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身份/认同的那点小事 | 你身边的政治学Siri

文化   2024-11-14 20:02   北京  

 导语

“身份认同”是社会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近些年来随着身份政治的兴起、发展,讨论“身份认同”也成为政治学研究中的一项议程。那么,当我们讨论“身份认同”时到底在说什么呢?我们常见的“身份”有哪些,我们又“认同”什么呢?今天小惑将简单介绍一下identity的幕后台前。(附赠阅读推荐哦!)


内容提要


幕后:“身份认同”的翻译误会

台前:常被讨论的几种identity

荐读:中英文专著文献推荐




幕后:“身份认同”的翻译误会


“身份认同”在汉语语言上可看作是典型的同义复词,因为“身份”就是“认同”。这个概念对应的英文是identity,有人直译作“身份”,也有人从内涵出发意译为“认同”。其实,前者看似有理,但却也是一个翻译误会。Identity本身有诸多释义,其中较为学术的有“本体”、“本质”、“同一性(断言)”等。哲学意义上认同问题的提出,源自于作为社会主体的个人对于自身生存状况及生命意义的深层次追问。但是由于前一种翻译流传也广,为了不在用词上浪费过多智识努力,“身份认同”成为了一个搁置争议的折衷选择。然而,status才是该被翻译成“身份”的概念。



“我”的认同是由提供框架或视界的承诺(commitment)和认同(identification)所规定,其包含了识别与归类的两重涵义,一是“本身、本体、身份”,是对“我是谁”的认知;一是“相同性、一致性”,是对与自己有相同性、一致性的事物的认知。具体而言,芒茨爱拉特·吉博诺总结了“认同”的三个功能:“其一是做出选择;其二是与他人建立起可能的关系;其三是使人获得力量和复原力”。对认同的研究也就是对个人与社会、个体与集体、群体与群体关系的研究。


台前:常被讨论的几种identity


民族认同:民族的内部认同是民族发展进程中一种客观现象,民族认同(又称族群认同)主要指一个民族的人们对其自然及文化倾向性的认可与共识。有研究认为,民族认同概念包括两层含义:其一,民族首先是一个人群共同体,对其中的人们的相互关系的认同是民族认同的核心。产生民族认同问题,主要是区分此民族与彼民族界限引起的。其二,是民族自然文化的认同。总体上看,第一层次是对人们之间作为一个民族的关系的认同,第二个层次则是对一个民族的表现形式——文化的认同。


国家/国族认同:一个国家的公民对自己祖国的历史文化传统、道德价值观、理想信念、国家主权等的认同,即国民认同。人的国家认同是随着人出生时被赋予的国家身份而具备认同的前提的。在多民族国家里,民族认同是国家认同的前提,但多民族国家需要不断引导民族认同上升和达到国家认同,如果停留在民族认同则有可能阻碍国家认同的建立,这一点在现代国家的成立初始尤为明显。


文化认同: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因为构建后两者离不开文化上的认同,但是文化认同本身并不受制于民族和国家概念,文化认同还有很多种影响因素,例如一个人的宗教、血统、肤色、语言、社会阶级、教育、职业、技能、家庭和政治主张。



性别认同:性别认同是一个人认为自己是女孩/女人/女性、男孩/男人/男性、其他性别或无性别的内在感受。酷儿群体指性别认同超出传统二元性别(女孩/女人/女性或男孩/男人/男性)的人,他们对性别的认知与生理事实不符。


性向认同:性倾向是指一个人对男性、女性或两性产生持久的情感、爱情或性吸引,而性别认同是指一个人认同自己身为男性、女性或其他性别的心理意识。而性向认同就是指自我对性倾向的体认。性向认同不单只少数群体的认同,现代的理论模式更多走向普遍性,将其他主流的性向认同理论和发展过程也纳入其中。


深入理解:小惑荐读



1.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 民族认同与历史意识[M].中华书局:复旦文史专刊, 201305.321.


2.李志东. 新加坡国家认同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312.188.


3.民族—国家与暴力[M]. 三联书店 , (英)安东尼·吉登斯(Anthony Giddens)著, 1998


4.Anderson, B. (2006). Imagined communities: 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 Verso.


5.Buckingham, D. (2008). Introducing identity. MacArthur Foundation Digital Media and Learning Initiative.


6.Castells, M. (2011). The power of identity. John Wiley & Sons.


7.Gellner, E. (1987). Culture, identity, and politic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8.Hall, S., & Du Gay, P. (Eds.). (1996). Questions of cultural identity: SAGE Publications. Sage.


9.Huntington, S. P., & Dunn, S. (2004). Who are we?: The challenges to America's national identity. Simon and Schuster.


10.Jensen, L. A., Arnett, J. J., & McKenzie, J. (2011). Globalization and cultural identity (pp. 285-301). Springer New York.


11.Wheelis, A. (1958). The quest for identity.


12.White, Harrison, 2008, Identity and Control:How Social Formations Emerge, 2nd ed. Princeton, 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参考文献

[1]孙频捷.身份认同研究浅析[J].前沿,2010,No.256(02):68-70.

[2]贺金瑞,燕继荣.论从民族认同到国家认同[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3):5-12.DOI:10.15970/j.cnki.1005-8575.2008.03.006.

[3]关于跨性别者:性别认同及性别表达https://www.apa.org/topics/lgbtq/chinese-simplified-transgender.pdf



编辑 | 何叶倩

审核 | 唐耀卓

(图源网络)



政治学的困惑
以政治学的思维,看待困惑的世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