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xwell B. Allamong. (2024).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88(1), pp. 1–21. https://doi.org/10.1093/poq/nfad065.
本文作者:Maxwell B. Allamong,杜克大学(Duke University)博士后研究员
2024年,美国选民再次选择了特朗普。是什么驱动了这一选择?回顾2016年和2020年两次大选,或许能带来一些启发。本次编译的文章深入分析了政治疏离感的两个维度——无力感(inefficacy)和愤世嫉俗(cynicism)对选民投票行为的影响,并分析了这些影响在2016年和2020年总统选举中的差异。文章尤其关注特朗普的“政治局外人”身份如何获得选民支持。如今,特朗普的再度当选是否得益于他这四年来“局外人”的形象?这一角度值得我们思考。
01 / 引言「Introduction」
特朗普在2016年美国总统选举中的意外胜利引发了学界对选民行为背后因素的深入探讨。部分学者指出,特朗普的支持力量可能来自那些感觉与政治体系脱节、对其失去信任的“疏离”群体,政治疏离感或许是他获胜的关键因素之一。尽管政治疏离感通常与较低的选民参与度有关,但特朗普的竞选策略似乎动员了这些“疏离选民”。那么,政治疏离感与2016年和2020年总统选举中的投票行为有怎样的关系呢?
作者将政治疏离感拆解为“无力感”和“愤世嫉俗”两个维度进行分析。“无力感”指个体感觉自己在政治过程中没有发言权,对政治系统的输入层面感到疏离,并且与选举脱离倾向有关;“愤世嫉俗”则表现为对政治系统输出层面的怀疑和不信任。在一般情况下,无力感往往导致政治参与度降低,而愤世嫉俗可能在特定情境下激发出更积极的政治行为。
02 / 研究假设
「Research Hypotheses」
基于特朗普在2016年和2020年的不同竞选背景,作者提出以下假设。
“无力感”可能出于两种原因:一方面,特朗普“政治局外人”的身份或许会激励那些感觉难以影响政治体系的选民忽视自身的无力感,转而支持特朗普。这种情况下,无力感与投票率和对特朗普的支持呈正相关。另一方面,特朗普的“造反者”形象可能不足以激励这些选民参与选举,导致他们像往常一样放弃投票。这显示无力感与对特朗普的支持之间呈负相关。总的来说,无力感倾向于降低选民参与,但由于特朗普的“局外人”形象,无力感可能在2016年有所不同。
对于愤世嫉俗,作者预测愤世嫉俗将积极影响投票率和特朗普的支持率。与无力感不同,愤世嫉俗并不妨碍选民利用选举表达自己的疏离情绪。特朗普作为“局外人”的形象使得愤世嫉俗的选民更可能将这种情绪转化为支持行为。在2016年大选中,愤世嫉俗会推动投票率和对特朗普的支持,但在2020年可能效果减弱。
2016与2020年美国大选总统候选人
03 / 研究设计
「Research Methodology」
研究使用了2016年和2020年美国全国选举研究(ANES)的数据集(2016年样本量为4271,2020年为8280),数据包含投票选择、政党归属、种族和经济态度等变量,尤其关注两种疏离感的测量及其与投票行为的关系。无力感通过外部效能指数的反向值衡量,主要通过两项问卷题目测量,分别关注政府是否在意普通人的想法,以及普通人是否对政府事务有影响。愤世嫉俗通过不信任政府、腐败等四项问卷内容衡量,考察选民对联邦政府的信任感、对政府为少数利益服务的评价、对政府浪费的看法,以及对腐败的感知。
作者将投票参与建模为二元结果,利用Logit回归分析检验政治疏离对投票率的影响。此外,作者采用多项Logit模型分析投票选择(包括投票给民主党候选人、共和党候选人、第三方候选人或弃权),以“弃权”为基准组,研究无力感和愤世嫉俗对不同投票选择的影响。
(美)总统选举流程图
04 / 研究发现
「Research Findings」
(1)无力感的影响
无力感在两次选举中均与投票率呈负相关,即无力感强的选民不太可能参与投票。特别是在2020年,无力感对投票率的负向影响较2016年显著增强,表明感到无力的选民在2020年更倾向于保持政治冷漠。这一结果与传统研究一致,即无力感通常导致选民的政治冷漠和参与度降低。无力感与对特朗普的支持率也呈负相关,即无力感较强的选民较少支持特朗普。文本分析支持了这一发现,2020年选民对特朗普“政治局外人”特质的关注显著降低,而无力感在共和党选民中有所增加。特朗普质疑选举诚信的言论可能加深了其支持者的无力感,进而削弱了他们的投票热情。
(2)愤世嫉俗的影响
愤世嫉俗在2016年对投票率和对特朗普的支持均呈显著正相关,愤世嫉俗程度高的选民更倾向于投票,且更可能支持特朗普。然而,在2020年,愤世嫉俗对投票选择的影响发生了变化。愤世嫉俗对投票率的正向预测能力减弱,对第三方候选人的支持则显著增强。这一变化暗示,特朗普的“局外人”形象在2016年更具吸引力,但在其作为现任总统竞选连任时,这一形象的影响力有所减弱。部分原因可能在于其在任期间的表现,如处理疫情的方式,影响了选民对他的看法。
05 / 研究结论
「Research Conclusion」
本文通过将政治疏离感分解为“无力感”和“愤世嫉俗”两个维度,并分别探讨它们与投票行为的关系,从而揭示了政治疏离感与投票行为之间更为细节的联系。研究表明,无力感不会显著影响特朗普的支持率,而愤世嫉俗在2016年显著推动了投票率和对特朗普的支持。进一步的描述性分析显示,2016年和2020年之间存在背景差异。在2020年,特朗普的“局外人”形象较2016年不再突出,共和党选民的无力感显著增强。这些发现为特朗普的竞选成功,特别是他在2016年赢得政治疏离选民支持的原因提供了新的视角。
研究结果提出了一个重要启示,即候选人利用选民疏离感来赢得支持的能力在范围和持续时间上都是有限的。从范围上看,只有愤世嫉俗在2016年能够显著预测投票行为,而无力感未能显示出类似效果。这提示候选人不应利用无力感来获取支持,以免无意间降低选民的投票意愿。初步证据还显示,2020年对选举制度信任度的下降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2021年乔治亚州参议院决选的投票率。在持续性方面,疏离感在2020年已不再是特朗普支持率的主要推动因素。正如Jungherr、Schroeder和Stier等学者指出的,在担任总统和党派领袖的同时保持“党内局外人”的形象是极具挑战性的。
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索不同政治派别的“局外人”如何激发疏离选民的支持,以更好地理解政治疏离对选举行为的长期影响。这不仅包括右翼中追随特朗普路线的人,还涉及左翼人物如伯尼·桑德斯。随着美国公众不满情绪的日益高涨,理解疏离感与“局外人”候选人支持之间的关系愈发重要。
编译 | 程诺
排版 | 林伊萍
审核 | 朱颖琪
图源 | 网络