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时间:
2024年11月17日(周日)14:00-16:00
讲座主题:
文明的碎片古陶文——以燕陶文为例
主讲嘉宾:
于军,河北省金石学会副秘书长
讲师简介
讲座内容
相关展览
陶文的萌芽
先民在陶器上刻划符号由来已久。在甘肃、青海地区流行的马家窑文化彩陶中,已经出现零星的抽象符号,可视作陶文的滥觞。在山东、江苏和安徽北部发现的大汶口文化以及江浙地区发现的良渚文化陶器上更可见到大量刻划符号。这些陶器上的符号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字功能。此外,在山西陶寺遗址中发现的距今 4000多年的朱书陶文,已经是相当成熟的文字了。到了商代,随着制陶工具的改变,开始出现钤印陶文。
陶拍是新石器时代即已出现的一种制陶工具,其功用在于辅助成型和拍印表面纹样。新石器时代后期,不同族群、不同文化之间的陶器纹样具有一定的标识功能,由此衍生出了印章。从商代晚期开始,先民多用印章或文字陶拍戳印陶坯形成陶文,由此大大提高了陶文的制作效率。
蓬勃发展的战国陶文
到了战国时期,陶文迎来了第一个蓬勃期。战国陶文不仅存世数量众多,且不同地区的陶文形成了各自的风格。尤以山东地区的齐系陶文、河北地区的燕系陶文、中原地区的三晋陶文和关中地区的秦系陶文最具特色。陶文内容一般为工匠名或陶器的生产地,这些内容是“物勒工名”制度的体现。
燕系陶文主要见于燕国故地,而以河北易县燕下都遗址出土最多。燕系陶文常见“监造内容”的监造类陶文和“工名内容”的工名类陶文。前者多以三条长条形玺印钤成,每条印文代表一级监造职官,故李零先生称之为“三级监造”陶文。后者多为“匋攻(陶工)某”“左/右宫某”以及只标注工匠名的单字陶文和少量吉语陶文等格式,反映了制陶工匠的相关内容。图中豆柄戳印纹为:缶(陶)攻(工)羕。
典雅大气的秦汉陶文
公元前 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推行“书同文”,结束了东周时期六国文字各异的局面。秦钤印陶文以小篆为主,风格端庄典雅。除钤印陶文外秦汉时期还大量流行刻划陶文,其文字以隶书为主,尽显秦汉时代的磅礴大气。
这件文物是一件汉代的陶铭文盐罐,长19厘米,宽10厘米,高14.2厘米,整体呈长方体结构。罐子顶部有并排两个圆形凸起的口沿,罐体内部有隔断,分割成两个独立的空间,是一种双联罐的设计。尽管这件罐子只是最朴素的灰陶材质,但在灌口、罐身外圈等地方,还是刻划了几道简单的横线作为装饰,体现出一种简洁质朴的美感。
天真浪漫的魏晋南北朝陶文
展览详情
2024-05-14
2024-02-20
2024-01-17
2023-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