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听泉赏宝」撞脸的小怪兽,起源战国,却是一个日本学者命名的!

文化   2024-11-26 11:30   北京  



本文4700字,阅读约需12分钟。





最近,宝博主“听泉赏宝”在直播间发现,一尊造型魔性的文物面部轮廓与本人长相高度相似,他看了后都直呼“太开门了”,并决定将其作为微信头像。与其“撞脸”的文物,正是连云港市博物馆展出的一款镇墓兽。数十万网友在线上见证了镇墓兽的意外出圈,在网友的推波助澜下,一夜爆火。11月23日一大早,连云港市博物馆排起了长长的队伍,大家都想亲眼看看这个小怪兽。


 排队看小怪兽的观众。图源 / 连云港发布。


那么,镇墓兽到底是什么文物?镇墓兽最早见于战国楚墓,流行于魏晋隋唐时期,五代以后逐步消失。早期镇墓兽的材质为木质,隋唐时以陶质为主。

此次“撞脸”的镇墓兽,是一只耀州窑的镇墓兽。该镇墓兽胎呈灰白色,通体施黄釉、近底部无釉。人面兽身,额发上扰,头顶高耸犄角,双耳巨大向外伸张,双耳后单绺鬃毛垂至肩部,怒目圆睁、目光如炬,眉檐凸起,宽鼻突出,阔嘴微闭,背部角脊相连、脊呈火焰状,马蹄形足,前肢斜立、后肢蜷曲,蹲坐于不规则台座之上。


连云港市博物馆的镇墓兽。图源 / 连云港发布。


镇墓兽是中国丧葬文化的神来之笔,最能体现人们对死者的感情。一方面,人们既希望逝去的人不被幽界乱力怪神所戗害,不被地下的种种邪崇鬼祟所侵袭;另一方面,又希望逝者的灵魂不会驻留人间,侵扰生者。


因此,镇墓兽的形象也发生着变化。当镇墓兽作为驱逐恶鬼的护卫之神时,形象就会凶恶起来,以震慑四方鬼怪;但当它的作用是护卫死者魂灵,作为灵魂的看护者时,形象又会趋向神圣甚至呆萌。


其实,2023年洛阳博物馆的嘟嘟嘴镇墓兽已经火出圈。




假兽面真鹿角的浪漫结合

在无数楚国墓葬里,藏着许多造型奇特的漆器小怪兽。其中有一类怪兽,瞠目吐舌,头戴鹿角,陪伴着每一位墓葬主人,深埋在泥土下,静静度过数千年的时光。它们是谁?又为何会出现在墓中?

古怪的身体轮廓,或似蹲踞的野兽,或似端坐的偶人,但头部都插着一双真鹿角。这造型诡异的漆器,只出现在春秋战国的楚墓里,成为考古学者们辨认楚墓的重要依据。这类漆器,叫镇墓兽,是20世纪30年代日本学者水野清一起的名字。

河南信阳博物馆藏漆绘镇墓兽。供图/FOTOE


几乎每一座有椁有室的楚墓中,都能找到漆器镇墓兽的身影。发现了越王勾践剑的湖北江陵望山一号楚墓里,镇墓兽被放置在头箱当中;江陵拍马山二十三号墓在棺外头端,发现了单头单身的镇墓兽;湖北江陵沙冢一号墓和秦家嘴二号墓的镇墓兽,则都在边箱中被发现……有研究者统计过,漆器镇墓兽在江陵地区出土最多,长沙次之,至今已经出土了近300件,但楚国以外的地区则未见出土。江陵和长沙都是楚国繁荣的政治、商业城邑所在地,当地楚墓里埋葬的,也大都是楚国的贵族。看来,楚国贵族们在死后,对漆器镇墓兽可谓情有独钟。


早期的镇墓兽,因为漆器雕刻和彩绘的工艺还处于初始阶段,所以眉目不清,只能分辨出头、身体和底座。这些镇墓兽以黑漆为主色调,只有少量的卷云纹来装饰,看上去很怪,但恐怕还难以称之为“兽”。


▲ 湖北省博物馆藏的彩绘木雕漆兽。摄影/柳叶氘


随着楚国漆器制作技术的日益完善,镇墓兽的兽面终于发展成熟了。战国中期楚墓中发现的大多数镇墓兽,都有着“S”型的脖颈,方形的头部,突出的双眼,外呲的牙齿,还长着一条垂到胸口的长舌头。这栩栩如生的怪脸,要归功于漆器雕刻工艺的进步。甚至原本只有单头单身子的镇墓兽,还出现了连体兄弟:同一个底座的双头双身镇墓兽。


镇墓兽虽然面目丑陋,但因为黑、红、黄等彩漆浅雕、描绘出的种种纹样装点,和那一双纯天然、盘曲错落的鹿角陪衬,意外有了一种美感。让人想起神话中的龙,威严又不失浪漫。

 出土于天星观一号墓的双头镇墓兽。供图/荆州博物馆

当然,也有不那么丑陋的镇墓兽。比如湖北江陵雨台山楚墓出土的镇墓兽,虽然还是鹿角长舌,但用彩漆描画出来的弯弯眉眼、扁扁鼻头,看上去和普通人的面目没有什么差别。不过,这种人面的镇墓兽数量比较少,大都出土于战国晚期的墓葬中,大概属于镇墓兽中的另类吧。


若读《楚辞》,可以体会到楚人丰富的想象力和对自然的崇尚。镇墓兽就是楚精神在漆器造型中的绝佳体现:超现实主义的造型,取材于自然的鹿角。这种对真鹿角的利用,大胆又巧妙——兽面的假和鹿角的真,结合在一起,极具冲击效果。人们总说楚国的文化艺术,是现代艺术的鼻祖。镇墓兽这种综合各种材料、轻外形重精神的形象,的确有那么一点后现代的感觉。



人神沟通:楚人心中最重要的事

以制作精美的漆器陪葬,对于楚国贵族来讲是很平常的事情。陪葬的漆器,大都是生活中使用的器物,比如耳杯、食器、奁盒等等。这些漆器,应该是墓主人生前的爱物,带入墓中,无非是想在异世界享受与生前同样的待遇。可镇墓兽这丑萌的漆器小怪兽,似乎在日常生活中没有什么用途,为何还要专门制作并放置在墓室中呢?真的如同日本学者所说,是为了“镇阴宅”,防止尸身被恶灵伤害吗?


这恐怕要从楚人好巫的风俗谈起。“昔楚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祀。”这是为《楚辞》作章句注本的东汉文学家王逸笔下的楚国,也是数千年来楚国留给世人最为经典的印象。神与鬼,巫与卜,在楚国人心中尤其重要。


 曾侯乙墓出土的彩绘漆木棺椁。摄影 / 朱子浩


《史记·楚世家》中记载,公元前489年的十月,亲自出兵抵抗吴国的楚昭王在军营里病倒了。那天,天上红云蔽日,病中的楚昭王连忙找来巫师询问。巫师告诉昭王:“天上的异象有害于您,不过并非无法解救,只要做法祷告,便可以将病害转移到将相们的身上。”楚昭王手下的将相听说后,都主动请缨,希望巫师祈祷天神,由自己来承担病痛。连国王的疾病都“不问医生问鬼神”,可见当时的楚国人有多么笃信巫卜了。至于楚国将士在战役之前,先令巫师占卜吉凶的例子,更是不胜枚举。甚至楚惠王十一年(前529年)决定讨伐陈国时,连元帅都是通过占卜来决定的。


楚昭王曾经问楚大夫观射父:“我读《周书》,里面颛顼命重和黎两人,隔绝天地之间相通的道路,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假如没有这回事,那人民能上天么?”观射父耐心地向楚昭王解释,在三皇五帝时代,有这样一群人,“其智能上下比义,其圣能光远宣朗,其明能光照之”,这就是沟通人神的巫觋。而巫觋与神明沟通的工具是“牺牲之物,玉帛之类,采服之仪,彝器之量”。发现镇墓兽的地方,旁边总有观射父口中的“彝器”,也就是青铜或者陶制的礼器。以此类推,镇墓兽也属于“彝器”的一种。


 荆州博物馆藏战国漆木羽人像。


当代考古学家张光直先生认为,神话中动物的功能是沟通人与祖先、人与神的世界。楚国崇尚巫卜,重视人与神鬼的沟通,所以就更加重视各种神兽。所以无论是青铜器、漆器还是织物,都有很多龙、凤、虎一类的神兽造型和纹样。


镇墓兽的造型,就和神话中的龙很相似,一双鹿角更是龙的特征之一。再看镇墓兽身上的彩漆纹样,不但有龙鳞的图案,甚至直接绘出龙型。在楚人的信仰里,龙是神仙的坐骑。像东皇太一、云中君这些《楚辞》中常见的神仙,都是驾龙御风的。镇墓兽以类似龙的形象在墓葬中出现,恐怕是为了让逝者的魂魄乘坐飞升。从这个角度来看,这漆器小怪兽应该叫做“引魂神兽”才对。

▲ 鹿鹤结合可能意在引导墓主人灵魂升天。摄影 / 朱子浩


楚墓里有着奇异造型的漆器,不止镇墓兽。像以虎型或者鹿型为底座,上面站立着昂首的飞鸟,鸟背上还插着真鹿角的“漆木虎座飞鸟”和“漆木鹿座飞鸟”,就曾在许多楚墓中出土。有学者认为,“虎座飞鸟”是楚国神话中的风伯形象。楚人在墓中供奉天神,恐怕也和放置镇墓兽怀着同样的心思,想借神力飞升吧。


“去其淫避(僻),除其恶俗,而使之之于为善殹(也)。”这是湖北孝感出土的云梦睡虎地秦简——《语书》中的文字。《语书》是秦国征服楚地、建立南郡后,由郡守发布的政令文书。对于秦人来说,楚人的浪漫主义和崇巫风俗,都是无法容忍的。

 图中的镇墓兽(亦有学者考证为凭几)名为辟邪,头像蛇,纹饰像虎,尾像蜥蜴。因为它是由树根加工而成,被认为是我国最早的根雕作品。


镇墓兽诡异的造型和通神的作用,在秦人眼里,无一不是楚国的“恶俗”,需要严格去除。而且楚地善于制作漆器的工匠也被征调到了中原地区,制作符合秦国审美的生活、军事类的实用漆器。镇墓兽等明器的制造工艺,缺少了传承,秦后也就渐渐消失了。这些瞪大了眼睛、伸长了舌头的漆器小怪兽们,也只好永远地住在楚墓里了。




唐代镇墓兽长啥样?

楚墓中的镇墓兽有一个特点:贵族的墓才可以随葬镇墓兽,而且每座墓室只有一位镇墓兽。原因很简单,镇墓兽是作为神的偶像存在的,地上只有一个君王,自然,地下也只有一位冥王,作为冥王象征的镇墓兽,自然也只有一个。从目前出土的两百余座楚墓,都是这个情况。


岁月流转,到了隋唐时期,镇墓兽已经和战国时期有了很大的不同了。最明显的差别,这时的镇墓兽已经不限于一个。《大唐六典》说墓有“四神”,其名为“当野、当圹、祖明、地轴”。


▲ 甘肃锁阳城出土的唐三彩镇墓兽。图源 / 中华遗产


所谓的“四神”,一般置于墓室入口,起保卫作用,其中当野和当圹为武士俑,祖明和地轴为镇墓兽。祖明一般为狮首镇墓兽,比如1991年河南巩义黄治村南岭唐墓所出镇墓兽,其背即有墨书“祖明”二字。因此,人首镇墓兽即为地轴。


2007年7月,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巩义芝田镇益家窝村北岭根发掘了一座纪年唐墓。墓中出土了一砖质墓志,近半漫漶不清,但是墓主的官职、夫人姓氏及葬年尚在,墓主为吴兴郡司户参军(从七品下),夫人为弘农郡华阴县杨氏,天宝五载(746年)窆于“仁□原”。墓中出土不同质地的各类文物70余件(套),其中两件粉彩镇墓兽形体高大,装饰华美,是中原地区唐墓中不可多见的精品。尤为重要的是,墓主是有一定级别的官员,两件镇墓兽及其他器物均可作为郑州地区唐墓的标准断代器。


巩义芝田出土粉彩镇墓兽。


一件是狮首镇墓兽,头顶两弯角,弯角中部有两副角,副角下有节,两角根部镶嵌一宝珠,脑后齿戟高竖,须发如板,前有两小耳,双翼呈半月板状,板须及翼均刻划沟槽以示毛羽,前肢较细,蹄足,无尾,蹲坐于椭圆形中空穿孔高台座上。兽长眉横挑,双眼暴突,上颌宽大,张着血盆大口。镇墓兽原饰粉彩,现多脱落。


另一件为人首镇墓兽,“国”字脸,大耳狂张,横向耳棱二道,头顶长舌状弯角,脑后双齿戟,肩生半月板状翼没有刻槽,前肢光滑,蹄足,无尾,挺胸蹲坐于椭圆形中空穿孔高台座上。兽白脸,耳内涂橘红彩,脑后、角涂黑彩,戟涂铁锈红彩,翼上云纹多不显,胸、腹部、前腿、后背、台座饰彩同狮首镇墓兽,唯腹中粉红色条纹中增添了橘黄色月牙纹。镇墓兽蹙眉,瞪眼,小方鼻,八字须,抿嘴,颌下一撮短须,虽无前者狂野,却无比威严。


唐代镇墓兽。摄影/李雪梅


镇墓兽作为一种独特的存在,前后流行了1300余年,中间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质地由早期的木、铜发展到中期的陶、石,再到隋唐的瓷、高岭土胎等;装饰由早期的漆绘、嵌金银工艺至魏晋、北朝的简单粉绘,再到隋唐的粉彩、三彩两种截然不同的工艺;姿势从早期的站、立到魏晋的行走,再到北朝、隋唐的蹲踞,形象从早期鸟、兽、人到魏晋的走兽,再到北朝、隋唐的狮首、人首,可以说古人在镇墓兽身上费尽了心机,充分展现了他们对这一神兽的钟爱以及内在的精神世界。





参考资料:
《中华遗产》2017年09月刊,文/珑珂
《大众考古》2019年01月刊,文、图/何娟





▲ 点击下单


中华遗产官方视频号

CHINESE HERITAGE

让美相遇 让好发生

更多精彩视频

日本人「操控」的波士顿美术博物馆:中国文物占了十个大厅,件件是珍品

2024-09-27

圆明园国宝回家,“路费”到底有多贵?

2024-08-19

《甄嬛传》:果郡王埋哪了?弘曕到底是不是他们的私生子?

2024-08-16

火遍全网的「国博凤冠」到底是什么来头?其实有四顶,还是龙凤冠!

2024-11-07







大遗产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旗下品牌《中华遗产》,再现古典中国之美,传统文化内容生产者,生活美学方案提供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