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几天,世界文化遗产明十三陵的永陵和思陵首次对公众开放,得到许多历史文化爱好者的特别关注。
2024明文化论坛公布,明十三陵景区将逐步扩大文化遗产开放范围,到2030年实现明十三陵帝陵全部开放。计划共分为三期,其中一期为2024年至2025年,开放思陵、永陵、景陵;二期为2026年至2028年,开放茂陵、泰陵、德陵和新行宫遗址;三期为2029年至2030年,开放献陵、裕陵、庆陵。截至目前,明十三陵已有长陵、定陵、昭陵、康陵、永陵、思陵等6座陵寝向公众打开大门。
考虑到文物保护安全及参观服务质量,明永陵、明思陵两座陵寝严格限制预约人数,参观者仅能通过预约讲解服务进园参观。试运营阶段,每日预约人数上限为20人,部分日期预约人数上限为10人。
1691年,距离明朝灭亡已近半个世纪,一位叫王誉昌的秀才,通过前代“白发宫监”们的口述,完成了他的《崇祯宫词》。这是一部歌咏崇祯朝宫廷秘史的作品,涉及了帝后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信仰:
赫濯声灵果骇闻,引衍心许六宫分。清香一炷殷勤祝,半是君王忏悔文。
“忏悔”这个词轻易用不到皇帝身上,这首诗写的其实是宫中的一场宗教改革运动:内侍们奉崇祯帝旨意,撤除自永乐时代起就供奉在内玉皇殿里的神像。而在他们打开殿门的那一刻,忽然出现异象,供桌自行翻倒,飞尘满室。
让宫廷如此纷扰的源头,就是风行于明朝上下的天主教。崇祯朝东阁大学士文震孟之子文秉所著《烈皇小识》称,崇祯帝朱由检即位之初,在礼部尚书徐光启的建议下,为表示自己一心信仰天主,“将宫内供养诸铜佛像尽行毁碎”。《明史》中写道,崇祯因“虔事上帝”,还一度要求群臣名字里带“天”字的通通都要改名。刚中进士不久的陈天工,从此更名陈良谟。
身为中国皇帝,却接纳天主教,难道不会被士大夫斥责为数典忘祖吗?因为晚明朝局的一大特征就是,“言路”的空前强大。自崇祯的祖父万历帝开始,日常负责弹劾一切可弹劾之人、掌握朝廷舆论的六科给事中们,其权威远超前代言官,成了各部的实权人物。
▲ 上图是流传下来的崇祯帝手书“思无邪”。摄影/高庆斌
▲ 上图为思陵石五供与之后的城台。顺治年间建成的思陵“明楼、享殿之制未大备”,到乾隆五十年(1785年),清廷扩建了思陵享殿。工部尚书金简提议,将思陵碑移至月台上,形成了今天的思陵样貌。 摄影/洛卡奇
西洋科技在大明
1627年,崇祯帝登基,彼时刚过16周岁。他的母亲刘氏很早就失宠于其父明光宗。阁臣黄景昉在《宦梦录》中还提到,刘氏死时,遗体有“系帛痕”,实属死于非命。可想而知,崇祯的童年是在一种惴惴不安的状态中度过的。而徐光启介绍来的西方知识,让崇祯看到了别样的世界。充满好奇心的年轻人,被新鲜事物吸引,再正常不过。
今天,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还收藏着徐光启暮年与汤若望合作,为崇祯绘制的《赤道南北两总星图》。14幅大小星图与4种天文仪器组成的宏大画面,在400年前俘获了崇祯的心。据汤若望书信,自1634年将它呈上之后,崇祯一直将其留在身边。
▲ 《西洋新法历书》。
精英的团队,是徐光启与李天经对抗保守势力最强大的武器。不肯承认自己过时的传统历算家,如魏文魁、魏象乾父子,接连上书与徐光启进行论战。崇祯帝在舆论压力下,于崇祯七年(1634年)八月命魏文魁另组一局,称东局,跟李天经的“西局”相对。
不过,东局的水平属实难堪,当年的木星动态预告,及次年正月十五的月食预测,均告失准。技不如人的魏象乾,甚至在崇祯十年(1637年)十二月初一日候测日食时作弊。按理来说,东西局起码要提前一个月报告自己预测的日食时辰,届时检验准确与否。但直到日食发生,魏象乾才偷摸着把填好的揭贴塞给“监副”周胤。此事被周胤揭发后,崇祯帝终于在一个月后传旨解散东局。
然而,纵然西局最终取胜,《崇祯历书》也没有真正在明朝颁行。此时的大明,早已处于一片烽火狼烟之中。推行新历,已无心也无力。
经历了万历怠政后,明末农民大起义的火苗,在崇祯的兄长、天启帝朱由校驾崩前的一个月被点燃了。1627年,陕西白水县农民王二首举义旗。两年不到,响应的各路义军已经遍及陕西、甘肃。崇祯甫一登基,便要承担起祖父和兄长留下的恶果。
▲ 图为明军用红夷大炮对抗来犯敌军的复原图。只可惜,先进的武器也只能延缓明朝的败亡。
更恐怖的是,东北的女真开始挺进关内。崇祯二年(1629年)末,皇太极绕道长城大安口等地,包围了北京,史称“己巳之变”。
此后女真入关劫掠竟成常态。如何拯救日薄西山的国家?早在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徐光启就谋划派人前往澳门,采购葡萄牙人仿造的荷兰火炮(红夷炮)。辽东的惨败,让徐光启造西洋炮的提议为朝野所重视。1626年,努尔哈赤猛攻宁远。明军借助西洋炮的威力,成功守卫了这座堡垒。已巳之变后,徐光启再次提出,要召集西洋铳师入京训练新军。汤若望还曾出任火炮监制,并由他口述,完成了《火攻挈要》一书。
只是,积重难返的大明,光靠西洋科技无法逆转局势。晚明是一个相当割裂的时代,江南繁荣的都市生活,以及崇祯十二年(1639年)前朝廷征剿起义军取得的诸多胜利,让当时的人完全意料不到国家即将灭亡。像刊印于崇祯十年(1637年)的科技著作《天工开物》,作者宋应星还在序言中骄傲地写道:“幸生圣明极盛之世。”
不可否认,崇祯是一个勤政的皇帝,在残留的明代档案里,能见到很多他理政至凌晨的记录。然而,崇祯多疑急躁的性情,让他并不具备善用能臣的能力。卢象升、孙元化、傅宗龙、汪乔年、郑崇俭、孙传庭……这些名臣或战败或被冤杀的结局,都跟崇祯的个性有脱不开的关系。
上天似乎也不愿让明朝再延续下去,每次镇压义军取得重要成果后,华北的灾情都会让李自成他们死灰复燃。崇祯十六年(1643年)三月,李自成称“新顺王”,十月杀死明军“三边总督”孙传庭,随即开始北伐。明朝的精锐军队在前年与清军的松山、锦州之战中伤亡殆尽。崇祯无力组织任何有效的反抗让李自成停下脚步。
清廷为招揽人心,下令扩建田妃墓,定陵号“思陵”。整修思陵的工程,在官员推诿、经费短缺之中,进行得很不顺利,致使其规模在十三陵中最为逼仄。
▲ 清代,西法重新得到官方的青睐后,钦天监官员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制造了一套六件天文仪器,于康熙年间进呈朝廷,图为这套天文仪中的浑天仪局部。仪器虽为中国传统浑天仪造型,原理却采用了西方地心说。摄影/郭俊儒
时过境迁的崇祯朝,其改革遗产最终被清朝接收。汤若望被任命为钦天监监正,他将未及颁行的《崇祯历书》删改后,更名《西洋新法历书》,献予清廷。晚明的光怪陆离,终只剩下吴梅村《萧史青门曲》里的一句:“只看天上琼楼夜,乌鹊年年它自飞。”
《中华遗产》纸刊2025年1月起休刊,
点击图片购买增刊,收藏绝版。
官方视频号
CHINESE HERITAGE
更多精彩视频▼
2024-11-13
2024-11-16
2024-11-08
2024-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