喧嚣的小镇,起伏的治理 | 小惑书评
文化
其他
2024-11-19 20:03
江苏
《小镇喧嚣》是一本充满乡土生活气息的著作,此书是吴毅学者以田野调查的方式对中国中部地区的一个乡镇在2003-2004年间的政治运作进行的记述,不同于以往常见的对乡镇政治运作的高学术性和晦涩的制度性、结构性分析,本书以细腻的笔触和场景化的叙事展现了当下中国乡村政治的某种类型化和地方性的动态画卷故事,在作者绘声绘色的描述下,仿佛可以身临其境,在浸入式的体验中感受真实、精彩而无奈的乡镇生活。本书的结构由若干组相对独立却又互相联系的事件交织而成,这些事件虽然复杂,各有脉络,但其内部始终存在着清晰明辨、回向根系的枝蔓结构,这便是本书的主旨——探寻乡村治理研究中居于核心位置的基层政权、村级组织和农民的生存与互动逻辑。本书的作者吴毅是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系暨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教授,他长期专注于中国农村政治研究。其实早在吴毅撰写《小镇喧嚣》之前,便先以川东“双村”为例,研究了二十世纪整整一百年个案村落的“地方性知识”与“国家”及“现代性”因素的互动。《小镇》与《双村》一脉相承,两者都是田野调查的优秀代表,但《双村》侧重的是宏观与微观以及历史与当下的贯通,使文本在呈现出个案村庄小历史的变迁的同时,也将整个二十世纪中国乡村变迁大历史轨迹揭示出来。而《小镇喧嚣》进一步深化了他的研究方式,以更彻底和典型的“叙事”方式切入当下乡村治理研究的尝试。总而言之,《小镇》其实是作者在完成了自己对20世纪中国村庄政治变迁的纵向分析之后,向当下乡域政治研究领域的拓展和抬升。
《小镇喧嚣》是如何展开的呢?作者是按照时间顺序展开描述的,讲述了从迎接检查到开发、收税、征地等乡镇政治生活的各种事件,本书共十五章节,具体而言,这十五章节讲了以下内容:1.迎接全省开展的农村税费改革检查,在全员动员参与的要求中实现了高分过关。2.开发的智慧:培育‘地主’,引进‘资本家’。然后引入了第一个案例洲头土地纷争的开端。3.农业税征收中农民的不合作,收税越来越困难的现状及政府对此的解决办法。4.“培育地主的开发”,分别讲了该村播种大豆、藠头和谢张村招生引资卖地的事情。5.土地纠纷的发酵阶段,洲头土地纷争以及其它类似的案件进一步酝酿和发酵。6.政府像媒婆说媒,靠的就是上面两片嘴皮翻飞,下面两脚四处游走初步解决了土地纠纷案件。7.洲头案件、石场案件、西气东输占地案件等土地纠纷案件。8.古往今来同情农民都被认为是一种政治正确,本章则通过征税的艰难、“种房”现象、乡村中的黑道势力作出了农民可怜又可嫌的判断。9.土地开发再次遭遇困境,洲头土地纠纷问题的解决可谓剪不断、理还乱。另外还介绍了种植黄豆和藠头事件的后续发展。10.再次强调了农村征税的艰难,但在依靠“擂”与“媒”后最终成功过关,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当讨要者成为被讨要者时发生的很有趣的“变脸”行为。11.洲头事件的终结和藠头种植在政府的动员和农民的一定程度的配合下终于成功下种了。12.西气东输占地案件和石场开发案件的进一步发酵。13.土地纠纷案件随着农业税的免除和黑道势力的参与而日益复杂多样;石场事件进入了收尾阶段。14.藠头种植事件、石场事件的结尾和农业税改革以后干部对自己身份的重新定位。15.作者在对本书的研究单位和分析方法进行文献回顾后展开了对本书研究方式的介绍和评价。通过概括总结对前面很多章讲故事一样撒出的网把它收回来,将本书前面的叙事文体置换成为学术分析的话语,从中可以清晰看出,笔者所欲探讨的,仍旧是国家一社会理论视角下一个有关基层政权、村级组织和农民在复杂的互动结构中博弈共生的主题。为了顺着时间顺序来描述,作者所描绘的事件可能有穿插,但实际上,通读全书,可以发现,这本书主要讲的便是政府与百姓的双向互动,一方面是政府对内的治理,包括农村结构调整改革所对应的应对农业税改革检查事件、重振豆乡事件、种植藠头事件和石场风波事件这四个事件,还有涉及到双方博弈的收税事件以及近年来严打的农村涉黑事件,也就是伢子事件。还有就是在开发过程中由于卖地引发的各种土地流转、使用和赔偿的各种案件。另一方面就是农民对政府举动的一个反应和回馈。这样政府与农民之间就构成了一个二元互动的框架。尽管《小镇》的立意是探寻乡村治理研究中居于核心位置的基层政权、村级组织和农民的生存与互动逻辑,但基于作者对这些焦点性事件的高低起伏和来龙去脉描绘逼真而又理解深刻,无论读者是否有足够的专业知识,都能通过这本书从而对“乡域政治”有一定程度上的了解,作为一本专业书,涵盖着专业的知识却又有着床头读物的趣味,的确是一本值得大家在空暇读一读的书;另外,对于社会科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平时囿于学堂,接触基层社会的机会很少,而这本书可以给各位社会科学专业的同学提供一次了解乡域政治的机会,同时此书体现出的对基层干部的同情也可以给读者提供一种理解乡域政治的不一样的视角。
编辑 | 王啸林
审校 | 孙浩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