵横诗界、教育界和政界,娶曾国藩的孙女为妻,俞明震兄弟三人,他是长兄,二弟画家俞明观,三弟官宦俞明颐,小妹俞明诗(陈寅恪之母),是为知书明理的“明”字辈。俞明震生子俞大纯,民国时期曾任交通部陇海铁路局局长。俞明观的儿子俞大光是中国理论电子工程学专家,同时也是核武器专家。俞明颐一家更是人才济济:长子俞大维,留学德国,进修军事;三子俞大绂,中科院院士,北京农业大学校长;五子俞大纲,戏曲专家。俞明颐还有两个女儿也很出色:俞大彩,嫁给曾任北京大学校长的傅斯年;俞大絪成为著名的化学家。是为大大光耀了门庭的“大”字辈。想想,如果没有辈分字,要识别他们互相之间的关系,就难多了。

  ▲  近代望族绍兴俞氏家族关系图。

这个家族的下一代分居在大陆、台湾和海外,家声依然鼎盛,但“字辈”却发生了小小的演化:在大陆一边,俞大纯长子俞启孝、四子俞启忠成为教授;二子俞启信成为化学和兵器专家;三子俞启威(改名黄敬)成为革命家、新中国机械部部长。居台湾的俞大维,有一名中德混血的儿子叫俞扬和,做了蒋经国的女婿,定居在美国。俞扬和其实也有谱名,该叫俞启德。新一代人废弃了字辈,或许为追求新意。

值得注意的是,俞扬和与蒋家女儿蒋孝章育有一子,即俞祖声,他选择专注学术,获得伯克莱大学物理博士学位。从他的名字中的辈字——“声”来看,虽远居美国,却已完完全全回归了家族传统。与其同辈的俞家后人,即是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他的曾祖父俞明震,与俞祖声的曾祖父俞明颐是亲兄弟。父亲俞启威和俞扬和(俞启德)是堂兄弟。支系绵延、人丁众多的家族因为“字辈”的存在才显得不那么纷乱、疏远

▲ 俞氏宗祠。

我去过中国西南滇黔交界的乌蒙山地区,那里流行着一种古老的“盘辈礼”,盘是盘点的盘,辈是辈分的辈。数十万回族同胞吸纳汉族的“字辈”制度,并靠着盘辈礼俗,过着和谐秩序的生活。

在当地,两个以上不熟悉的人见面三言两语就能盘(问)清楚对方是什么姓氏、什么字辈,然后再以礼相待。

他们通常有个公式:假如同姓,则或是“爷孙关系辈”;或是“叔侄关系辈”;或是“弟兄姊妹关系辈”。如果是异姓,则或是“表爷孙关系辈”;或是“表叔侄关系辈”;或是“老表弟兄姊妹关系辈”。不同姓氏同一辈分的互称“老表”,不同辈分的以同族间称谓称呼叔叔、舅舅、姨娘等。与之相对应的是一个密码表,也即各姓氏的哪个字辈是同一辈,涉及数代、数十个姓,有能全部背诵的,也有略知几代的。

▲ 图为四川洞口王氏宗祠,又称王元帅宫,是王氏族人为纪念明朝先祖而修建,洞口王氏辈辈相传,皆以王元帅为荣。  摄影/卢七星
相应地,打破这种秩序则相当令人烦恼,例如婚配关系中辈分被打乱,被称为“不好喊”,有时“外公”“姑老爷”会成为公公,有时“表姐”会成为丈母娘,等等。解决的办法是“打敞口说话”,也即不互相称呼,结果呢?亲戚间少走动,人情味大打折扣。
“字辈”对家族社会所起到的作用,犹如一把量尺,它最大的好处是,将错综复杂的伦理关系次序化、条理化。谁是长者?谁是平辈?谁是后生?即使从未谋面,也能识别无误。它又像一根纽带,连接着血缘亲情。“字辈”堪称古往今来的重要遗产。



了不起的发明

“字辈”是了不起的发明,可惜我们并不知道谁是那个开先河的聪明人。有人认为它的使用可以远溯周代,也有认为起源于汉代或宋代的。

上世纪末出版的《中国家谱》一书中,提到一块汉碑“赵宽碑”,从碑中可见,西汉名将赵充国(前137-前52年)的儿子一辈中均带“”字,如游都、游护、游卿。算是后世用字辈排列世系的早期例证。或许,这还只是萌芽,离形成整体的社会风气还有相当的距离。

东晋时的大书法家王羲之,家族几代中名字均带“之”字。王羲之的亲哥哥叫王籍之。王羲之的7个儿子,每人名字中都有“之”字,七子皆擅书法,王献之尤其出色,而后人对他们的关系难免产生识别困难。东晋时期,人们乐于取“之”字为名,我想这固然是当时的风气使然,但也不排除彰显共同审美和对家族身份的标记。不过,要想准确地划分出辈分和次第,王羲之家这样的取名方式显然是不行的。还好,“字辈”上位了。

用字辈法排列亲族关系,一目了然。但在唐宋以前,“字辈”并不流行,家族起名更多出于偏好。例如王羲之家族,至少七代人热衷于在名字末尾缀一个“之”字。这无形中为这个家族添了一个标志,但因为不分世代地使用同一个字,也造成了识别的困惑。比如经常会有人问,书法家王羲之、王献之是兄弟吗?

大名鼎鼎的澳门赌王何鸿燊(已故)家族复杂而庞大,他的子女中,“”字辈为女儿,“”字辈是儿子。

“字辈”有别称叫“班辈”。“辈”,若军发车,百辆为辈,意指一个长长的车队,可见其壮观。而“班”是挥刀切断美玉,将其一分为二,指的是分出事物的等级。对一个家族而言,既要传宗接代,又必须分出长幼次第,这就是“辈”和“班”。

如何实现?其所依赖的,是周代出现的“昭穆”制度——父曰“昭”,子曰“穆”。“字辈”的另一个别称即是“昭穆”。《周礼·春官·冢人》中记载:“先王之葬居中,以昭穆为左右。”王族墓葬如此,祭祀时,子孙排列行礼也需如此。《礼记·祭统》中解释,这是为了区别父子、远近、长幼、亲疏,为了敬祖敦宗的需要。

红楼梦第五十三回“宁国府除夕祭宗祠,荣国府元宵开夜宴”,其中有这样一段文字:五间正殿前悬一闹龙填青匾,写道是“慎终追远”。旁边一副对联,写道是“已后儿孙承福德,至今黎庶念荣宁”,俱是御笔。里边香烛辉煌,锦帐绣幕,虽列着神主,却看不真切。只见贾府人分昭穆排班立定贾敬主祭,贾赦陪祭,贾珍献爵,贾琏、贾琮献帛,宝玉捧香,贾菖、贾菱展拜垫,守焚池……虽是各色人等,却是分工有序。

上图出自清代孙温绘《红楼梦 五十三回,宁国府除夕祭宗祠,荣国府元宵开夜宴 。 

这一描写里提到“分昭穆排班立定”的规矩。红楼梦中的“昭穆”次序是怎么排的呢?书中写明:“……凡从‘文’旁之名者,贾敬为首;下则从‘玉’者,贾珍为首;再下从‘草头’者贾蓉为首。左昭右穆,男东女西。”如果了解昭穆制度,名著中的这段描写就如在眼前了。

值得注意的是,这贾府众男,除了宝玉外,俱是单名。曹雪芹构筑如此宏大的家族小说,当然不会放弃“字辈”这个重要徽记。小说中还隐藏着贾家第一代——“源远流长”的“水”字辈,贾源、贾演两兄弟,他们开创了贾府百年基业;第二代——守业有成的“人”字辈,贾代化、贾代善、贾代儒。之后才有“文”字辈、“玉”字辈、“草”字辈等这些“小字辈”。
贾家的字辈大多藏在偏旁里,这解决了单字名怎样排入“字辈”的难题。东汉末年荆州牧刘表有两个儿子,分别叫刘琦、刘琮,二人名字都以“斜玉”为偏旁。南北朝时期,梁武帝萧衍的8个儿子分别名为统、综、纲、绩、续、纶、绎、纪,也是以偏旁作为标记,十分具有形式感

▲ 北宋《治平帖》前的东坡先生像。

宋代文学家苏轼的家庭又是一例,他与弟弟苏辙,有同样的“车”字旁,作为“字辈”。他们的名字又各自蕴含深意,苏洵曾专门撰写《名二子说》予以解释:车辐、车盖、车轸这些结构对于车来说都意义重大。苏轼的“”,本指车厢前面供人凭倚的横木,看起来若有若无,但如果缺失,就不是完整的车了。苏洵又说“吾惧汝之不外饰也”,这根横木过于显露,不会掩饰,虽则可以昂扬奋进,却也可能遭人嫉妒吧,这让老父亲又颇为担心。
则不同,轮子留下的印记低调而循规蹈矩。应该可以度过平稳的一生,苏洵对他的期望在于自由发展。两个个普普通通的“车”字旁汉字,饱含了文学家父亲的祝愿与矛盾,也预示了两个儿子的未来命运,千古以来都是“字辈”妙用偏旁的典范。


有套路的行辈诗

有的学者支持“字辈”起源于宋代,确凿的证据在于宋太祖赵匡胤。他为其后代预定了13个吉字,加上自己的“匡”字共14字,可以构成一幅对联:“匡德惟从世令子伯师希与孟由宜。”载于玉牒,并规定子孙依此取名,见字知辈分。

太祖子嗣传至十一世孙赵孟坚时,其身份是南宋画家,也是南宋最著名的书画收藏家。曾入仕,有二子名赵由恭、赵由敬,辈字不乱。其从弟赵孟頫同为太祖十一世孙,他选择入元朝为官,并受到元代四朝礼敬。赵孟頫有子赵雍,孙赵麟,皆为有成就的书画家。我想,由于改朝换代的原因,他们很可能已不愿意亮出自己的“字辈”了。

▲  元 赵孟頫 《鹊华秋色图》(局部)。

与此截然相反,也有一个家族,丝毫不受王朝更迭的影响,世系因袭,绵延不绝,即是中国第一大家族孔氏家族。元仁宗(1311-1320年在位)年间,自孔子第54代孙孔思晦开始,同辈皆以“思”为字辈,自此开启了孔家约七百年的“字辈”命名史。“思”字辈下为“克”字辈。
明朝建立,朱元璋亲自为孔家颁赐字辈十字:“希言公彦承,弘(宏)闻贞尚胤(衍)。”明崇祯年间,孔家又获御赐字辈十字:“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至清同治年间,再立十字十辈:“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1919年,由76代衍圣公孔令贻续立二十字二十辈,后由中华民国内务部备案批准。至此,孔氏的字辈已可用至105代。
如今,在台湾的孔德成为孔子嫡传第77代孙。而大陆已知最小的辈分是“钦”字辈。像这样谱系可上溯千年,递传有序,在人类文化史上算是奇迹。
▲ 孔氏家族已经传承80余代,从54代起启用字辈排序。有趣的是,通过字辈可知,孔氏“衍圣公”一支在家族中辈分较低,近代,与同时在世的“长辈”曾相差十代以上。

当年,至圣先师孔子还带火了另外三姓——。孟轲作为孔子学说的继承者,被尊为“亚圣”。曾参和颜回都是孔子的学生,有“宗圣”“复圣”之称,因而这三位的后人也是“圣裔”。这四姓的家谱称为“通天谱”,意为普天之下的四姓只有一种家谱,因而被认可使用孔氏的字辈。直到清朝初年,颜家被御赐班辈字后,才开始使用自己的字辈。

如果说“字辈”最初的根基在于血缘,推广它的力量在于宗法观念,那么孔孟曾颜“通天谱”的出现,则满满都是对儒家文化的尊崇。

再看这些御赐“字辈”,五字一句,平仄颇为讲究,意思上大多既感高深、文辞茂美,却又令人似懂非懂。这也是中国家谱中最习见的所谓“昭穆诗”“行辈诗”的代表。它们虽然似诗非诗,但朗朗上口。有些家族因为种种原因,家谱都散失了,这些昭穆诗却还口口相传,仍能延续。

不难发现,人们重视字辈,都喜欢使用吉利祯祥音色铿锵的字眼,比如文、永、祥、德、庆等,但吉利的字毕竟有限,在各姓氏的字辈诗中频频出现,会不会引起混乱?幸运的是,因为姓氏和郡望堂号(标志家族归属地)的不同,这样的混乱大为减少。

曾经第一个为孔氏家族赐“字辈”的朱元璋,也把自家的行辈诗做到了极致。他共为24位皇子准备了不同的行辈诗,每家五言四句,480个字没有一个重复,堪称吉祥名典,水平直追《千字文》。

不仅如此,朱家皇族从孙辈起,均按辈字和五行取“双辈字名”。双名中的第一个字从行辈诗中取得,后一个字则必须以相应的五行做偏旁,以“火土金水木”为顺序。以燕王朱棣家为例,行辈诗曰:“高瞻祁见佑,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朱棣的长子取名朱高炽(明仁宗),皇孙取名朱瞻基(明宣宗),皇曾孙取名朱祁镇(明英宗)。高字辈,搭火;瞻字辈,配土;祁字辈,宜金。这一精心打造的次序谱,最大限度避免了皇族姓名的重复问题。

我家也有一本明朝传下来的家谱,开篇即是一首昭穆诗:“诗书传家远,文昭训子贤,才德名广域,志正庆长年。”因为意义相对明了,几位叔伯长辈全都能倒背如流。我还听说过,四川冕宁刘氏的字辈谱——“三国兴之继,尚良元在天。伯茂忠文泰,大地永汉朝”。一字一句,流露的都是对祖先的敬仰。据说这首诗订立时,异族入主中原,因此诗中也饱含了“人心向汉”的民族意识。

字辈诗大多由开基祖(始迁一地的祖先)精心拟定,虽然大多中规中矩,但溢美之词,倒也好听好叫。不过,也有拟得不够成功的例子,如广东某氏的字辈谱中有这样几句:“海广天宽,山高水长,龙腾凤舞,芝秀兰香。”这可能是我见过的最温婉的字辈谱了,假如是五大三粗的北方汉子,名字里出现凤、舞、兰、香的字样,一定非常无奈吧。




相声界也有字辈,郭德纲不是德字辈!

▲ 曹云金与郭德纲。

前些年,有件闹得沸沸扬扬的传闻,爆出郭德纲师徒的反目风波,郭德纲公开清理门户,宣布收回旧徒弟“曹云金”名字中的“云”字。可是曹云金并没有变成“曹金”,他至今仍舍不得放弃带有“德云社”标记的艺名。这个“云”,是不是字辈的一种?

师门的确也有“字辈”。相声界尊朱绍文为祖师爷,从第三代起便有比较严格的辈分讲究——“德、寿、宝、文、明”。“德”字辈和“寿”字辈的老先生们我们都不怎么熟悉,但侯宝林、刘宝瑞、常宝华、苏文茂、侯耀文这些名字却耳熟能详,他们分属“宝”字辈和“文”字辈。郭德纲正式拜侯耀文为师后,属于“明”字辈

之后,德云社自创八个字辈,为“云鹤九霄龙腾四海”,郭德纲按此分科收徒,同一科的学员为一辈

比相声界更早接受“家”观念的是戏曲界。京剧科班“富连成”有“喜连富盛世元韵”等字辈。马连良、谭富英、叶盛兰的名字都是这样来的。

▲  侯耀文与郭德纲是师徒关系,分属“文”字辈和“明”字辈。

中国文化有着浓厚的“家”的色彩,由此产生血缘秩序,当它向社会的四面八方渗,还产生了“业缘”——职业师承的秩序,“神缘”——宗教门派的秩序。在传统社会系统中,排“字辈”成为维护秩序的完美解决方案

有人说,带字辈的传统名字中规中矩;有人说,带套路的“字辈谱”缺乏新意。如今,进入小家庭时代,带字辈的名字大比例消失,把字辈当传家宝的人也越来越少。

关于字辈取名,你怎么看?


文章来源:中华遗产2019年08期

撰文知琪  编辑: 方麗娟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中华遗产》杂志纸刊2025年1月起休刊,

收藏绝版,历久弥新。


▲  点击购买



虽然每个月的纸刊《中华遗产》停了,我们会继续以系列丛书、公众号、文创产品、文博市集、主题出行、专题研学、展览、短视频等形式,与大家见面,我们仍在一起,一直在一起。

中华遗产官方视频号

CHINESE HERITAGE

让美相遇 让好发生

更多精彩视频


太子生母必须死?这个朝代为啥这么做

2024-10-11

中国人过节放假的 “幸福感” 究竟从何而来?

2024-10-09

云冈石窟里的这场「佛国音乐会」,迷倒多少人?

2024-09-18

儋州:千年前的“女神”和“男神”为何都青睐此处?

2024-08-27





大遗产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旗下品牌《中华遗产》,再现古典中国之美,传统文化内容生产者,生活美学方案提供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